摘要:一段长达3分钟的私密录音,将新加坡籍女艺人李凯馨推入舆论风暴中心。录音中,她不仅以轻蔑语气称“中国人大部分都是傻X”,更将中国春节的英文翻译故意说成“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而非国际通用的“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事
一段长达3分钟的私密录音,将新加坡籍女艺人李凯馨推入舆论风暴中心。录音中,她不仅以轻蔑语气称“中国人大部分都是傻X”,更将中国春节的英文翻译故意说成“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而非国际通用的“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事件曝光后,中国网友群情激愤,其参演的电视剧《长河落日》紧急删除宣传物料中她的名字,央视、北京卫视等主流平台下架其作品海报。尽管李凯馨及工作室连发声明否认并威胁起诉,但舆论场已形成共识:中国市场对“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的行为零容忍。
5月8日晚,一段疑似李凯馨与友人的对话录音在微博、抖音等平台流传。录音中,她以戏谑口吻谈及在华发展经历:“红了就红呗,有钱赚不就好了?反正接戏、上综艺、带货……有流量就能变现。”当友人问及是否担心观众反感时,她嗤笑道:“就因为中国人大部分都是傻X,给点热搜、买点水军就信了。”
更引发愤怒的是其对中华文化的刻意消解。当讨论春节档电影宣传时,她强调:“和品牌方对接必须用‘Lunar New Year’,这是国际惯例,谁管中国网民跳脚?”此举被指迎合西方去中国化叙事。语言学专家指出,“Lunar New Year”虽被部分国家使用,但联合国及绝大多数国际机构正式文件中均采用“Chinese New Year”,李凯馨的表述“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
录音曝光24小时内,李凯馨遭遇全方位抵制:
影视项目除名:其主演的谍战剧《长河落日》官方微博删除所有与她相关的宣传内容,主演名单中其名字消失;作品下架:央视六套临时撤播其参演电影《南洋往事》,北京卫视删除其综艺《跨界歌王》往期片段;品牌解约:代言的国产美妆品牌“花西子”宣布终止合作,直播间紧急下架联名产品;社交平台禁言:微博、抖音对其账号实施禁言处理,超话社区关闭。“这不是简单的艺德问题,而是触碰了民族情感底线。”《人民日报》旗下“侠客岛”评论称,“外籍艺人享受中国市场红利,却践踏文化尊严,必须付出代价。”
面对舆论海啸,李凯馨团队于5月9日凌晨发布声明,称录音系“恶意剪辑、AI伪造”,并威胁对传播者“追究法律责任”。然而,网友迅速扒出两处致命漏洞:
声纹比对:技术博主将录音与其公开采访音频进行频谱分析,结果显示声纹匹配度达92%;时间线矛盾:录音中提及“刚拍完《长河落日》”,与该剧3月杀青的时间完全吻合。更讽刺的是,李凯馨的微博简介至今仍写着“热爱中华文化,愿做文化交流桥梁”。网友嘲讽:“这桥怕是用谎言搭的,一踩就塌。”
此次风波加剧了国内娱乐行业对外籍艺人的信任危机。近三年,已有4名外籍艺人因不当言论遭封杀:
2023年,美籍华裔歌手吴某某称“台湾是国家”,其演唱会全部取消;2024年,加拿大籍演员张某某在海外访谈中嘲讽“中国观众审美土”,主演电影遭抵制;2025年3月,韩国女团成员金某某点赞“台湾独立”帖文,代言品牌光速解约。“中国市场不再为‘双面人’提供舞台。”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指出,“外籍艺人需签署《文化尊重承诺书》,明确拥护一个中国原则、尊重中华文化,违约者永久禁入。”
李凯馨事件折射出更深层的国际文化博弈。近年来,西方势力通过影视、时尚等领域系统性淡化“Chinese New Year”表述,试图切割春节与中国文化的关联。2024年,迪士尼动画《寻龙记》将春节称为“Lunar New Year”,遭中国网民联合抵制,最终该片在华票房仅2300万元,不足全球收入的3%。
“文化主权不容妥协。”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沈逸分析,“当‘去中国化’成为某些势力的政治工具时,中国市场必须用脚投票,捍卫文化话语权。”
事件引爆后,#李凯馨滚出中国#微博话题阅读量破18亿,超600万条评论中,除愤怒声讨外,亦不乏理性反思:
“捞金至上”的行业生态:有网友指出,资本盲目追捧流量明星,导致艺人丧失对职业的敬畏;外籍艺人的“合规成本”:业内人士建议,应建立外籍艺人政治立场、文化认同的定期审查机制;文化自信的底线守卫:央广网评论称,“观众不会因艺人国籍区别对待,但绝不容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双面行径。”截至5月10日,李凯馨海外社交账号仍在更新广告代言,其Instagram最新帖文下,涌入逾10万条中文评论:“中国市场的门,永远对你关闭了。”这场风波或许终将淡出热搜,但它留下的警示长鸣:在文化主权与民族尊严面前,任何投机与傲慢都将遭遇最严厉的审判。
信息来源:本文综合《北京日报》独家报道、微博话题数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公开文件、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专家访谈内容及公开技术分析报告。
来源:星光娱乐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