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新加坡籍女艺人李凯馨因一段疑似贬损中国观众的录音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录音曝光后,其参演剧集《赴山海》紧急删除宣传物料中她的名字,主流媒体官博也撤下相关海报。尽管李凯馨和工作室连发声明否认并扬言“律师函警告”,但网友直言:“没证据,谁信?”
近日,新加坡籍女艺人李凯馨因一段疑似贬损中国观众的录音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录音曝光后,其参演剧集《赴山海》紧急删除宣传物料中她的名字,主流媒体官博也撤下相关海报。尽管李凯馨和工作室连发声明否认并扬言“律师函警告”,但网友直言:“没证据,谁信?”
李凯馨被曝光的录音中,涉及对中国观众的贬低言论,迅速点燃公众怒火。网友翻出她过往争议:2022年便有匿名前工作人员爆料其“割韭菜”“辱华”,甚至称“录音证据早就有”。此次事件更被指是“双面人”典型——一边在中国市场赚取高额片酬,一边背地里诋毁观众,被痛批“吃中国饭砸中国锅”。
55家官媒集体发声
事件已从娱乐八卦升级为社会议题。北京日报率先发文点名批评,随后55家官方媒体联合发声,强调中国市场包容开放,但绝不纵容“价值观扭曲”的行为。舆论压力下,《赴山海》剧组虽删除李凯馨名字,却未剪掉其镜头,引发网友强烈抵制:“辱华艺人参演的剧,坚决不看!”
李凯馨的“澄清”被指缺乏说服力:律师函未盖章、未起诉爆料者,反被质疑“心虚”。网友犀利吐槽:“若录音是假的,直接告助理啊!打温情牌糊弄谁?”更有观点指出,外籍艺人在华发展需守住底线——尊重是前提,捞金不能凌驾于尊严之上。
从新疆棉事件到此次风波,公众态度愈发清晰:中国市场欢迎真诚合作者,但对“吃饭砸锅”零容忍。数据显示,仅去年就有37家外企因触碰法律红线被重罚,网红、艺人因不当言行被封杀更非个例。李凯馨事件再次敲响警钟——无论是资本还是艺人,若把中国市场当“提款机”,终将自食恶果。
正如网友所言:“中国碗端得稳,但摔了碗还想盛饭?门都没有!”
来源:坦荡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