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交媒体上又一次准时出现了那个熟悉的话题——#叶一茜晒照为森碟庆生#。照片中的女孩笑容灿烂,与多年前《爸爸去哪儿》中那个哭闹的小女孩已判若两人。网友们熟练地点赞、评论,留下一串"生日快乐"的祝福,然后滑向下一个信息流。这种年复一年的公共庆生仪式,已然成为我们数
社交媒体上又一次准时出现了那个熟悉的话题——#叶一茜晒照为森碟庆生#。照片中的女孩笑容灿烂,与多年前《爸爸去哪儿》中那个哭闹的小女孩已判若两人。网友们熟练地点赞、评论,留下一串"生日快乐"的祝福,然后滑向下一个信息流。这种年复一年的公共庆生仪式,已然成为我们数字生活的一部分,却很少有人思考:当一个人的成长被如此公开地记录和庆祝,究竟意味着什么?
′森碟的生日早已超越个人纪念日的范畴,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媒介事件。从她第一次在综艺节目中亮相至今,公众似乎获得了一种奇特的"共同抚养权"。我们看着她从孩童成长为少女,仿佛这是一部实时更新的成长连续剧。叶一茜微博下的评论中,"看着她长大"、"仿佛自家孩子"之类的表达比比皆是,折射出当代人如何通过围观他人生活来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这种虚拟亲密关系的建立,实际上是数字时代特有的情感代偿机制——我们在现实中日益孤立,却在屏幕上与陌生人构建起想象中的亲情联结。
在"晒娃"成为普遍现象的今天,明星子女的生日更被赋予了表演性质。精心构图的照片、恰到好处的文案、安排妥帖的互动,无不遵循着社交媒体舞台的潜规则。森碟年复一年的生日照片,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成长叙事,每一帧都在强化"风一样女子"的人设标签。当真实的生活经历被转化为可消费的符号,个体的复杂性难免被简化为几个易于传播的标签。我们看到的或许不是森碟本人,而是一个为公众期待而塑造的形象版本。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公共凝视对成长中个体的影响。心理学中的"镜中自我"理论指出,人的自我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他者反馈。当一个孩子从小就知道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自己,她的行为选择会不自觉地考虑观众期待。森碟在镜头前展现的每个笑容、每滴眼泪,都可能经过这种双重意识的过滤。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说的"全景敞视主义"在社交媒体时代获得了新形态——我们既是观看者,也是被观看者,共同维持着这种温和却无孔不入的监督机制。
′从文化研究视角看,明星子女的公共生日已成为一种现代仪式,其功能类似于传统社会的成人礼。不同的是,传统仪式标志着个体获得新的社会角色,而今天的公共庆生更多是确认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每一次点赞都是对这种关系的再确认,每一次转发都在强化"我们有权利见证你成长"的集体信念。这种新型社会契约的吊诡之处在于,它既给予关注与喜爱,也索取表演与透明。
当叶一茜年复一年地为森碟庆生,我们实际上见证的是数字时代育儿方式的变革。父母不再只是孩子的监护人,还兼任其形象经纪人;家庭记忆不再珍藏于私人相册,而是展示在公共平台。这种转变带来的伦理问题尚待充分讨论:一个在镜头下长大的孩子,何时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可见度?她的数字足迹在成年后将如何影响她的生活?
或许,我们在祝福森碟生日快乐的同时,也该思考这种公共庆生文化背后的代价。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警告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灵光的消逝,而在人人都是内容生产者的今天,童年本身是否也面临着某种"灵光"的消逝?当成长过程被分解为可分享的瞬间,生活体验是否也经历着异化——我们不再纯粹地经历当下,而是预先考虑如何将此刻转化为可传播的内容。
来源:小咪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