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6日,《翘楚》官宣陈都灵、周翊然“领衔主演”,并注明“排名不分先后”。
2025年5月6日,《翘楚》官宣陈都灵、周翊然“领衔主演”,并注明“排名不分先后”。
这本该是剧方平衡合作的常规操作,却因原著《楚后》的“大女主”标签,掀起轩然大波。
粉丝认为,陈都灵刚凭《雁回时》中“庄寒雁”一角扛起3300万均集播放量,本应稳坐一番,如今却与资历尚浅的“00生”平番,无异于“无效上位”。
争议的核心,是内娱对“番位”的病态执念。
粉丝的逻辑简单直接:一番=扛剧能力=商业价值。
若剧爆,功劳归于一番;若扑街,骂声也由一番承担。
这种将演员价值与番位绑定的思维,本质是流量时代“数据至上”的畸形产物。
而《翘楚》的“平番”安排,被质疑是制作方对原著女性叙事内核的妥协——将“楚朝”从孤胆逆袭的将军之女,降级为需要与男性角色“平分秋色”的存在。
更让粉丝心寒的是陈都灵的回应。
她发文称:“如果因为我对你造成了困扰,那就放下手机专注现实生活。” 这句话被解读为“背刺”粉丝的付出。
然而,细究其因,合同早在《雁回时》爆火前便已签订,艺人在资本博弈中的话语权本就有限。
与其说陈都灵“不争”,不如说她清醒地选择了尊重契约精神。
陈都灵的演艺之路,堪称一部“非典型逆袭史”。
出道十年,她经历过《左耳》的昙花一现,也承受过《莲花楼》开播时“演技劝退”的群嘲。
面对质疑,她选择了一条“曲线救国”的路:以配角磨炼演技,用客串换取机会。
《长月烬明》中,她一人分饰三角,将“天欢”的蛇蝎心肠与“叶冰裳”的破碎感演绎得层次分明;《云之羽》《永夜星河》中的惊鸿一瞥,更让她被冠以“天选古人”的称号。
《雁回时》是她逆袭的关键转折。
剧中“庄寒雁”从求生者到破局者的成长弧光,与陈都灵本人的经历形成微妙共振。
拍摄时,她徒手挖土、拉板车运尸体的“沉浸式”表演,让观众看到其对角色的全情投入。
最终,该剧以破3万的热度值,成为腾讯视频年度黑马。
讽刺的是,当粉丝为她终于“上桌”欢呼时,一场“平番”争议又将她的努力打回原点。
但若因此否定她的价值,未免短视——内娱从不缺昙花一现的流量,缺的是肯用十年蛰伏换一部代表作的人。
陈都灵的遭遇,折射出女演员的集体困境。
阚清子曾坦言:“女主的去留常由男主决定”;刘涛亦感慨,女演员的剧本“聊着聊着就没了下文”。
反观男演员,即便演技平庸、私德争议缠身,仍能稳坐一番。
这种“男强女弱”的行业潜规则,在《翘楚》的番位争议中被无限放大。
粉丝的愤怒,本质是对性别不公的反抗。
但将矛头对准陈都灵,实则是本末倒置——她不过是产业链中的一环。
与其苛责她“不争”,不如追问:为何女演员必须用“一番”自证价值?当行业沉迷于“撕番”带来的话题红利,谁还记得“剧本才是剧之本”?
陈都灵在倡议书中写道:“希望我们之间的正向作用是相互的。” 这句话,或许正是破解困局的关键。
粉丝的声援本应成为演员的底气,而非绑架创作的枷锁;演员的成长,也需要观众给予时间与空间。
《翘楚》的争议,不该成为围剿陈都灵的武器。
若真想为她正名,不妨将目光投向作品本身——毕竟,能决定演员价值的,从来不是番位表上的一个名字,而是角色能否在观众心中留下烙印。
来源:娱乐天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