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专注演戏,对粉丝真诚以待,但依然没换来大家回心转意。
前阵子,全网都在恭喜陈都灵。
通过一部《雁回时》,蛰伏10年终于熬出头。
从女配赛道晋升为大女主,爆火后风头一时无两。
然后,仅仅一个月不到,陈都灵从天上被踩到地下。
前几天,她的粉丝在网上纷纷发文宣告“脱粉。”
当中有祝她未来心想事成但不再奉陪的。
也有言辞激烈恨铁不成钢的。
最令人诧异的是,陈都灵本人出来发长文安抚粉丝。
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专注演戏,对粉丝真诚以待,但依然没换来大家回心转意。
这件事的矛头,全指向两个字:
平番。
影视行业的“番位说”由来已久。
一番演员扛票房或收视,是绝对主角和咖位的象征。
“平番”则指两位主演将在宣传、片头字幕等官方信息中并列出现,不分主次。
很遗憾,这种境况在新剧《翘楚》中出现了。
陈都灵和男主周翊然,平番。
这部剧由小说《楚后》改编,原著中明确故事无男主的大女主结构。
也是《雁回时》爆火后陈都灵的又一个大女主权谋剧。
但意外的是,剧版增设男主线,并强行和女主平番,不仅引发了书粉对“魔改弱化女性”的担忧。
剧方试图通过“重生+权谋+爱情”的解释说服粉丝。
结果直接引发了粉圈地震。
陈都灵这边,《雁回时》刚开播时无人问津。
愣是靠粉丝和路人一步步抬上来,拥有强大的剧粉基础。
最终完结时全网热度破3万,跻身爆剧行列,陈都灵也已具备成为Top小花的潜力。
原以为熬出头后下一部作品可以吃红利了。
万万没想到,杀出了周翊然。
他原本是时代峰峻的练习生,曾以“方翔锐”艺名加入TF家族,和马嘉祺、丁程鑫同期。
后来走演艺道路,最出圈的角色是正午阳光剧《乔家的儿女》中的乔七七。
当时凭借自闭症少年人设和长相,打开了电视剧市场。
网传他后来签了周迅陈坤创立的东申未来,也参演了黄磊、周迅主演的《小敏家》,饰演学霸金家骏。
现代剧有关晓彤的《二十不惑2》,古偶有景甜主演的《灼灼风流》,饰演男二惊鸿仙君。
更炸裂的是毫无代表作,却直接空降主演《斗罗大陆2》,这可是无数剧粉眼中的剧王。
一路走来,大家都质疑过他资源会不会太好了。
对外宣称无团队单打独斗,却接连出演大制作,合作的演员从周迅杨幂到吴磊,总能在top级流量下当一个美美的男二。
《翘楚》虽有平台力捧,但周翊然实在缺乏扛剧的实证,这次强行改编的“少年将军”角色,设定到底与原著差多少,也存疑。
加上平番事件发生后,周翊然的一篇回应让路人都越看越气。
从正主到粉丝都一片喜气洋洋,吃尽红利的模样。
大家对他的声讨蔓延到了全网的评论区,剧虽然都糊,但架不住资源一直好。
人人嘲他“偷番”。
陈都灵的粉丝原希望团队能硬气一回,拿回大女主的番位,但她的一纸回应,基本确定了覆水难收。
这种“不作为”直接导致了脱粉事件。
当然,粉丝的担忧不无道理。
如他们所说,《雁回时》的火爆,和粉丝投入大量精力做数据不无关系。
结果换来他人升咖,此为一。
再者,粉丝并非单纯计较名字排序,背后也是对正主的维护。
倘若让番成为了先例,那陈都灵在后续资源的谈判中将会很被动。
被其他同行压番,被资本压价的可能性加大。
粉丝将这件事上升为“内娱女演员的生态现象”,苦口婆心:
番位再难,但女演员争取核心地位,该争就争。
于是,我们看到粉丝一边“怒其不争”,一边又读懂了陈都灵的为难。
她要面对的是强势的剧方和爱自己的粉丝。
不管争不争,她都被架上来了。
旁人觉得没有必要,对他们来说全是博弈。
“番位争霸”自2015年的电影《盗墓笔记》电影版起,鹿晗和井柏然因为谁为第一男主展开番位大战。
官方,粉丝各自为营。
海报必须一人一半,名字排列必须标明按笔画或拼音顺序。
“咖位锦标赛”声势浩大,在那阵子激发了很多观众的好奇心,想看个究竟。
但时过境迁,这场风波只留下了4.8的评分。
陈都灵这次的“平番”事件,其实更像2018年陈坤、倪妮主演的《天盛长歌》。
这部同样改编自女频小说《凰权》的剧,开拍前就是妥妥的大女主基调。
但播出后,男女主各自分庭抗礼。
《天盛长歌》当年播出时收视不佳,早早播完被抬走,大家都将这个结果归结为倪妮的退让。
但陈坤向来是影视圈一哥,剧方请他自然是奔着男主去的,无论资历还是演技,让番都不可能。
况且这部剧最后落在8.1分,口碑明显挽回了一局。
所以这是个什么样的内娱生态呢?
强势或者咖位如杨幂赵丽颖刘亦菲等85花,议价能力强,可以实现对番位的强势把控。
向来是男演员傍她们,而不是她们挑番位。
崛起新秀如陈都灵,在番位论面前,就显得哑口。
自始至终,资本神隐。
平台也好,资本也罢,都妄图用“一番实绩”作为资源分配的标准和筹码。
常常是剧还没拍,就让粉丝就撕起来了。
以此倒逼粉丝做数据,内卷,形成“番位=商业价值”的畸形模式。
但退一万步说,番位真的能决定一切吗?
《甄嬛传》火到现在,没有人说只是孙俪的功劳。
蒋欣的名字排在了演员表后面,但“华妃”的光辉不输女主。
《琅琊榜》的绝妙群像证明,表演与作品的质量才是唯一参考指标。
它带飞的又岂止是胡歌。
此刻番位在作品光芒下显得微不足道。
谁先谁后,没那么重要。
争番位,争的应该是底气。
早些年周迅和李冰冰也爆出来在《风声》中争番位,但大家都是铆足了劲要在戏里胜过一头。
两个人打到了金马奖上,同时提名影后,最后以李冰冰拿奖告终。
用绝对演技实力消解番位争议。
不同的是,以前撕番位是正主自己下场,现在是号召粉丝动手。
不知道如今的内娱,什么时候才能意识到,影视剧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艺术。
当中剧本、导演、配角、幕后都在发挥作用。
当艺术创作规律碰撞流量至上法则,每个人都想当大男主大女主,哪来那么多男频女频剧。
老戏骨只能演配角,让位于资本和流量。
这样的竞争完全是恶性的,因为资本在开拍前就将利益博弈算好,却将观众排除在外。
没有人问我们,影视市场需要什么,初心又是什么。
演员争取自己的创作话语权无可厚非,粉丝替正主担忧亦是常理。
我想陈都灵的粉丝也不必急于割席,也不用自证,正如《雁回时》播出前无人看好,但硬生生靠质量闯出来。
所以,短暂赢了番位又如何。
时间会说话,观众不会撒谎。
“一番”在内娱盛行,剧作本身的魅力也被稀释了。
陈都灵的回应中有一句说得很好:“希望我们能在作品里相见。”
当作品够有底气,观众自会用掌声书写真正的番位。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