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点评古偶失灵:只字不提创新,却句句说到了观众心坎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3-28 09:21 1

摘要:文章没有一句创新的呐喊,不过字字都能扎心:流水线式的服化道,还有千篇一律的虐恋模板,以及重复率高达80%的演员阵容……观众其实早就已经厌倦了这些披着古装外衣的工业糖精,并且行业仍旧在使用大IP+流量明星的老配方,妄图复刻昔日的辉煌。

2025年3月27日,人民网一篇《古偶失灵?大胆突破才能真正重生》这一评论,把古装偶像剧所面临的困境推向了风口浪尖

文章没有一句创新的呐喊,不过字字都能扎心:流水线式的服化道,还有千篇一律的虐恋模板,以及重复率高达80%的演员阵容……观众其实早就已经厌倦了这些披着古装外衣的工业糖精,并且行业仍旧在使用大IP+流量明星的老配方,妄图复刻昔日的辉煌。

有一段时间,在影视行业里,古装偶像剧,成了打造明星的重要方式。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还能轻松地,把演员推到前面,让他们能很快,得到关注和认可。这个时候,它也给影视行业,注入了特别的吸引力和价值。

像《花千骨》,《苍兰诀》,以及《星汉灿烂》等这些热门作品,不断地冒了出来,而且把赵丽颖,还有王鹤棣、吴磊等人,推至了超级流量的高位。

这些剧集能取得成功,原因很清楚:靠着网络小说中受欢迎的知识产权,加上有影响力的演员阵容,以及那些让人牵挂不已的爱情情节模式。

观众经常埋怨,剧情太套路化,但是说真的,他们同时又被那些外表好看,能力超强,却命运坎坷的主角逆袭的经历深深迷住。

实际上这一现象恰恰反映出观众内心对美好事物和顽强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不过因模式运用的时长过于长久了,渐渐地演变成了一种限制。2024年暑期档,此领域竟成为了古装偶像剧的败绩之地。像《墨雨云间》《度华年》这样的剧集,其观看量明显地下滑了,而且豆瓣评分大多都跌到了7分以下。

其实这些作品主要看点仍集中在大女主复仇、先婚后爱以及仙魔虐恋等题材上了,且海报风格很相似了,所以被网友调侃为古装偶像剧批发市场了。

人民网一针见血地指出:观众早已不再满足于工业糖精的投喂,而是渴望直击内心的情绪价值。

过去的古装偶像剧,凭借的是那种爽快感:主角呢开局之时遭受虐待,中期开始逆袭,后期更是犹如开挂一般,观众所代入的是能够逆天改命的幻想。

不过现如今,像《我的阿勒泰》《繁花》这样的现实题材剧逐渐兴起,通过细腻地、慢慢地刻画人性以及缓缓地引发时代共鸣,让观众领悟到:真正的情绪价值呢,并非依靠那所谓的金手指,而是依赖于真实的、深刻的人性挣扎呢。

反观古偶剧,角色成为了工具人。女主要么是复仇的机器,一路手撕着反派,不过却毫无成长可言;要么是伪大女主,在关键时刻仍旧需要男主来拯救。而男主则沦为了恋爱脑的工具人,人设单薄得,居然只剩宠妻狂魔这一个标签。这样的角色,又如何能让观众产生共情呢?

面对颓势,行业其实并不是毫无察觉。人民网提到,部分古偶剧开始进行尝试,并且启用了新人导演,这个时候还融合了传统文化,从而重构价值内核。但这些创新更像是隔靴搔痒,比如启用新人,不过说真的,却依然在沿用老剧本;融合传统文化,实际上只是停留在服化道的表面;重构价值内核,竟然终究无法摆脱爱情至上的窠臼。

更致命的是,资本依旧迷信流量安全牌。

任嘉伦、杨紫等演员,在古偶赛道上高频地刷着自己的脸,这使得观众每当看到他们的古装扮相时,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又是换乘恋爱?

这种对流量的依赖症,让行业陷入了死循环:不敢冒险去启用新人,只能不停地反复消耗老面孔;而且越是重复,观众就越发厌倦;观众越是厌倦,资本就越不敢进行创新。

《甄嬛传》之所以经典,是因为甄嬛的每一次黑化都有血有肉;《琅琊榜》的梅长苏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的复仇背后是家国大义古偶剧若想破局,必须放弃美强惨的模板,赋予角色真实的欲望与困境比如一个复仇的女主是否可以犹豫、脆弱甚至失败一个仙侠男主是否能在苍生与爱情之间真正挣扎

观众早已看腻了,三生三世,那种逆天改命的套路。假如把古偶,和现代价值观相结合呢?比如用职场思维,来解构宫斗;用女性互助,去替代雌竞;甚至让主角在权谋当中,反思权力所付出的代价——这些尝试,在《鹤唳华亭》《御赐小仵作》中已经有了萌芽,其实却未被主流古偶所吸纳。

当下古偶剧的创作流程是,先确定演员,接下来拼凑剧本,这就导致了角色为演员服务,而故事也为流量做出了妥协。其实如果能够把创作权交还给编剧,让故事去驱动选角,这样的话,或许就能诞生更多像《漫长的季节》那样角色成就演员的案例呢。

来源:友爱暖阳h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