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0日,新加坡籍华裔演员李凯馨因一段“辱华录音”陷入舆论风暴。事件发酵后,其主演的待播剧《赴山海》遭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媒除名,相关话题阅读量破亿,全网争议持续升温。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李凯馨及其工作室虽迅速否认并启动法律程序,但公众的愤怒与质
2025年5月10日,新加坡籍华裔演员李凯馨因一段“辱华录音”陷入舆论风暴。事件发酵后,其主演的待播剧《赴山海》遭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媒除名,相关话题阅读量破亿,全网争议持续升温。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李凯馨及其工作室虽迅速否认并启动法律程序,但公众的愤怒与质疑仍未平息,事件折射出外籍艺人在中国市场的舆论风险与公众对民族尊严的高度敏感。
录音曝光:双重人设“塌房”引全网声讨
据爆料,李凯馨前助理公开了一段长达6分钟的录音,内容显示一名女性以轻蔑语气称“来中国拍戏只为赚钱,中国人都是傻X”,并直言“有戏拍、有钱赚就好”。录音中涉及对中国的贬损性言论迅速点燃公众怒火,网友痛斥其“吃中国饭砸中国锅”,并翻出其过往争议行为,如使用“Lunar New Year”替代“Chinese New Year”的表述,质疑其长期存在“双面人”倾向。更耐人寻味的是,《赴山海》剧组在录音曝光前一天(4月9日)已悄然删除其相关物料,被网友解读为“资本提前避险”的迹象。
紧急回应:否认指控但缺乏关键证据
面对舆论危机,李凯馨工作室于5月10日发布声明,称录音内容“纯属捏造”,强调其“始终尊重并热爱中国文化”,并宣布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权。李凯馨本人转发声明时情绪激动,称自己“出生在中国,16岁后长期在中国发展”,并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感激之情。然而,声明未提供录音造假的司法鉴定或声纹比对结果,仅以情感化表述为主,被网友批评为“避重就轻”。此外,助理还爆料其涉及“知三当三”、校园霸凌等道德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公众对其声明的信任。
舆论裂痕:民族情绪与资本逻辑的碰撞
尽管李凯馨方极力澄清,但官媒的迅速切割已释放出明确信号。《赴山海》作为S+级古装剧,遭人民日报等官博删除相关宣传,凸显官方对艺人失格行为的零容忍态度。网友则分化为两派:支持者认为“未经鉴定的录音不应定罪”,反对者则通过声纹比对、过往言行等线索认定其“辱华动机”,并抨击资本“用人失察”。这场风波背后,既折射出公众对艺人“表里不一”行为的深恶痛绝,也反映出外籍艺人在中国市场面临的道德审查日趋严格。
行业警示:艺人声誉管理的“红线”何在?
李凯馨事件再次为娱乐圈敲响警钟。一方面,外籍艺人需在文化认同与商业利益间谨慎平衡,任何涉及民族尊严的言论都可能触发舆论海啸;另一方面,资本对艺人背景的审查机制亟待完善,《赴山海》剧组提前除名的做法虽被质疑“甩锅”,却也凸显出品方对舆情风险的敏感度。目前,事件真相仍待司法介入,但李凯馨的职业生涯已遭遇重创——官媒定调、代言解约、待播剧搁浅,无不表明中国市场对“失德艺人”的容错率日益降低。
结语
“辱华录音”风波不仅是李凯馨个人声誉的危机,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认同、资本责任与公众情绪的复杂博弈。在真相水落石出前,法律程序与舆论审判的角力仍将持续,而事件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终结: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艺人与公众的信任桥梁,或许是比“切割”与“维权”更迫切的命题。
来源:星光娱乐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