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些父母表面上可以为儿女付出一切,可实际上他们却在以为儿女付出为名,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邪恶的念头。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者,除了给予我们生命以外,还在很多情况下愿意牺牲自己来成全我们。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些父母表面上可以为儿女付出一切,可实际上他们却在以为儿女付出为名,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邪恶的念头。
就比如《琅琊榜2》中的荀皇后。
在读完原著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梁帝萧歆对荀皇后始终存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厌恶之情。
他虽然在表面上给予了荀皇后作为皇后应有的尊贵地位,但每次两人相对时,他却总是流露出明显的嫌弃与斥责之态。
难道是因为梁帝萧歆心中另有所爱吗?
其实并非如此。梁帝萧歆的后宫并不算得上是人满为患,他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朝政事务之中,绝非那种贪恋美色、花心之人。按理说,梁帝萧歆与荀皇后本是青梅竹马、少年夫妻,理应有着一定的感情基础才对。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梁帝萧歆直到临终之际,还始终对荀皇后保持着警惕之心。
这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呢?
在萧歆驾崩之后,荀皇后在后宫之中披头散发、痛哭流涕,但她的哭泣并非是因为对亡夫的哀思,而是源于对丈夫的满腹怨恨。她大声咆哮道:
陛下,陛下,你临终下此遗诏,可曾为皇儿想过分毫啊……
那么萧歆究竟有没有为儿子考虑过呢?
原著中这样描述:
身为中宫所出的嫡长子,萧元时一直以来都被当作储君在养育。他不是一个完全懵懂的孩童,能够理解万里江山是个什么概念。但也正因为他已经懂得身为君主的意义,御座之上的孤冷才越发令人觉得惶恐。十三岁的年纪毕竟还小,萧元时知道骤然失去父佑的自己还没做好准备,满殿群臣山呼万岁的声浪带来的除了无上尊荣,更多的反而是一种闷闷的窒息感,唯有在看向金阶下大伯父熟悉的面容时,他紧绷的内心方能得到一份安慰。
那是他从小便依偎其中的温暖怀抱,也是父皇临终时最后的嘱托。年轻的天子心中满是忐忑,但他毫无杂念地遵从这道遗旨,准备像他的父亲一样,将全部的信任和倚重交付出去。
原本,有了长林王的辅佐,萧元时的皇位本可以坐得无比稳固。长林王从不热衷于朝政纷争,他擅长的只是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朝中有萧元时的舅舅荀白水尽心尽力辅佐,外有长林军守护江山,萧元时本可以顺利地成为一代明君。
然而,他却有一个极为糊涂的母亲。她顽固地认为,长林王府是她儿子皇位的潜在威胁,只有长林王府覆灭,她儿子的江山才能真正稳固。
结合《琅琊榜》第一部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萧庭生是先帝萧景琰的养子。
先帝萧景琰有两个嫡子,一个是梁帝萧歆,另一个是萧元启的父亲莱阳王。先皇后柳氏最宠爱的并非长子萧歆,而是次子莱阳王。
但荀皇后从未担心过自己的丈夫无法登上皇位。因为她深知,萧歆背后有萧庭生的支持。只要萧庭生站在萧歆这边,那么未来登基的必然是她的夫君。
在那时,她对萧庭生也是毫无保留地信任。
然而,当萧歆顺利即位,当萧歆依旧像过去一样信任萧庭生时,荀皇后的心境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她认为自己是君,而萧庭生只是臣,那么萧庭生的威望绝不能超过她的夫君和儿子。
即便她从未怀疑过萧庭生会谋反,但她渴望的是普天之下,无人能比她和她的儿子更加尊贵,更具威望。
从萧歆即位的那一刻起,这位皇后便开始心生怨恨。萧庭生与萧歆昔日的深厚兄弟情谊,在她眼中变成了毫无尊卑之分的逾矩行为。而萧元时与萧平旌之间的毫无隔阂,在她心中也成了长林王府的越俎代庖。
当她目睹萧平旌与萧元时展现出最真挚的兄弟情谊时,她冷冷地说道:
以前陛下和长林王爷就是这样玩闹着长大的,世子非得让二公子认真赔礼,传到陛下耳中,只怕又要责备本宫小气了。
在养居殿,世子是配有座位的,稍有走动便会被御赐步辇,这足以见得陛下对他的怜惜之情。倘若世子在东宫里受了累,那岂不是又要算到太子和本宫的头上。
在荀皇后眼中,她看不到长林王府为这江山洒下的热血,也不去探究丈夫对长林王府恩宠背后的深意,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她当了皇后之后,全然不顾长林王府对梁帝的支持与付出,一心只想把所有人都踩在脚下,让众人臣服于她。
作为她丈夫的梁帝,难道不知道她的忘恩负义和自私糊涂吗?
他当然知道。当他看着这位毫无感恩之心、自私自利、只想高高在上的皇后时,心中涌起的只有厌恶。
萧庭生是看着他长大的兄长,萧平旌和萧平章,也是他看着长大的子侄。然而他的妻子却只想憎恨他们、打压他们,甚至是除掉他们。
这个女人,真是无情至极。
更可怕的是,荀皇后的这种“上位者”心理,不仅针对立下赫赫战功的长林王府,甚至还针对着那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平民百姓。
濮阳缨提出了一个残忍的计划,用普通百姓的性命来进行生祭,以保佑萧元时平安,人数竟高达百千人。
这种血腥且违背天理人伦的做法,她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在她看来,萧歆根本就不爱自己的儿子。因为萧歆会认为那些平民百姓的性命同样重要,而她作为皇后,只觉得儿子的命无比尊贵,其他人的命则贱如尘土。
当赤霞镇爆发瘟疫,尸体遍地时,她竟然派兵围堵医坊的救援队伍,只是为了确保生祭的“效果”,防止反噬自己的儿子。
这是一位多么狠毒的皇后啊!
当瘟疫蔓延至金陵城,危及全城百姓时,她甚至还想阻止自己的兄长去救灾,她坚定地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这是什么意思呢?
哪怕濮阳缨是在撒谎,只要是为了她儿子的平安,她就愿意以“屠城”的惨剧去换取一个毫无根据的假设。
等到濮阳缨的罪行被公之于众,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后,依然不觉得自己有错。她甚至不认为濮阳缨是个坏人。在她眼中,害人的濮阳缨才是好人,而保护大梁百姓的长林王府,才是该被她踩在脚下的。
这样的皇后,对帮助她夫君登上皇位的亲眷毫无亲情,对大梁的百姓毫无慈悲之心,又怎么可能得到帝王的真心宠爱呢?
特别是,梁帝本是一位重情重义的贤明君主。当他面对这样一位皇后时,他的内心该是何等的失望与厌恶。
在他临终之际,他无话可对她说,也不想再见她一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不愿给予她任何温情。
初看她是慈母,细思之下却是祸根。
荀皇后理直气壮地做这些事情时,打着的旗号是“母爱”。
她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甚至可能觉得自己是个无比称职的母亲。然而,她从来都不是什么慈母。
一个孩子,如果有一个如此自私自利、是非不分的母亲,那么他周围的人给予他的必然是最大的恶意。
因为,她在作恶。她所犯下的罪恶,当她自己无力偿还时,她的子女就不得不替她偿还。
萧元时刚刚即位,他并无过错。然而,萧元启和狄明为何一定要反叛呢?因为萧元启和狄明都非常清楚,萧元时的母亲荀皇后犯下了怎样的滔天大罪。
有这样一位恶毒的母亲,萧元时便不配为君。
再仔细想想,最后拯救萧元时的是萧平旌,是长林军。然而,最后覆灭长林军、拼死打压萧庭生的却是荀皇后。
长林王府浴血奋战数十年,两代忠骨,最后换来的却是荀皇后的怒骂与践踏。即使萧平旌不计前嫌,救了萧元时,只要荀皇后活着,她就会将长林王府视为仇敌。
所幸荀皇后最终以死谢罪,否则萧家的万里江山,迟早会再次断送在这位所谓的“慈母”手中。
但是以死谢罪的荀皇后,真的知道错了吗?
当然不是这样。荀皇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她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萧元时的利益。她不认为气死萧庭生是错误的,也不觉得毁掉整个长林王府有什么不对,甚至对自己用无数无辜百姓的性命来换取儿子性命的行为也毫无愧疚。她之所以选择以死谢罪,只是因为她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死了,萧元启就会退兵。
不得不说,荀皇后直到死都还是一团糊涂,她至死都不明白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奸诈,什么是真爱,什么是深仇。
也不得不说,狄明的那句话说得实在是太精辟了:
只要有她这样的母亲,萧元时就不配为君。
她口口声声对萧元时倾注着母爱,可细观其行径,分明是个从未为儿孙积攒阴骘福泽之人。这般行止,怎配称得上“爱子”二字?真正的舐犊之情,岂会以折损儿孙福报为代价?
须知天地有常理,因果有轮回。为人父母者当存敬畏之心——你指尖轻放的一缕善念,或许就是为子孙后代点亮的长明灯;而心底滋生的一丝恶念,亦可能化作缠绕家族百年的荆棘。这世间的福祸从来不是孤立的星辰,而是代代相传的星火。
愿天下为长者者皆能三省吾身:莫让今日的愚行,成为明日儿孙背负的枷锁;莫以一时的偏私,断送了血脉延续的福泽。须知父母之过,终将化作横亘在家族血脉中的裂痕,需用数代人的光阴方能弥合。
来源:影视热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