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李玲玉:凭“玉兔精”成名,巅峰时与初恋离婚,后嫁富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0 14:03 2

摘要:上世纪80年代,《西游记》的播出让无数观众记住了一个灵动的身影:"天竺少女"玉兔精。

文|猫猫

编辑|猫猫

上世纪80年代,《西游记》的播出让无数观众记住了一个灵动的身影:"天竺少女"玉兔精。

饰演者李玲玉用甜美的歌声与曼妙的舞姿,将异域公主的形象演绎得深入人心。

这位来自上海的姑娘,在21岁时就迎来了事业巅峰。

但在光鲜背后,她的人生轨迹却远比戏中角色更为曲折。

1963年,李玲玉生于上海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机械厂技术员,母亲在纺织厂工作,家中还有两个哥哥。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她从小被寄养在虹口区的姑妈家。

初中时期,学校组织观看越剧《红楼梦》,舞台上演员的水袖翩跹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14岁那年,北京红旗越剧团到上海招生,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她,凭借清亮的嗓音和灵动的眼神,从30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初到北京的生活充满艰辛,每月18元的生活补贴,除去伙食费所剩无几。

寒冬腊月里,她和十几个学员挤在集体宿舍,裹着棉被背戏文。

剧团要求每天清晨五点半出晨功,压腿、跑圆场、吊嗓子,稍有不慎就会挨戒尺。

1980年,李玲玉首次在越剧《碧玉簪》中担纲主角,连续演出28场未出纰漏,被老师评价为"最有定力的苗子"。

1983年,文化体制改革浪潮冲击传统戏曲团体,红旗越剧团宣布解散。

这对刚满20岁的李玲玉而言,意味着失去集体户口和北京居留资格。

她白天在招待所打零工,晚上复习备考,连续报考煤矿文工团、中央歌舞团等七家单位,最终以舞蹈特长考入东方歌舞团。

这段经历让她掌握了印度舞、日本舞等十余种民族舞蹈,为后来塑造玉兔精打下坚实基础。

1986年初春,《西游记》剧组为"天竺收玉兔"单元选角陷入困境。

导演杨洁在东方歌舞团的资料库里,偶然看到李玲玉跳印度舞的录像,她眉心点着朱砂,手腕缠着银铃,转身时的眼神既有少女的娇俏又不失神秘感。

试镜当天,化妆师用深棕色粉底加深她的面部轮廓,将头发编成细辫缀满金饰。

当李玲玉披着橙色纱丽走出化妆间时,现场工作人员集体鼓掌。

拍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无锡影视城的初春气温不足10℃,李玲玉需要穿着单薄纱衣完成室外舞蹈。

为配合摄影机位,每个动作必须精确到厘米:甩纱巾的角度、抬脚的幅度、甚至睫毛颤动的频率都有严格要求。

最辛苦的是拍摄"抛绣球"镜头,她连续三天重复抛接动作,右臂肿得抬不起来仍坚持拍摄。

这段经历让她获得剧组"拼命三娘"的称号。

《西游记》播出后,"天竺少女"的插曲风靡全国。

李玲玉收到雪片般的观众来信,有中学生将她的剧照夹在课本里,农村姑娘模仿她的发型,音像公司开出三倍工资挖角。

面对突如其来的名利,她保持着难得的清醒:

"我知道观众喜欢的是玉兔精,不是李玲玉。"

1984年,李玲玉与初恋男友步入婚姻。对方是她在越剧团时期的同事,比她年长六岁。

两人曾共同经历过北漂初期的困顿:分吃一个烤红薯当晚餐,凑钱买二手自行车代步,在筒子楼里用煤炉煮面条。

丈夫性格沉稳内敛,总在她练功受伤时默默递上药膏,这种细水长流的温暖让年轻的李玲玉认定这就是归宿。

随着《西游记》的爆红,李玲玉的工作强度骤增。

1987至1989年间,她接连拍摄了《编辑部故事》《红楼梦》等影视剧,同时录制了《甜甜甜》《甜歌皇后》等12张专辑,年收入突破百万。

聚少离多让夫妻关系逐渐失衡。

她奔波于各个片场时,丈夫仍守着越剧团改制后的清闲岗位;她与费翔等明星同台演出时,丈夫在电视机前沉默不语。

最深的裂痕出现在1989年春晚彩排期间,丈夫希望她推掉工作备孕,而李玲玉坚持要完成演出任务。

1990年秋天,两人在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

没有财产纠纷,没有公开声明,李玲玉只带走了自己的演出服和唱片合约。

离婚后的李玲玉陷入事业瓶颈,观众对"甜妹子"形象产生审美疲劳,1992年发行的《女人心绪》专辑销量惨淡。

她开始尝试转型:剪短头发,穿着皮衣演唱摇滚歌曲,却在演唱会上被观众喝倒彩。

最艰难时,她把自己关在公寓三天未进食,直到日本唱片公司递来橄榄枝。

1993年,李玲玉签约日本皇冠唱片公司。在东京录音棚里,她首次接触电子合成器,将越剧唱腔融入流行音乐。

专辑《今宵难忘》在日本卖出五万张,但国内媒体批评她"丢了民族特色"。

1995年,32岁的李玲玉暂别娱乐圈,赴加拿大温哥华进修英语和音乐制作。

在语言学校,她结识了加拿大籍犹太商人杰瑞·摩根。

这个比她年长十岁的男人,会用毛笔抄写李白的诗句,周末开车带她去落基山脉写生。

当杰瑞捧着《西游记》录像带向她求婚时,李玲玉提出了三个条件:保持事业独立性、不移民、孩子必须学中文。

2000年儿子杰西出生后,李玲玉进入半隐退状态。

她在温哥华郊区经营有机农场,每天清晨挤牛奶、捡鸡蛋,下午教儿子唱中文儿歌。

这种田园生活在2003年被打破,父亲病危的消息让她连夜飞回上海。

守在ICU病房外的十五天里,她觉得自己必须回国,因为父母年迈,孩子需要文化根基。

2004年举家迁回北京后,李玲玉面临双重挑战。

41岁重返娱乐圈,她要适应真人秀和网络时代的新规则,而且中西合璧的婚姻也需要经营。

她创立文化公司投资舞台剧,却在首演前遭遇投资方撤资,抵押房产才保住项目。

参加《舞林大会》时,她每天练舞六小时,膝盖积水仍坚持完成高难度托举动作。

近年来,她在短视频平台展示插花、茶道,坦然回应网友关于年龄和婚姻的提问。

有粉丝留言:"玉兔精怎么老了?"

她笑着录视频回应:"嫦娥的兔子都会长大,何况凡人?"

这种豁达,源自岁月沉淀的底气。

从弄堂女孩到国际艺人,从婚姻挫败到人生重启,李玲玉用六十年光阴书写了一份独特的成长样本。

当同龄人开始含饴弄孙时,她仍在学习短视频运营、探访非遗传承人、筹备个人艺术展。

在采访中被问及人生感悟时,她说:"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婚姻或事业,而是在每个阶段都忠于内心选择。"

这份清醒,或许比"玉兔精"的标签更值得被记住。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