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余则成和吴敬中都忌惮“CC”到底是干什么的?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10 18:35 1

摘要:在《潜伏》里,除了军统中 统,吴敬中和余则成偶尔也会提到”CC"。

在谍战剧中,通常会提及国民党的军统和中统。

在《潜伏》里,除了军统中 统,吴敬中和余则成偶尔也会提到”CC"。

很多人应该都清楚军统中统,但这“CC”又是干什么的呢?

今天,就来聊一聊。

其实,军统、中统、CC,都是国民党政权内部盘根错节派系ZZ的缩影。

要理解这CC的分量,可以从它的起源,权力网络与历史宿命去展开了解。

01

起源:从“中央俱乐部”到“陈家党”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内各派系暗流涌动。

此时下野的蒋介石授意亲信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以“浙江革命同志会”为基础。

在上海成立“中央俱乐部”(Central Club,简称CC)。

表面上是党内联谊组织,实则为蒋介石重新夺权的秘密工具。

1928年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陈果夫执掌中央组织部。

借“党 务整顿”之名,将CC系成员安插到各省市D部,形成垂直控制体系。

至此,“CC”从俱乐部代号演变为“陈氏兄弟”的代称,更成为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实际掌控者。

02

权力网络:党 务、特务与文化的三重渗透

CC系的统治术绝非单纯的特务活动,而是一场全方位的权力布局。

党务垄断

通过中央组织部,CC系掌控了国民党从中 央到基层的人事任免权。

省党 部委员、县党 部书记的任命均需陈氏兄弟点头,形成“党 权即陈家权”的局面。

这种人事控制甚至让蒋介石忌惮。

1935年国民党五全大会上,CC系操纵选举致蒋介石仅获四成选票,迫使蒋连夜召见二陈“喝茶”。

特务触角

CC系直接操控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中统前身“党务调查科”诞生于1928年,专司党内监控与反共活动。

1938年正式成立中统局后,其特务网络深入党政机关、学校、铁路系统,巅峰时期成员达20万人。

徐恩曾等中统头目虽名义上效忠蒋介石,实为CC系门徒,形成“陈家养鹰犬”的格局。

文化霸权

CC系通过控制正中书局、独立出版社等文化机构。

把持教育系统与考试院,甚至染指金融领域。

这种“笔杆子+印把子”的组合,使其影响力远超军统的枪杆子。

在《潜伏》中,李涯镇压学生运动时依赖的“文化打手”,正是这一体系的缩影。

03

历史宿命:派系噬主的必然结局

CC系的崛起与崩塌,折射出国民党政权结构性矛盾。

派系内耗

中统与军统的争斗,本质是CC系与黄埔系(蒋介石嫡系)的权力博弈。

中统倚仗党务系统压制军统,军统则借抗战军事情报扩张势力。

1941年,军统破译日军偷袭珍珠港密电却遭美方轻视,此事成为两派角力的注脚。

中统讥讽军统“误国”,军统反指中统“掣肘”。

蒋氏制衡

蒋介石对CC系既依赖又提防。

抗战后期,他扶持蒋经国“太子系”渗透党务系统。

1948年“行宪国大”选举中,CC系与太子系在会场互掷墨盒,彻底暴露党内分裂。

这种“养虎为患”的权术,最终让CC系从清党利器沦为政治负资产。

时代终结

解放战争期间,CC系赖以生存的党务系统随国民党统治区瓦解而崩溃。

1949年溃退台湾后,陈立夫被迫流亡美国养鸡。

中统改组为“内政部调查局”,彻底丧失大陆时期的权势。

余则成那句轻描淡写的“CC”,实为对国民党派系政治终局的判词。

04

余则成视角下的政治隐喻

在《潜伏》的谍战叙事中,余则成对“CC”的提及绝非偶然。

作为潜伏者,他深谙国民党派系斗争的致命弱点。

当“效忠党国”异化为“效忠派系”,当三民主义沦为权力分赃的遮羞布,这个政权便注定在自我蚕食中崩塌。

CC系的兴衰,恰是国民党“组织溃败”的典型样本。

它曾助蒋介石清党夺权,最终却成为撕裂国民党的毒刃。

这种历史的讽刺性,正是《潜伏》超越谍战类型、直指政治本质的深刻之处。

来源:米柴视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