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与侵权的边界之争:从“四川芬达”事件看网络创作的底线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6 21:30 2

摘要:5月2日,网红组合“四川芬达”再次发布道歉声明,承诺“不再模仿杨坤”,并提出愿将相关直播收益全额赔偿,恳求对方“留口饭吃”。这场持续半年的争议,不仅是一场个人名誉的拉锯战,更折射出短视频时代模仿与侵权的模糊边界。

5月2日,网红组合“四川芬达”再次发布道歉声明,承诺“不再模仿杨坤”,并提出愿将相关直播收益全额赔偿,恳求对方“留口饭吃”。这场持续半年的争议,不仅是一场个人名誉的拉锯战,更折射出短视频时代模仿与侵权的模糊边界。

争议焦点:娱乐还是丑化?

“四川芬达”自2024年10月起,通过夸张模仿杨坤的沙哑嗓音、标志性动作(如“断气式演唱”“扭腰露背”),甚至篡改歌词(如将《无所谓》改为“无所谓啦没人来看会”),迅速博取流量。尽管未直接提及杨坤姓名,但其复刻《中国好声音》导师造型、P制节目LOGO背景板等细节,均指向性极强。杨坤方指出,这些内容已超越合理模仿范畴,构成“恶意丑化与低俗擦边”,甚至导致其商业代言流失和公众形象受损。

法律与流量的博弈

法律界人士分析,即便未指名道姓,若通过特定元素引发公众联想并导致社会评价降低,仍可能构成名誉侵权。杨坤援引《民法典》第1024条提起诉讼,强调维权不仅为个人尊严,更为行业划定红线——反对以伤害他人为代价的“流量生意”。而“四川芬达”的反复操作(如道歉后发布暗讽歌曲《你礼貌吗》),被质疑利用诉讼事件炒作,单日涨粉超20万,进一步凸显“审丑经济”的畸形生态。

行业反思:创作自由需敬畏底线

事件背后是短视频平台模仿类侵权投诉激增217%的行业现状。平台虽已推出“模仿内容标注”功能,但如何平衡创作自由与法律边界仍需探索。正如杨坤所言,“娱乐不应成为网络霸凌的遮羞布”。

结语

“四川芬达”事件敲响警钟:流量狂欢不能践踏人格尊严,创意表达需以尊重为前提。这场官司或将重塑模仿类内容的规则,推动行业从“审丑”向“审美”转型。网络创作的自由,终须以法律与道德为锚点。

来源:漠然分享美食健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