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0日,一则“王俊凯工作室闲鱼倒卖粉丝礼物”的词条冲上热搜,将偶像与粉丝之间微妙的情感纽带再次推入舆论漩涡。事件源于网友在二手平台发现疑似王俊凯工作室账号兜售粉丝赠礼及品牌方馈赠的商品,从奢侈品礼盒到未公开物料,成交量高达近千次。
5月10日,一则“王俊凯工作室闲鱼倒卖粉丝礼物”的词条冲上热搜,将偶像与粉丝之间微妙的情感纽带再次推入舆论漩涡。事件源于网友在二手平台发现疑似王俊凯工作室账号兜售粉丝赠礼及品牌方馈赠的商品,从奢侈品礼盒到未公开物料,成交量高达近千次。
尽管后续爆料称涉事行为系工作人员个人所为,王俊凯本人并不知情,但这场风波仍揭开了娱乐圈“礼物经济”背后的灰色产业链,也引发了对艺人团队管理、粉丝情感价值化的深层讨论。
粉丝破防:精心准备的礼物,成了“闲鱼商品”
“如果是我,一定如数家珍,怎么可能让人拿去卖?”一位粉丝的质问,道出了事件的核心矛盾。在粉丝文化中,礼物承载着情感投射与身份认同,尤其是偶像亲手接收的礼物,更被视为“双向奔赴”的象征。然而,当这些饱含心意的物品被明码标价,甚至沦为工作人员牟利的工具,粉丝的愤怒不难理解。
更令粉丝心寒的是,这并非个例。此前曾有媒体曝光,部分艺人团队将粉丝赠送的奢侈品、定制礼品通过二手平台转卖,甚至形成“私藏礼物—估价分销—粉丝回购”的闭环产业链。某前工作室员工曾透露:“从签名照到高端礼品,工作人员会按市场价五折转卖给回收商。”这种系统性的“情感变现”,无异于对粉丝真心的践踏。
工作室失格:管理漏洞还是行业潜规则?
事件中,王俊凯工作室虽未正式回应,但舆论已将矛头指向团队管理。据爆料,涉事工作人员不仅倒卖礼品,还存在“威胁粉丝”“宣传敷衍”等渎职行为,甚至有粉丝整理告黑证据后遭工作室“已读不回”。这种漠视粉丝诉求的态度,与艺人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事实上,艺人工作室“摆烂”并非新鲜事。从妆造团队拉低商业价值,到宣传物料粗制滥造,再到此次的“闲鱼门”,暴露的是行业对粉丝经济的过度透支。当团队将粉丝视为“数据工人”和“提款机”,却未建立对应的情感回馈机制,矛盾便一触即发。
艺人责任:不能总让粉丝“为爱发电”
尽管工作室称王俊凯本人不知情,但作为团队核心,艺人难辞其咎。粉丝的指责中,既有对工作室的不满,也有对艺人“不作为”的失望:“就算卖的是品牌方礼物,艺人难道不该规范团队行为吗?”
对比其他艺人的处理方式,差距愈发明显。歌手毛不易曾推出“礼物云端博物馆”,粉丝扫码可查看礼物入库流程,食品鲜花等易腐品则直接转赠公益机构。这种透明化操作不仅规避了道德风险,更将粉丝情感转化为正向社会价值。反观王俊凯团队,若早能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或许能避免此次危机。
真心不该被“挂上货架”
王俊凯13岁出道,粉丝陪伴他走过十年风雨,这份情感早已超越单纯的追星。此次事件,或许能成为行业的一次警醒:粉丝经济不是“一锤子买卖”,唯有以真心换真心,才能走得更远。正如一位粉丝所言:“我们不怕付出,怕的是付出被当作理所当然,甚至被利用。”
来源:八卦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