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次采访之前,刘晓庆曾和毛主席有过一次“近距离”接触,那是发生在1976年的事。1976年唐山大地震,地震波及北京,刘晓庆正在八一电影厂制片厂为《南海长城》配音。
1993年,距离毛主席逝世已经过去了17年。这一年,在影坛上大红大紫的刘晓庆采访了毛主席的家人李讷。
刘晓庆采访李讷,仿佛是两个不同轨迹的时代切面相互交汇。一个是在镁光灯下追逐艺术梦想的演绎者,一个是在历史洪流中见证家国兴衰的亲历者。
然而,在采访的过程中,刘晓庆因一问题惹李讷不满,刘晓庆问了李讷什么呢?李讷又是如何作答的呢?
在这次采访之前,刘晓庆曾和毛主席有过一次“近距离”接触,那是发生在1976年的事。1976年唐山大地震,地震波及北京,刘晓庆正在八一电影厂制片厂为《南海长城》配音。
地震发生后,刘晓庆跟着同组的演员们从宿舍里搬了出来,住在临时搭建的地震棚里避难。日复一日,他们也不知道城市内什么时候才可以恢复秩序。
在地震的后期,刘晓庆和其他演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录音工作。因为还在危险期,也因为只有他们这一部影片需要配音,所以录音楼里除了这组的成员外,再也没有其他人。一连几天地加班加点,录音工作终于顺利完成。
《南海长城》完成了。刘晓庆出色的演出获得好评。但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因病逝世,他没能看到这部影片,这也成了刘晓庆心中的一件憾事。几年后,刘晓庆和母亲来到北京,她陪着母亲特意去了一次毛主席纪念堂。她们走进了庄严、肃穆的纪念大厅,刘晓庆又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静静地躺在水晶棺里,刘晓庆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最后,她向毛主席告了别。从纪念大厅出来,刘晓庆抱着对毛主席的思念来到天安门广场,据刘晓庆回忆,她唱得最多、记忆最深,能从头到尾唱完的仍然是毛主席的歌曲,对于她来说,毛主席在她心中已经成为永恒。
当刘晓庆得知自己获得采访毛主席家人的消息后,她迫不及待地牵着话筒那根长长的缆线再次走进那面“红墙”。
这次要接受刘晓庆采访的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采访地点定在了李讷家中。一个经常活跃于荧幕上,一个是伟人的后代,所以两人自然不用介绍,但是这次采访李讷,还是让刘晓庆感到紧张,她的紧张一部分来自对李讷的不了解,一部分来自对毛主席的敬重。
但令刘晓庆意外的是,李讷比她想象中的要简朴许多,她只穿着一件纯色上衣,上面也没有任何繁琐的设计,与此同时,她也比她想象中的要热情,见到摄制组后,李讷主动跟他们打招呼。
关于对李讷的第一印象,刘晓庆过年后回忆说:“当你看见李讷,便会觉得任何简单的语言描述她都显得肤浅。李讷是有意思、有深度、历经沧桑而又身份独特的成熟女性,是属于精神贵族类型的人。”
刘晓庆之所以对李讷有这般深刻的见解,无疑跟这次近距离地接触有关。刘晓庆问了李讷什么问题呢?
由于采访时间宝贵,所以刘晓庆采取直接点题的方式采访。
“您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儿,听说毛主席最喜欢你?你可以跟我们谈谈这部分吗?”
“我是在延安出生的,当时哥哥姐姐(李敏、毛岸英、毛岸青)都在苏联,在父亲身边只有我一个孩子。所以我和父亲接触得比较多,给大家感觉好像是父亲最喜欢我。因为我年纪最小,父亲跟我在一起的时间就多一些。”
事实确实是这样,当年因为战争的原因,毛主席的几个孩子都去了苏联,留下毛主席身边的只有小李讷一个人。
李讷跟大多数孩子一样,都喜欢玩游戏,比如她特别喜欢在地上盖房子,挖窑洞什么的。如果毛主席工作忙的话,就李讷自己一个人在院子里玩,如果毛主席有空的话,他就会陪着李讷一起玩。
大多数父母在陪孩子玩的时候,就是主打一个陪伴,孩子们玩,大人在一旁看着,但毛主席就不是这样,他会教李讷怎么设计挖窑洞,怎么去盖房子。
毛主席看见下雨后地上还汪着水,就想办法把水引到挖好的窑洞跟前。李讷告诉刘晓庆:“爸爸玩的时候和工作一样,也非常认真,非常投入,绝对不是哄哄小孩子的游戏,所以,我小时候就认为父亲是我最好的朋友。”
李讷的一番话感动了所有人,他们仿佛看到那个跟孩子一样活泼的毛主席,此时此刻的他就是一个幽默风趣的老人。
李讷继续说道:“父亲和我玩也不是经常的事,只是家里的大人见他工作的时间太长了,就把我推进去拉他出来散步。我最愿意拉父亲散步,因为他离开办公桌,就可以跟我一起玩了!除了陪我们玩之外,父亲也对我们很严格,尤其是学业这部分。”
闻言,刘晓庆便顺着李讷的话问道:“主席还亲自检查你们的学习成绩吗?”
“他的工作实在是太忙了,顾不上检查我们的学习成绩。学校的成绩都是母亲过问,母亲对我们的学习抓得很紧,我们家是慈父严母。”
听到李讷如此评价毛主席,刘晓庆便忍不住问道:“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主席有没有打过你?”
李讷直摇头,没有没有。停了一会儿,李讷似乎想起陈年旧事,说:“好像是有一次,那时候还在北方,我大概五六岁吧,正好父亲他们在指挥大决战。我小,不懂事,好几天没有人陪我玩了。父亲呢,也不理我,老是看见他摆弄着一张纸,后来才知道那是前方战场发来的电报。我觉得都是那张纸吸引了父亲的注意力,所以我就把那张纸给烧了,父亲一见,一把将电报从火里抢出来,随手就给我头顶一巴掌,只有这一次……”
回忆结束,李讷悄悄用手帕擦了擦眼角,很显然,她是想毛主席了。
为了把李讷从伤感情绪里脱离出来,刘晓庆便赶紧转移话题,问:“毛主席对你们有没有特殊照顾?别人知道你是毛主席的女儿吗?”
李讷朝刘晓庆微微一笑,说:“父亲是绝对不允许我们搞特殊的,当年困难时期的时候,父亲也严格要求我们,要让我们和其他同学一样。”
听到这里,刘晓庆便问道:“那你怪不怪你父亲?他怎么不让你生活得好一点呀?”
刘晓庆的这番提问让李讷脸色变了,她责怪道:“你不该问这样的问题。在父亲的教育下,我知道了什么是节俭和朴素,你看,我现在和普通人一样生活,这有什么不好的?父亲留给我的是精神财富,这是终身受益的财富。”
李讷说得完全正确,毛主席严格要求孩子同时也在严格要求自己。在那个困难时期,毛主席7个月没有吃一口肉,常常是一盘马齿笕便充一餐饭;一盘炒菠菜就支撑着工作一天。
周总理见状,劝到:“主席,吃口猪肉吧,为全国人民吃一口吧!”毛主席摇头说:“你不是也不吃吗?大家都不吃!”
宋庆龄特意从上海赶来,亲自给毛主席带了一兜子螃蟹,毛主席对她始终保持着尊敬,所以收下了螃蟹。然而,宋庆龄一走,毛主席就把螃蟹转送给了警卫战士们。
说到这里,话题有些严肃了,为了能让气氛轻松些,刘晓庆便问李讷:“主席平时都有些什么爱好啊?”
“打牌,父亲的手气真的特别好!”说到这里,李讷又开心地笑了起来。
采访接近尾声,李讷也对这次采访做了一个总结发言,她说:
“父亲是我的长者、仁人、朋友、知己。我很感谢我的父亲,虽然他没有留给我金钱,但是精神的财富比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要永恒,都要无价。”
在这次深入访谈中,刘晓庆有幸与李讷展开对话。在交谈过程里,李讷对毛主席生活点滴的讲述细致入微,那些平凡又饱含深情的瞬间,如涓涓细流般淌入刘晓庆心间。
刘晓庆此前对毛主席的认知多源于大众叙事,而这次,通过李讷极具温度的分享,刘晓庆得以窥探到毛主席在家庭角色中的一面,感受到他作为父亲的那份慈爱与严厉。
采访结束后,刘晓庆也将这次访谈过程完整且精心地记录下来,其意义非凡。她为后人留存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让后人能够借助这些文字,更加全面、立体地认识毛主席,感受到他那超越时代的人格魅力。
来源: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