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上半年最后一个大档期“五一档”,依然没有“救市片”,大盘报收7.47亿元,不到去年一半,数据心酸得堪称一夜回到十年前。有趣的是,假期结束后第一天,已上映3个多月的《哪吒2》再度登顶日票房榜,“一片吃半年,半年都淡季”的预言似乎正在应验。
【文/新潮观鱼】
2025上半年最后一个大档期“五一档”,依然没有“救市片”,大盘报收7.47亿元,不到去年一半,数据心酸得堪称一夜回到十年前。有趣的是,假期结束后第一天,已上映3个多月的《哪吒2》再度登顶日票房榜,“一片吃半年,半年都淡季”的预言似乎正在应验。
“五一”期间,被寄予厚望的马丽主演的人物传记片《水饺皇后》漫天催泪宣发,最后艰难过2亿;刘德华力撑的犯罪片《猎金·游戏》继续港片严峻形势,破亿已算不易;引进片同样乏力,宫崎骏高分旧作《幽灵公主》重映票房过7000万,不如去年五一档《哈尔的移动城堡》重映过亿的成绩……没有一个头部作品能拉起大盘。
2015-2025年中国内地“五一”档电影总票房 猫眼专业版
截至5月6日18时,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264亿,其中《哪吒2》独占153.76亿,有关《哪吒2》是否“吸干内地电影市场”的讨论卷土重来。
然而,纵观清明档和五一档,市场表现低迷、新片过亿难上加难的困境恐怕怪不到春节档影片的“虹吸效应”上。毕竟,大部分中国电影市场的核心观众早就看过《哪吒2》了,该片的社交属性大于其题材吸引力。关键是,这批核心观众并非一年只买一张电影票的消费群体,他们只是在新片中实在找不出想看的。
高质量新片的供给失衡、第一波口碑发酵劝退观众、娱乐体验的丰富选择恐怕才是观众提不起兴趣走进影院的主因。
一方面,片方不敢冒险,不愿让存货在“淡季”上架,准备熬到下半年或明年春节再上;另一方面,“大导+明星”的创作圈层固化正在让过度依赖主创咖位、不顾剧本质量的出品方自食其果,不及格的剧本和不肯动脑子的拍摄手法、老套的路演宣发自欺欺人,以为码到好班底就能有保底票房、有一个营销爆点就能轻松过十亿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没有好片,谁愿意舍下大好春光和初夏盛景,空出一个完整半天,去电影院如坐针毡。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失去其核心观众。
这其中,最让人惋惜的是,创作端并非不会挖掘好故事,而是浪费了好故事。比如,有着绝佳原型故事、映前备受期待的电影《水饺皇后》。
该片改编自湾仔码头品牌创始人臧健和的真人经历。青岛姑娘臧健和,自小为补贴家计辍学到县医院工作,与泰国华侨医生结婚后诞下两个女儿,后发现丈夫在泰国另外娶妻生子,她果断带着两个女儿与丈夫一刀两断,并靠着勤劳和智慧在香港落地生根。从码头小贩到跨国品牌创始人,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乘着时代风潮敢想敢做的创业经历,极具讲述价值。
臧健和与两个女儿黄蓬与黄蓓
她在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商业决策,都让人感叹其胆识和魄力:1977年,她把卖饺子的地点选在香港湾仔渡轮码头,当时船运是香港最主要的公共交通方式,她选对了人流聚集的发迹点;1982年,她在坚守中国品牌的底线上与日商合作,让水饺进入超市;1985年,她设立水饺工厂,开始了新鲜和冷冻水饺批量化生产;1997年,她与美企合作,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开始进军内地市场。
臧健和(1945年—2019年2月8日),“湾仔码头”速冻食品品牌创始人,企业家。 湾仔码头官方微博
这样一个原型经历丰富、与时代发展共振的故事,简直选对题材就赢了三分,主创阵容也令人期待。
电影找来了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马丽担纲主演,臧健和的女儿去片场探班时都感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母亲。三位编剧均有代表作——韩家女(《我不是药神》《180天重启计划》)、张梦楚(《无价之宝》)、邓洁明(《游龙戏凤》《不再让你孤单》)。一众香港演员也友情参演。
市场给予高预期的另一个原因是,上一部改编自真人创业故事的电影《中国合伙人》(陈可辛执导)在口碑和票房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水饺皇后》同样是“北上”的香港电影人刘伟强执导,又是近些年切合社会情绪的亲情、励志和大女主题材,看起来票房要素叠满。
陈可辛执导的《中国合伙人》是两地合拍片的代表作
唯一让人隐隐不安的是,出了名靠单筒拍摄走天下的快手导演刘伟强,曾与麦兆辉合作拍出港片“最后的辉煌”《无间道》,但他并不擅长拍人物传记。
上一部由他执导的传记片《中国机长》成片就很可惜,把英雄机长刘传健和机组刻画得十分脸谱化,但那是全年票房有641亿的2019年,上映后票房依然轻松突破29亿。这样的“成功”显然给了刘伟强导演、编剧和出品方“错觉”,以为原型故事足够有影响力,演员阵容足够强大,怎么拍都能收获好票房。
有媒体发现,在五一档之前的一次公开活动中,马丽透露当时刘伟强找她演《水饺皇后》,她担心没有喜剧元素会不会影响票房,刘伟强说“我的电影都是10亿起的”。《水饺皇后》开机的年代是全年大盘有549亿的2023年,如今,电影市场的容错率越来越低,10亿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门槛。
《水饺皇后》导演刘伟强
点映期间,《水饺皇后》的营销方向已经让影片颓势初露端倪,夸来夸去都是马丽的哭戏演技和亲情戏的母爱力量。路演场,主创圈内好友的捧场点评里,集中营销点也是催泪,沈腾观影时的流泪切片被大量投放,片方似乎黔驴技穷,观众开始担忧臧健和创业的篇幅被大大缩减。
这里补充一句,如今公众人物参加路演,就是出席“人情局”,有演员曾调侃“当着人面能说电影不好吗”,且演员多是同理心十分强、很感性的人,片方抓住这些友情支持的嘉宾看电影落泪的视频进行营销,观感其实并不好。
视频截图
正式上映后,观众的担忧都成真了,狮子山下白手起家、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女性奋斗传奇,被拍成了一部没有叙事重点的硬煽情流水账式水饺企业“广告”,如同百度百科文字一键视频化,扁平得令人不敢相信2025年还能看到这种质量的电影。
有观众辣评,电影简直“把马丽的泪腺当作抽水泵在用”,每隔十分钟来一场冲突戏,上一碗“鸡汤”,催泪催到观众麻木。全是重场戏,等于没有重场戏。
一些情节更是有“没苦硬吃”之嫌:片中,臧健和没卖水饺之前,曾在餐厅刷碗打工,有一次在后厨被人撞倒摔成骨裂,雇主金龙大酒店除了要支付一月工资还要进行工伤补偿,结果臧健和拒绝工伤补偿,说“我只要一月份的工资,只拿我应得的,人呐,志气不能短。”
看到这里不少观众一脸问号,工伤补偿不就是应得的吗?一位要抚养两个女儿的母亲打三份工养家,面对自己该拿的补偿却拒绝,这合理吗?
其实这段改编自真实经历,但偏偏改得不合逻辑,根据公开报道,真实事件是:
1977年7月,臧健和在酒楼干活时被撞倒,腰骨裂伤,住院后又查出糖尿病。香港社会福利机构通知她,“受伤不能从事劳动的,可以申请公援金。”不料却遭到臧健和拒绝,“吃救济会失去斗志,孩子做人也挺不直腰杆。
把拒绝公援金改成拒绝应该拿的工伤补偿,平白生出剧情bug来,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配角的古道热肠,也被刻画得非常仓促,群像戏拍得没头没尾,浪费袁富华和惠英红的演技,两位见缝插针地塑造人物,还是沦为了“工具人”。王祖蓝和薛凯琪等配角更是像“注水”角色。什么元素都想塞进去,结果什么都没讲好。
少数情节甚至让人哭笑不得:臧姑娘挥刀挡在两个女儿面前,本来强硬收保护费的黑帮老大被其护女气势感动,说了一句,“真像我老母”。这一处遭到部分观众吐槽,有网友称自己看的那场,影院里出现了笑声。
其实这是导演刘伟强个人感受的投射,他在接受娱理采访时称:
“这其实也是我的感觉,那一刻我想到了妈妈,想起了小时候。在剪辑这段的时候,我专门找出小时候和妈妈的合影全家福,一张真实的黑白照片放进去。拍这部戏,我真的投入了很多个人情感。”
我们从未怀疑刘伟强导演对这部电影倾注了创作热情,他拿出珍藏的粤语歌单作为电影配乐,带着情怀在拍臧姑娘,但他似乎太过依赖个人情感,对传记电影的理解停留在很旧的创作思维中,电影前半个小时的苦难叙事像堆砌的苦情短剧。
刘伟强送给媒体的“私人歌单” 澎湃新闻
最令人遗憾的是,苦难叙事占足后,影片开始按时间线走马灯,把臧健和决策有力、乘胜追击扩充商业版图的最引人入胜的故事一笔带过,仿佛在放PPT。
如果觉得一共两小时、女主哭了半场的电影已经很难熬,导演刘伟强向媒体透露:
“他其实拍了很多素材,能剪出8小时,目前院线上映的这2小时电影只是一个精华版。以后如果有机会,他希望能把全部素材剪成一部大约12集的剧集,让观众能更深入地了解臧姑娘传奇的一生。”
有人把该片的扁平归于所谓人物传记片就是这种风格、喜剧演员马丽主演“零喜剧元素”电影可能吃力不讨好,这种归因恐怕经不起推敲。这种流水账式的剧本和成片能走向市场,并且下大成本宣发,本身就是出品方抱着侥幸心理的试错,以为能赌赢。
但凡在剧本讨论会和初剪会上有人愿意说真话,电影也不会到上映才听到观众的真话。
上个月,刘伟强导演在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行期间接受媒体采访,以虚心的态度提到自己一直在学习,称自己从第一天当导演,已经面对很多风浪,“不同的环境有高有低,最重要还是有拍电影的初心。”
希望《水饺皇后》如今两极分化的市场反馈能让热爱电影的创作者和希望商业效果和口碑双丰收的出品方看到,任何题材都不能想当然,怀揣创作的初心,也得看看外面的世界,从剧本开始认真对待市场意见,认真调研观众爱看的是什么,才能跨越环境的高低。
来源:观察者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