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不适合做主持人。”这句话仿佛是一声惊雷,瞬间击碎了我内心的梦想。被冠上“少数民族”的标签,面对逻辑缜密、发音标准的同学们,我在北京广播学院的教室里显得格外突兀。小时候的我小心翼翼地躲避人群,性格腼腆得像个“书房小游侠”,发音的每一个音节都要反复练习,上百次
“他不适合做主持人。”这句话仿佛是一声惊雷,瞬间击碎了我内心的梦想。被冠上“少数民族”的标签,面对逻辑缜密、发音标准的同学们,我在北京广播学院的教室里显得格外突兀。小时候的我小心翼翼地躲避人群,性格腼腆得像个“书房小游侠”,发音的每一个音节都要反复练习,上百次也不敢松懈。身边的人总是说:“他适合去做民歌节目。”那一句评语让我惊醒,现实的天花板在我头顶上方高悬。
但我并不甘心,被限制在这个框架里。我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夜晚十点仍在教室里自录自评,只为那一瞬间的完美。2006年,我终于从幕后走向台前,加入《大家》栏目组,虽然是羽翼未丰的小角色,心中却一点点燃起了希望的火焰。在那辛苦的日复一日中,我渐渐培养出了对表达、节奏和叙述的敏感,成为了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阳光男孩。
我记得2015年,第一次站在春晚的舞台上时,那刻心跳的真实感如同潮水般涌来。背负着民族的期待,我举起话筒,激动地喊出了“拜年啦!”其实在我心里,那是对之一生梦想的回应。年幼时,我懵懂地站在春晚的门缝外,被那热闹的气氛吸引,哪知多年后我终于成了其中的一份子。每当我走上舞台,我像是朋友般与每一位参赛者交流,温暖的情感跨越了语言的障碍。那一幕,我为残疾选手擦去眼泪,许多人都在感动中流下了心灵的共鸣泪水。
文化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桥梁。在一次“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中,我自告奋勇担当主持,尽我所能为更多年轻人传递新疆的美丽文化。每一次走进乡村,闻着熟悉的炊烟,我都能感受到归属感的深入。如今,我早已不再是那个腼腆的少年。站在央视的舞台,我心中怀揣着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努力让这份温暖感染每个人。
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我将精致的传统与现代结合,让观众找到宁静与感动。如今回望,不再是那个在教室里孤独努力的我,而是一个努力传递爱与希望的文化使者。祝愿每一个追梦的人都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你,准备好迎接自己的梦想了吗?
来源:两年的海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