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邱毅与小12岁娇妻离婚,三个孩子成为精神依靠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8 18:12 1

摘要:如果不是那一场婚变,很多人可能不会知道,那个在政坛口无遮拦、言辞犀利的邱毅,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女儿奴”。

如果不是那一场婚变,很多人可能不会知道,那个在政坛口无遮拦、言辞犀利的邱毅,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女儿奴”。

人前,他是揭弊斗士,是不计后果敢怼陈水扁的“政坛炮火”;人后,却是为了见一面孩子,哪怕飞越海峡也在所不惜的单亲爸爸。

离婚那一年,他说自己对生命没有眷恋,只想和孩子待在一起。

有人说他偏激,有人觉得他戏太多。但如果你真的听过他谈家庭、谈孩子的模样,就知道,他说的是肺腑之言。

要说起邱毅的政治生涯,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他“爆料狂人”的形象。上电视节目怼天怼地,揭弊不留情面,谁跟他杠上都得吃点苦头。

但就是这样一个政坛“硬汉”,说起自己的孩子时,却几乎每次都红了眼眶。

“我周五再怎么忙,也要飞回来。不是为了开会,不是为了选区的事,就是想看看他们,哪怕吃顿饭。”

这句话出自他一次公开演讲。语气不重,情绪很轻,但谁听了都觉得鼻子一酸。

2005年,邱毅和谢京叡离婚,三个孩子轮流由父母照顾。他承担了周一到周四的抚养责任,而周五孩子就回谢京叡那边。可即便如此,邱毅依然坚持周日之前赶回台湾,为的就是在孩子离开前能多陪几个小时。

工作地点常年穿梭在台湾和大陆之间,每周这样飞来飞去,换作别人早就崩了。但邱毅却说:“我怕寂寞,孩子不在,我真的睡不着觉。”

三个孩子成了他唯一的软肋,也成了他心头最暖的灯。

在外人眼里,邱毅“溺爱”孩子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

他的大女儿曾在台大读书时,因为政治立场被一些学生排挤。那时的台大风气复杂,学生分化严重。

听到消息,邱毅第一反应不是“要坚强”或“忍一忍”,而是立马建议退学,转去美国深造,还许诺等她学成归来,自己给她开学校当校长。

别人看不懂,觉得他护短;但在邱毅眼里,孩子受一点委屈,就是他作为父亲的失败。

“我这一生什么都可以失败,但不能让孩子输。”他曾在一次专访中这么说。

也正因为这样的态度,外界有人批他不理性,连谢京叡也曾多次劝他别太宠。但邱毅始终坚持:“孩子就是我全部。”

或许正是因为童年太压抑,他才格外珍惜现在的亲情。

邱毅的父亲是一位非常传统、甚至可以说是极端严厉的人。年轻时经历日本殖民统治,逃学、抗争、闯荡大陆,整个人充满了“必须强大”的教育理念。

邱毅小时候,家里的气氛是压抑的。父亲不许他谈论政治,也不许看不“正经”的书,一有反抗就得挨打。

这种教育方式,影响了他后来的性格。外界看他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用语言筑起一道防线。

但一回到家庭,他那层外壳立刻被卸下,反差极大。

“我小时候被打多了,我不要孩子经历一样的事。”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有种无法遮掩的脆弱。

所以他拼命补偿,想做个好爸爸,但在很多时候,也过度用力了。

如果要说邱毅心里最放不下的一个人,那无疑是谢京叡。

谢京叡曾是邱毅的学生,小他12岁。两人的感情一开始就不被看好——老师与学生的恋情,本就容易被指摘,更何况当时邱毅已婚。

但偏偏是这种“越界”的感情,邱毅却动了真情。他毅然离婚,与谢京叡组建家庭,抛下世俗眼光。

那时的他正风头正劲,搞教育、做补习班,赚钱投资房地产,事业蒸蒸日上。谢京叡则从幕后走到前台,支持他的事业,也默默承受着舆论攻击。

从“第三者”到“政治人物的妻子”,谢京叡承受的压力,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她曾在一次公开活动中,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当场晕倒。有人以为是虚荣,有人说她是装的。但身边人都知道,她几乎每天睡不到五小时,要带孩子、要帮邱毅选举、要应对媒体,还要顶住来自亲友的冷眼。

长年累月的高压下,两人关系也开始变质。谢京叡越来越想退出,但邱毅却深陷政坛难以自拔。

2005年3月18日,两人协议离婚。

那天之后,邱毅在媒体前说了一句话:“她走了,我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或许是他太倔,也或许是他太迟才明白,一个人不能永远靠斗争活下去。

离婚之后,邱毅彻底“转性”。他不再是那个教书育人的教授,也不是那个靠补习班赚得盆满钵满的企业家。他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政治,尤其是“揭弊”这件事上。

从2005年高雄捷运案开始,他频频爆出陈水扁家族的弊案,一度成为“政坛爆料王”。

有人说他是斗士,也有人说他是疯子。但如果你听过他亲口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会有不同看法:

“离婚之后我很空虚,揭弊让我重新找到存在感。”

这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而是一个人面对巨大情感缺口时的真实挣扎。

政治对他来说,不只是职业,更是“止痛药”。

可也正是这剂药,让他失去了最重要的人。

谢京叡走了,孩子成了他唯一的依靠。

他说,人生最幸福的时刻,是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时候。无论多晚、多累,他都会亲自开车去接他们。女儿喜欢画画,他陪着一起去学美术;儿子想当程序员,他买来一堆教材陪着啃。

在政坛上,他口无遮拦,说话像刀;但在家里,他是“工具人老爸”,是全职司机、陪练、点餐员、作业助手。

“他们不在的时候,我像是漂浮着。”

他说孩子是他人生最后的底线,如果哪一天他们也离开了,他可能就不会再坚持下去。

在这种依恋之下,他几次在节目上哽咽,说自己愿意为家庭放弃一切,包括政治。

有人质疑他太感性,不够理智。但对一个失去了婚姻、又饱受争议的人来说,孩子,或许真的是他最后的救赎。

今天的邱毅已经不像当年那样高调了。他偶尔上电视节目,还会说说时政,点评新闻,但那种“火力全开”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更多时候,他在社交媒体上晒孩子的成长,回忆过往的故事。

幸运的是,孩子们都健康成长,有各自的追求,也都愿意和父亲保持联系。

邱毅自己说得好:“家不在房子里,在孩子身边。”

参考资料:

邱毅公开访谈,《少康战情室》节目

《邱毅的政坛记录》整理资料,台湾亲民党文献

来源:枕梦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