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国产剧的“品质保证人”,孔笙导演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这位一手捧红靳东、王凯的业界大佬,却总爱躲在镜头后跑龙套——从《琅琊榜》里的大臣到《大江大河》中的村民,他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诠释着对影视的热爱。更让人动容的是,当王凯在领奖台单膝下跪感恩,靳东凭角色逆袭成“
说起国产剧的“品质保证人”,孔笙导演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这位一手捧红靳东、王凯的业界大佬,却总爱躲在镜头后跑龙套——从《琅琊榜》里的大臣到《大江大河》中的村民,他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诠释着对影视的热爱。更让人动容的是,当王凯在领奖台单膝下跪感恩,靳东凭角色逆袭成“叔圈顶流”,这两位演员的命运转折,都深深烙着孔笙的伯乐印记。
2015年国剧盛典上,王凯从孔笙手中接过奖杯时的那一跪,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谁能想到,这个曾因“娘娘腔”角色被定型的演员,会因孔笙的坚持改写命运?在《北平无战事》中,孔笙力排众议启用王凯,甚至为一场雪中戏连拍23条,只为捕捉最精准的眼神戏。这份对演员潜力的挖掘,在《伪装者》《琅琊榜》中再次上演——即便有人质疑王凯“外形不符”,孔笙仍用“靖王”“明诚”两个角色,让他从籍籍无名的小演员,成为兼具流量与演技的实力派。
对靳东而言,孔笙则是打破“戏红人不红”魔咒的关键。从《温州一家人》到《伪装者》,孔笙不仅带着他研究历史纪录片打磨“明楼”的复杂人设,更用“正剧质感”重塑了观众对“霸道总裁”的认知。当靳东凭借西装革履、眼神深邃的明楼爆红时,背后是孔笙对角色层次的精准把控——这种“用角色说话”的栽培方式,让靳东跳出了“万年配角”的怪圈。
在影视圈追名逐利的大环境下,孔笙的“龙套情结”显得格外珍贵。他客串角色从不求镜头多少,只为给剧组调节气氛,这份松弛感源自对创作的纯粹热爱。更难得的是,这位拿遍飞天奖、白玉兰奖的大导演,始终保持着“山东汉子”的朴实——他会喊演员去工作室吃饺子,会在片场和群演唠家常,这种没有架子的相处模式,让他的剧组总能迸发出“家一般的创作氛围”。
从《父母爱情》的烟火气,到《山海情》的土味真实,孔笙的作品始终扎根生活。他选演员从不看流量,只看“是否贴角色”——王凯的坚韧、靳东的沉稳,都是他从演员特质中“挖”出来的闪光点。这种“以戏育人”的理念,让他不仅捧红了明星,更培养出一批会用“眼神和细节”演戏的好演员。
孔笙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影视圈最本真的模样:真正的好导演,不是制造短暂的流量泡沫,而是用角色为演员刻下职业烙印。在“速食文化”盛行的今天,他坚持用23条戏磨一个眼神,用数月时间陪演员磨一个角色,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匠心,恰恰是当下行业最稀缺的养分。
回看王凯的下跪、靳东的蜕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演员的感恩,更是对“匠心精神”的致敬。当娱乐圈还在为“咖位”“数据”争论不休时,孔笙用一部部口碑剧证明:真正的星光,从来不是资本堆砌的产物,而是匠人手中精心打磨的璞玉。
互动话题:如今影视圈“流量至上”的风气依然存在,像孔笙这样愿意花心思“捧演员”的导演越来越少。你觉得,行业该如何让“伯乐文化”重新回归?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