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天,朋友圈突然被一部叫《野狗骨头》的新剧刷了屏。剧里张婧仪和宋威龙这对"兄妹"的感情戏,看得人心里直打鼓——明明没有血缘关系,可顶着兄妹名分谈恋爱,这事儿到底该不该?听说预告片在抖音上一天就破亿播放,连跳广场舞的老阿姨们都在议论:"现在年轻人拍的电视剧,真
这两天,朋友圈突然被一部叫《野狗骨头》的新剧刷了屏。剧里张婧仪和宋威龙这对"兄妹"的感情戏,看得人心里直打鼓——明明没有血缘关系,可顶着兄妹名分谈恋爱,这事儿到底该不该?听说预告片在抖音上一天就破亿播放,连跳广场舞的老阿姨们都在议论:"现在年轻人拍的电视剧,真是越来越大胆了!"
这事儿还得从重组家庭说起。剧中宋威龙演的是个修车厂混混,张婧仪成了他名义上的妹妹。两个被生活摔打得遍体鳞伤的年轻人,从互相看不顺眼到抱团取暖,最后竟然生出男女之情。这种"伪骨科"的设定,让不少观众直呼"太刺激",但也有人担心:"这不是教坏小孩子吗?"
24岁的张婧仪这次真是豁出去了。记得她之前在《风犬少年的天空》里演李安然,那种学生气的倔强还让人记忆犹新。这次摇身一变成了寄人篱下的"妹妹",有场戏看得人直揪心——听说亲妈卷钱跑了,她先是瞪大眼睛不敢相信,咬着嘴唇硬是把眼泪憋回去,最后缩在墙角哭得直抽抽。导演都说:"这姑娘的哭戏,能把人心都哭碎了。"
要我说,她最厉害的是能把复杂的感情演得明明白白。面对既是恩人又是心动对象的"哥哥",那种又想靠近又害怕的眼神,活脱脱就是青春期小姑娘的心思。难怪有观众说:"看她演戏,就像看见自家闺女在感情里受折磨。"
要说反差最大的还得数宋威龙。之前《以家人之名》里那个温温柔柔的凌霄哥哥多招人疼,这次完全变了个人——胡子拉碴穿个破夹克,手上还带着洗不掉的机油印子。听说为了演好修车工这个角色,他真去汽修厂干了两个月,连扳手都不会用的人,现在都能给车换轮胎了。
最让人拍大腿的是他和"妹妹"吵架那场戏。明明心疼得要命,偏要梗着脖子说狠话,脖子上的青筋都爆出来了。等妹妹真摔门走了,他盯着门把手那个眼神,活像被主人丢掉的大狗。有老戏骨点评:"这孩子把男人心里那点别扭劲儿,算是琢磨透了。"
要说这部剧最大胆的地方,就是把"兄妹"这层窗户纸捅破了。有场戏特别耐人寻味——暴雨夜俩人困在修车厂,卷帘门突然卡住。镜头慢慢扫过满是油污的工具箱,最后定在两人快要贴在一起的脸上。这时候背景音乐突然停了,就听见雨点砸铁皮棚子的声音,砰砰砰砸得人心慌。
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处理,倒是比直白谈恋爱的戏码更抓人。就像邻居王大姐说的:"现在小年轻搞对象太随便,反倒是这种想爱不敢爱的劲儿,让人想起我们年轻时候。"
别以为这剧光讲爱情,它把重组家庭那点难处扒得干干净净。宋威龙那个酒鬼老爹喝死了,张婧仪的亲妈卷钱跑了,两个没爹没妈的孩子硬凑成一家子。这让我想起小区里老刘家——前年娶了个带儿子的后老伴,现在天天为"该不该管别人家孩子"吵架。难怪有观众留言:"看着电视剧,倒像在照镜子。"
听说这剧本改了三十多遍才过审。原著里那些亲热戏全改成了"眼神拉丝",最关键的定情戏改成雪地里背对背站着。就这样,送审时还被质疑"宣扬畸形恋",剧组连夜准备了八十多页的报告,把社会学调查数据都搬出来了。
要说现在拍戏是真不容易。既要让观众看得过瘾,又得守着规矩不越界。就像做菜,盐放多了齁嗓子,放少了没滋味。这剧能在卫视黄金档播出来,本身就是个奇迹。
现在满屏都是甜宠剧,动不动就壁咚强吻,反倒这种扎心的现实题材成了稀罕物。数据显示看这剧的35岁以上观众占了四成,很多都是冲着"家庭伦理"这个标签来的。制作方也下了血本,修车厂场景是1:1实建的,连机油的味儿都是专门调制的。这种较真劲儿,值得那些抠图剧组好好学学。
微博上搞了个投票,00后六成支持"伪骨科",60后七成反对。这事儿让我想起自家闺女和她奶奶——孙女觉得爱情最大,奶奶非要讲究"名正言顺"。其实说到底,还是时代变了。现在离婚再婚这么普遍,重组家庭的孩子该怎么相处,确实是该好好讨论的问题。
最让人担心的是有些孩子分不清戏和现实。听说有中学生看完预告片,偷偷问老师"喜欢上继兄怎么办"。这说明咱们的情感教育还是没跟上,不能光指望电视剧来教孩子谈恋爱。好在剧组和妇联合作开了咨询热线,这点值得点赞。
在争议中寻找光亮大结局那天,镜头扫过修车厂外头开得正艳的野花。这让我想起老家院墙根底下,那些没人管却开得最旺的蒲公英。有些感情就像这些野花,虽然长在石头缝里,照样活得漂亮。这部剧的价值,或许就是给了我们讨论的勇气——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什么样的感情才配得到祝福?
(文末话题)
▶ 您能接受电视剧里这种"伪兄妹"恋情吗?
▶ 身边有没有重组家庭的真实故事?
点击关注@瀛海星闻,每天为您解读热点背后的冷暖人生。
来源:最热门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