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影《水饺皇后》的宣传现场,她主动谈起因为跑路演,很长时间没看到孩子。
马丽哭了。
在电影《水饺皇后》的宣传现场,她主动谈起因为跑路演,很长时间没看到孩子。
也罕见回应了与沈腾的CP被过分关注的问题:
“不要去干涉我们的生活,最坏的影响就是不再合作了。”
一语既出,泪洒现场,立马上了热搜。
网友也站成了两派,支持马丽的,反对嗑CP和网暴的。
另一派则直指马丽为新电影宣传有意挑起话题。
毕竟《水饺皇后》上映几天以来,不仅分数不太好看。
票房八天累计也仅2.28亿,跟当初预测的25亿+票房大相径庭。
原本业界和大众都期待马丽的首部一番女主正剧,能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但目前看来,马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水饺皇后》,聚焦的是“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的传奇人生。
她在上世纪70年代从青岛流落至香港,从打零工,到建立起60亿的商业帝国。
堪称一代辉煌大女主。
这样的故事,改编成电影无异于天降大饼,然后这个剧本落在了马丽头上。
对以喜剧见长的马丽来说,她急需一个证明自己能演正剧的机会。
很多人说,这次才是马丽的大考,她要完全靠自己扛票房了。
于是,从立项起,《水饺皇后》的配置就可谓高。
1.5亿的投资,拉来港圈最强阵容:导演是《无间道》的刘伟强,配角是朱亚文、惠英红、王祖蓝,外加一众港圈黄金配角。
“王炸组合”齐齐为马丽护航。
结果,以拍警匪片见长的刘伟强,拍女性创业者的故事显得像PPT。
臧健和在香港吃了很多苦,马丽也展现了非常多的苦难。
比如刚到香港时替别人装塑料花,被当成非法移民赶出去。
到了港岛住在房东惠英红家里,去端盘子洗碗,半夜洗电车。
影片拍下了她经历的所有挫折,却忘了拍她是如何在苦难中崛起的。
当观众期待看到“水饺女王”如何在男性主导的商业丛林杀出血路时。
观众看到的,是女主一遇到困难只会哭,然后一边骂女儿。
明显是矮化了大女主形象。
影片最重要的一场转折戏,是女主在码头摆摊卖水饺,遇到黑帮收保护费试图侵犯她女儿时,马丽掏出菜刀,吓退了对方。
你以为是表达女性创业困境,其实是黑帮看到女主想起自己妈妈,于是流下眼泪并订购了500只水饺。
从此,女主开始翻身。
可以说,导演很粗暴地将臧健和的商业头脑简化为“为母则刚”的情感驱动。
同时,将大量篇幅浪费在工具人化的邻居互助等无关痛痒的支线上,把商战降维成苦情戏。
这种对女性力量的贫瘠想象,让《水饺皇后》即便有大女主的外衣,但内核依然陈旧,票房评分持续走低。
人们只能看到马丽的确付出了很多努力。
以近乎素颜的状态,自己硬扛,完成了所有苦难叙事。
一场接一场哭戏,哭得很动容。
却那么格格不入,好像只是到点了,该哭了。
《水饺皇后》暴露出的叙事问题是一方面,马丽本人的演出又是另一方面。
马丽是中国电影史首位达到200亿票房的女演员。
在女性主导的电影圈,马丽是女演员中的福星。
但这些票房,多数依赖大IP和“开心麻花”等标签。
马丽早该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大女主电影。
当这个机会来了,当马丽不再搞笑了,观众也不买账。
马丽的戏路,在影视圈无法被复制。
她成长于一场场话剧舞台,在未成名时,她就培养起了自己的演戏节奏。
在早年的话剧《乌龙山伯爵》中,她一人分饰13角,创造过2.8秒快速换装的记录。
马丽在这样的境遇中,打磨出来的演技特征是反应超快,台词强悍。
但那些年的影视市场,喜剧演员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让她爆火的小品《超幸福鞋垫》,一句塑料台湾腔“我是来自台北的Mary”就展现出她不俗的喜剧张力。
这才有后来的《夏洛特烦恼》,马冬梅的东北腔搭配她独特的肢体语言,留下了喜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家发现,她可以不像传统女性喜剧角色那样,用龅牙、肥胖等外形丑化人物,来博取笑声。
因为马丽光是站在那里就很好笑。
加上“沈马”从开心麻花起,一直从春晚打到大银幕。
基本实现了1+1>2,的双赢场面。
马丽有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如她自己所说,不喜欢“自毁形象”,也不喜欢恶搞,她更希望自己是通过独特的幽默方式被看见的。
她做到了,并在喜剧范围内构建起自己的宇宙,有种菜市场大妈式的鲜活。
《羞羞的铁拳》实现了男女身份互换。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米兰,虎妞的外壳,玫瑰的内核,打破女性喜剧角色功能性定位。
就连在《热辣滚烫》中友情出演几分钟,也能凭借“香蕉型人格”荣登当年的好笑排行榜。
但同时,她也经常在男主主导的戏剧中,充当那个完全负责添色的配角。
《独行月球》、《人生路不熟》、《阳光劫匪》......无一不是周星驰式的喜剧再现。
她的高峰出现在去年。
年初的《第二十条》,张艺谋执导,雷佳音主演,将这个现实题材的文本演得轻松又扎实。
马丽第一次凭借喜剧拿下了主流奖项,百花奖影后。
年中,《抓娃娃》又在疲软的市场中拿下30亿+的票房。
无论商业价值,还是主流认可,马丽已经完成了她作为喜剧女演员的使命。
她的每个角色都是女性生命力的喜剧化显影。
于她而言,迫切希望能在喜剧之外拥有一番天地。
可长期的喜剧表演让马丽形成了路径依赖,当《水饺皇后》这类需要克制、细腻的电影出现。
观众会水土不服,马丽标志性的怒吼和哭戏也有些不合时宜。
此时再回看马丽在路演现场的情绪崩溃,一方面是压力井喷的写照。
另一方面,则是这些年电影之路太顺后偶遇滑坡的不适应。
只是这一次她的困境被摆到了台面上。
或许马丽的破局之道,是重新寻找自己的坐标。
任素汐在抛开开心麻花的影子后,通过《无名之辈》等作品演绎了边缘人物的复杂生态。
演惯了家长里短的马伊琍,也在《爱情神话》这种都市片中找到了轻盈。
姚晨初试电影,则选择了《找到你》这种女性现实主义电影。
用生活流表演替代程式化搞笑,也是演员去符号化的一个路径。
往大了说,马丽完全可以掌握选题的主动权。
如贾玲通过《你好,李焕英》实现的嬗变,与其等待他人书写的角色,不如主动去创造角色,拓展创作的边界。
因此,马丽完全不必急于撕掉“喜剧女王”的标签。
意气风发有时,困顿失意有时。
能拥有让人发笑的力量,本身就是种意义。
至于其他,交给时间。
真诚的人自有万钧之力。
来源:Girl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