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凯馨的录音曝光,说到底其实不复杂:她骂了中国人,还说自己来内娱不过是为了赚钱,红不红都无所谓。这几句话从一个艺人嘴里说出来,不光是“情商低”或者“口无遮拦”那么简单,而是价值观彻底翻了车。
李凯馨的录音曝光,说到底其实不复杂:她骂了中国人,还说自己来内娱不过是为了赚钱,红不红都无所谓。这几句话从一个艺人嘴里说出来,不光是“情商低”或者“口无遮拦”那么简单,而是价值观彻底翻了车。
不管她是真心话不小心说漏了,还是聊天时情绪过头了,这种话一旦流出来,对她在内娱的生存空间几乎是“当场判死刑”。录音一炸,剧方火速把她除名,《赴山海》的宣传内容全线清空,不到一天时间,直接执行“社死”级别的处理。
但比起她的下场,更让人在意的是:这事是怎么发展成这样?一段录音能把一个正在上升期的外籍艺人连根拔起,这不是偶然,是堆积太久的火药味终于点着了。
先看李凯馨本人。说实话,她不是大众特别熟的那一挂,早几年拍了点青春剧,路人缘也不算差,只是一直浮在二三线之间。但她这次在《赴山海》里的位置很怪,戏份明显重过女一娜扎,预告片里几乎是她主导剧情线的节奏。网友早就起疑,剧没播就吵起来了:这是谁捧的?后台那么硬吗?
你说一个在市场上没太多代表作、话题度也不高的外籍演员,突然拿到顶流剧的大女主待遇,观众当然敏感。现在录音爆出来,只能说,怪不得。资本选人不看口碑、不看身份认同,只看谁便宜、谁配合——结果呢?剧还没上线,人先塌了。
当然,她说这话的时候,可能没觉得自己有问题。很多来内娱捞金的外籍艺人心态都差不多:我来你这干活,你给钱,我走人,至于观众的情绪、文化认同那一套,觉得可有可无。但内娱不是代工厂,你赚着最多的钱、占着最优资源,却连最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还想混下去?
她这句“只为赚钱”,其实不是问题的核心,真正让人反感的,是后面那句对中国人的贬损。这已经不是功利,是轻蔑。这种轻蔑在以前或许不会掀起太大水花,但现在不一样了。尤其是这几年,观众对“假营业”“两副面孔”的艺人敏感到极点,前有张哲瀚、赵立新,大家已经没什么耐心再“理解”谁了。
这几年,观众早就学聪明了。谁在认真耕耘,谁在敷衍混饭吃,谁嘴上一套、背后一套,一看访谈状态、社交账号和公关节奏就能摸个八九不离十。李凯馨这种“人不在状态、嘴还不把门”的艺人,压根不适合做主流剧的大角色。更别说她根本不在乎观众是不是喜欢她——她说了,红不红无所谓。
现在回头看,《赴山海》的剧组其实也不冤,但也不无辜。你既然选了人,就得担得起眼光不行的锅。网友说得没错,这剧定档拖了好几次,背后其实早就出事了。现在翻车只是最后一根稻草。除名处理虽然快,但晚了。观众不是等你塌房才看清人设的,是一早就觉得这人“别扭”,只不过现在有了实锤。
说到底,观众不是在挑刺,而是在捍卫一种“不要被轻视”的底线。不是你发几条微博、上几个节目就能糊弄过去的。娱乐产业可以流动、可以国际化,但“尊重”是最基础的通行证,连这个都没有,谁给你C位?
而这事之后最该被反思的,不是李凯馨一个人,而是整个行业的选角机制、艺人筛查流程。过去几年因为追求“国际脸”“海外市场”,不少剧组疯狂引进外籍演员,但谁真的了解他们的背景?谁看过他们在非公开场合的价值观表现?一条录音能毁一个剧,就是因为原本选角时没花时间了解她的人设是否稳得住。
这不是要求你非得爱国到上纲上线,而是你得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吃饭,观众是谁,这个市场底线在哪。说句难听的,连最起码的“闭嘴自保”都不会做,是真的蠢。
她这一塌,暂时是她个人的事;但往后如果行业不调整,只会有更多“李凯馨们”踩着前人的坑重复一次。观众的记性其实比你想象中好,不要指望三个月热搜一清、谁还记得你说了什么。
现在的局面很清楚,李凯馨已经“退场”,她的团队大概也知道,这个市场没她的位置了。剧组接下来很可能选择补拍或剪辑重组,这一来一回,钱烧了、人气没了,谁都不好过。
但观众不会为这结果买单。真相出来了,处理得及时是基本操作,处理得体才是态度。别再指望靠删帖、撤热搜、换叙述就能糊过去的时代了,现在的观众一边看剧,一边查背景,早就不是几年前那个被花絮和采访糊弄的路人。
至于李凯馨——这次不是“风评崩了”,是“信任塌了”。这种塌,是很难再补回来的。
而我们在看这些翻车事件时,其实也该想想,我们到底想看到什么样的艺人?什么样的剧组?什么样的态度?
不是完美人设,也不是道貌岸然,只是希望,在镜头前后,是同一个人,不演两套戏,不说两套话。就这么简单。
来源:慧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