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身患5种癌,演员大都是癌症患者,话剧《哎哟,不怕》太催泪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9 14:27 1

摘要:1989年,39岁的周佩被发现患上晚期胃癌,医生预言她的生命只剩下一年。手术后不久,周佩加入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成为最早的会员之一。当时,癌症患者被视为少数群体,他们只能在上海杨浦区一间小小的牛奶棚里抱团取暖。

5月6日至8日,话剧《哎哟,不怕》2.0版在上海星临天下剧场连演5场,打动了许多观众。

8年前,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与解放日报社共同推出了话剧《哎哟,不怕》,这是我国首部由癌症患者自编自导自演的疗愈戏剧。

在2.0版中,一群不向命运低头的癌症患者在舞台上展现了艺术疗愈与爱的力量,在笑与泪中传递生命的希望。

64篇抗癌日记,是她最美的诗篇

“我曾经对自己有个承诺:只要有一个脚尖站立的地方,我就要舞蹈。”在话剧《哎哟,不怕》的舞台上,佩莲和安宏翩翩起舞,一道斜阳穿过窗棂投射到她们身上。

佩莲的原型名叫周佩,一位热爱舞蹈的“折翼天使”。

1989年,39岁的周佩被发现患上晚期胃癌,医生预言她的生命只剩下一年。手术后不久,周佩加入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成为最早的会员之一。当时,癌症患者被视为少数群体,他们只能在上海杨浦区一间小小的牛奶棚里抱团取暖。

1993年,俱乐部准备创办上海市癌症康复学校,会长袁正平给周佩写去了一封信,邀请她一起来办康复学校。当时的周佩不仅打破了医生的“预言”,还在国外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接到信后,她毅然回国,在癌症康复学校一干就是20多年。

2014年,周佩癌症复发了。她在病床上给解放日报社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哎哟不怕”写《周佩日记》。64篇强忍着彻骨的剧痛写下的日记,是她人生最绚丽的诗篇。

2015年3月10日的日记题目是《从头再来》,在化疗的痛苦折磨中,她用那首最爱的歌为自己打气,也为癌友鼓劲:“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这是她留下的最后一段文字。

2017年,周佩化身佩莲,在话剧《哎哟,不怕》中“从头再来”。

2017年话剧《哎哟,不怕》剧照

把周佩的故事写成剧本的戴蓉是一位肺癌患者,她视周佩为精神榜样:“周佩校长身上有一种超乎普通人的强大。对于她来说,不是做了什么才有意义,而是活着一天就有意义。”

2012年,43岁的戴蓉收到了来自死神的“黑色请柬”——她被诊断为晚期肺癌,并出现骨转移、淋巴转移。生病前,戴蓉是上海市话剧艺术中心的导演。生病后,她“就像一颗没有一丝裂缝的核桃,坚硬地、麻木不仁地活着”。

加入上海市癌症康复学校后,戴蓉结识了一群有着相似遭遇的病友,黑暗中的她不再感到孤独,核桃的裂缝里终于透进了一丝光亮。为了让戴蓉能好好活下去,袁正平想出了“工作疗法”。戴蓉接连拍摄了几部纪录片、微电影。

2015年10月的一天,袁正平和解放日报记者共同酝酿排演一部癌症患者自编自导自演、讲述抗癌故事的话剧,帮助更多遭遇不幸的人燃起生命的希望。话剧的名字就用解放日报创办的抗癌公益微信公众号的名字:“哎哟不怕”。哎哟,不怕;癌友,不怕!这部话剧由戴蓉与另一位病友简平担任编剧。

经过整整两年的筹备,以戏剧疗愈为主题的话剧《哎哟,不怕》于2017年10月在上海白玉兰剧场首演,并在京、沪两地共计演出22场,许多观众感动得热泪盈眶。袁正平与戴蓉因此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的采访。2018年,《哎哟,不怕》获得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颁发的“最佳市民戏剧奖”。

今年4月,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成员们为周佩举办了一场充满温情的纪念活动。她去世整整十年了,但大家没有忘记这个名字。在此之前,俱乐部与解放日报就已经决定把《哎哟,不怕》2.0版搬上舞台。

“之所以要推出2.0版,一方面是表达我们对周佩的深深怀念,另一方面也想让更多患者感受到癌症康复理念在这几年发生的变化。在手术、放化疗、靶向免疫等治疗手段不断进步的同时,包括运动、营养、心理、艺术在内的非药物干预也能发挥作用。”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创会会长袁正平说,“在上一版中,我们带领观众感受了戏剧疗愈的力量——演戏也能治病。在2.0版中,我们对剧本进行了改编,希望让观众见证艺术疗愈对癌症患者身心状态的改变。”

《哎哟,不怕》2.0版剧照 蒋迪雯 摄

害怕癌症,更害怕被生活抛弃

“我最怕复查报告上的数字发生变化,看见有几个往上的箭头,我就浑身上下冒汗。”

“我怕得病后会失业,房贷车贷还不上,怎么办?”“我很害怕,因为我有一个还没成年的女儿。”

“我怕看别人,也怕别人看我。我不想被别人看见。”

在话剧《哎哟,不怕》2.0版的一幕戏中,癌症患者们聚在一起倾诉着内心深处的恐惧。这些恐惧,把他们困在心灵的牢笼里,走也走不出去。

陆兰珍饰演的佩莲在剧中动情哭泣

参与演出的演员中,有8位都是癌症患者。在戏外,他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刻骨铭心的至暗时刻——

2009年,饰演主角佩莲的陆兰珍因乳腺疾病接受了手术,她原以为只是一个小手术,醒来后却发现自己患的是恶性肿瘤。那一年,她48岁。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她不知所措:“我根本不知道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因为那时候大家都认为,得了癌症就意味着人生基本结束了。”

饰演杨凯的王文平是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会长,他患肝癌已有15年。2010年,他第一次被诊断为肝癌后,成功进行了切除手术。2015年8月,癌友们为他隆重庆祝了“5岁”生日。仅仅过了3个月,他的肝癌复发了。

“第一次患肝癌的时候,我没怎么害怕,因为我们家有肝癌家族史,我的母亲和哥哥都因肝癌去世,所以我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王文平坦言,“但这一回复发,我是真的害怕。我拿着报告单,第一次忍不住哭了出来。”

魏琳被三位病友深深打动

在剧中,魏琳和老李是一对“夫妻癌”患者。老李身患肺癌,妻子魏琳被诊断为乳腺癌,手术后的化疗让她掉光了头发。她整天闷在家里,不肯出门半步。饰演魏琳的,是身患淋巴癌已经18年的朱燕燕。

和很多癌症患者一样,朱燕燕也有过因为化疗造成头发掉光的经历。“我以前是小学数学老师,平时特别爱美,在患癌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的头发掉光了,根本不敢出门,除了去医院,什么地方都不去。和我饰演的魏琳一样,我不想见任何人,一个人躲在家里,慢慢地变得抑郁。”

2024年,华东理工大学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社会工作研究中心面向在该院接受治疗的3003名肿瘤患者开展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肿瘤患者最关切的问题分别是疾病进展、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情绪调节以及社会功能的恢复。

“人在罹患癌症这样的大病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生存。而在初步治疗结束后,生活状态就会面临巨大的改变,他们往往会陷入茫然、无助的情绪中。”袁正平说,“近年来,随着癌症治疗手段的进步、患者总体生存率的逐步提高,不少癌症患者已经不再谈癌色变,他们更害怕的,是与社会脱节、丧失自我价值感。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展现癌症患者所面临的最真实的困境。”

薛静饰演余悦(右二)

疗愈自己,也疗愈了观众

走出心中的恐惧、直面命运的重击,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剧中,癌症患者们重拾信心的情节,有不少都来源于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真实发生的故事。

在剧中演活了“富婆”余悦的薛静,曾是一名幼儿园老师。2009年1月6日是她接受宫颈癌手术的日子。手术后,她以为自己最多只能活半年。当时,有位同事来医院探望她,并告诉她:“我参加了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你出院后也可以去看看。我得了白血病,现在不是好好的吗?”

放化疗一结束,薛静就报名参加了俱乐部,并成为癌症康复学校第68期的学员。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学员们通过康复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技能,就是“向生活微笑”。这些康复课程包括体能锻炼、心理课程、营养课程三大板块,涵盖音乐疗法、戏剧疗愈、艺术教育、行为认知疗法、运动疗法等多种康复疗法。

在21天的学习中,薛静慢慢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开始相信“癌症并不等于死亡”。在结业典礼上,她上台演讲,题目是《我的希望》。那时候,薛静已经离异二十多年,一直没有再婚的念头。但在那次演讲中,她大声地对病友说:“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再嫁人,再当一回新娘子。”

一年后,她的愿望真的实现了。周佩校长和很多病友都参加了她的婚礼,为她深深地祝福。

直到今天,薛静依然积极参加俱乐部的时装队、舞蹈队,活跃在舞台上。她还是俱乐部妇科病种的负责人,每周组织病友开展两次活动。“因为太忙了,所以我现在根本没有时间害怕。”她这样说。

蒋迪雯 摄

从话剧《哎哟,不怕》1.0版到2.0版,这8年来变化最大的,就是饰演女主角佩莲的陆兰珍。

她还记得当年第一次参加排练时的情景。为了让大家对“戏剧疗愈工作坊”有切身体验,编剧、导演戴蓉带领大家围成一个圈,让每个人轮流坐在圈子的中间,和周围的人用眼神打招呼。几位癌症患者坐到中间时,都肌肉紧绷,浑身不自在。陆兰珍在众人的注视下号啕大哭起来。“那一刻,我觉得心里有很多委屈。虽然我外表看起来很乐观,但其实很自卑,也很害怕。”

参演《哎哟,不怕》的过程让陆兰珍疗愈了自己,也疗愈了观众。她在台上用心演绎着周佩的感人故事,在生活中,也努力成为像周佩那样的人。如今,她担任静安区癌症康复服务促进会(前身为上海市闸北区癌症康复俱乐部)会长,该组织目前约有350名会员。

除了舞台演出外,陆兰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组织癌症病友开展各种兴趣小组、科普宣传、志愿者活动。在不久前的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中,她和40多名志愿者一起走进医院的病房,告诉那些刚刚患癌症不久的新病人:“我们也是癌症患者,我们已经康复了,相信你们也一定会好起来!”

戏里戏外,陆兰珍正在成为很多癌症病人的榜样,把更多的爱和希望传递给病友,而她自己也终于走出了癌症的阴霾。

导演周恺在后台

死亡不过是一次醒不过来的麻醉

演出结束后,2.0版导演周恺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上台谢幕。从物色演员、排练、舞台设计……这部话剧的每一个细节里都有他倾注的汗水。

他从不和剧组人员谈自己的病情,在排练期间,因为服用靶向药,他常常要忍受意料之外的副作用——有时候脚突然肿了,有时候莫名其妙拉肚子。但在他看来,这些根本无足挂齿,只要病情得到控制,能顺利地排练、演出,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他都能忍受。

2021年,70岁的周恺被诊断为前列腺癌晚期且已发生骨转移。2022年,他又查出结肠癌肝转移。他接受了手术,切除了15厘米的结肠,仅仅30天后,又切除了60%的肝脏。

挺过了2次大手术和12次化疗后,他原以为癌细胞被遏制住了,没想到2024年3月,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在复查时发现胰腺出了问题。

那天,袁正平给周恺打去电话,邀请他去癌症俱乐部参加活动。就在他欣然前往时,他的太太瞒着他去中山医院取化验报告。医生告诉她,胰腺上又发现了肿瘤,要做好思想准备,胰腺癌是“癌中之王”……

回家后,周恺从太太恍惚的神情中猜出了大概,太太只得把病情如实相告。周恺对太太和儿子说:“你们别怕!”

“您不怕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周恺没有丝毫犹豫。“真的不怕,我小时候吃过很多苦,后来因为热爱舞台艺术,这方舞台让我体验过成功,我这辈子很满足,很知足。”

1966年,周恺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去老正兴学厨师。烧得一手好菜的他是文艺积极分子,一有机会就组织工会的文艺骨干演出,编、导、演样样在行。

离开餐饮行业后,他先后去虹口工人文化宫、上海市总工会工作。1984年曾担任上海职工文艺大会演虹口分会场的导演。

此前,他在原上海青年话剧团《秦王李世民》剧组担任过演员。1996年,与张先衡共同担任知名话剧《商鞅》的制作人。他还担任过不少大型文艺晚会的编导工作。

对癌症说“不怕”的底气,来自他20多年来在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担任志愿者的所见所闻。袁正平、王文平以及俱乐部的很多成员对生活的乐观与坚韧都深深震撼了他。

“45年前,袁正平在新婚第7天就因高烧被送进医院,被医生诊断为晚期恶性淋巴瘤,并已转移到髋关节。后来,他不仅战胜了癌症,还带着那么多病友一起创造生命的奇迹。”周恺说,“尤其当我看到王文平在换肝之后还活得那么自信、洒脱,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做肝脏切除手术那天,周恺是在病友惊讶、佩服的目光中被护工推走的。那天一早,护工推着床来到病房说:“32床,做手术了。”他哼着京剧——“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几乎是跳上了病床。

得病后,手术加上检查,周恺一共经历了五次全身麻醉。他早已把死亡视作一次麻醉,一次醒不过来的、永远的麻醉。

或许是这份视死如归的坦然打动了上天,原本被宣判生命倒计时的周恺,在进一步检查中发现,他所患的并非胰腺癌,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恶性神经内分泌瘤。

“现在的医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治疗手段越来越多了,很多癌症患者缺少的是好的心态,希望这部话剧能给大家带去乐观与坚强。”周恺说,“目前,对我来说,《哎哟,不怕》的成功上演就是我最好的药。”

李海渊饰演乳腺癌患者安宏

快乐是最好的药,人性远比医学深奥

《哎哟,不怕》的排练及演出,对周恺和台上的癌症患者来说,是一次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知生命的过程。而对几位并不属于癌症患者群体的演员来说,参演这场戏,何尝不是一剂重新认识生活的良药。

在剧中饰演女二号安宏的李海渊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目前除了担任导演以外,还在从事戏剧教育工作。安宏作为戏剧导演的形象,对李海渊来说并不陌生,但这个角色不仅比她的实际年龄大不少,在剧中还是一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

年轻的李海渊坦言,自己是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癌症患者。“刚刚加入剧组时,和演员们相处的每一个瞬间,我的心情都很复杂。我试图体验癌症患者的心境,了解他们的经历。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于自己的病情,对自己经历过的那些至暗时刻,都是云淡风轻,一笔带过,有时甚至还带着坦然的笑容,我内心非常震动,他们活得是那样通透。

在剧中饰演乐乐的李林宣艺因为这部戏与李海渊成了好友,她也是全剧最年轻的演员。当家人得知她要出演一部关于癌症病人的话剧,且要扮演一位22岁的乳腺癌患者时,有些不理解,但她坚持自己的决定。“通过与癌症患者一起演戏,我发现他们的心态都非常健康、乐观,而且他们在排练期间都很照顾我,让我觉得非常温暖。”李林宣艺说。

当她饰演的乐乐与病友一同去看望因化疗失去头发的魏琳,并鼓励魏琳重新振作起来时,她在台上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感受到一种爱,这种爱是能够给人力量的,是会鼓舞人往前走的。

左一为张俊饰演的孙医生 蒋迪雯摄

上海瑞金医院肿瘤科主任张俊是第二次客串话剧《哎哟,不怕》了,他饰演的孙医生为喉癌患者组织了一个复声班,帮助他们学习用食道发声,重新开口说话。张俊说:“癌症病人也能拥有美好的人生,在接受规范治疗的同时,可以通过群体抗癌以及非药物疗法来提高生活的质量,实现‘无痛、无恶、无呕、无丑和无忧’。”他向记者透露,他目前正在与上海音乐学院一起研究肿瘤的音乐疗愈和歌唱疗愈。

剧中还有一位孙医生的饰演者,是去年10月刚加入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新会员——肺癌患者丁老师。“心灵的快乐是最好的药,人性远比医学深奥”,剧中孙医生的这句台词令她感触颇深。“作为癌症患者,我们衷心地希望生活中能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仁医,和患者一起创造更多生命的奇迹。”

宁波癌症康复协会会长张敏怡是《哎哟,不怕》的老观众。2017年10月,她和宁波的几十位癌友专程包车来上海看剧,坐在观众席中,她几度哽咽落泪。

时隔8年,她又与宁波癌症康复协会的30位会员来上海看戏。她告诉记者:“观剧的过程虽然揭开了痛苦的伤疤,但我们也从中汲取了剧中角色无畏的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希望这样的好剧能帮更多患者重振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烙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