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陈丽君在越剧《新龙门客栈》中饰演的贾廷,以“转圈圈”的潇洒身段在短视频平台引爆流量,单条视频播放量超5亿次。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是传统戏曲程式与现代审美碰撞的产物——她将越剧小生的台步与街舞的旋转技巧结合,配合电影级运镜,让年轻观众惊呼“原来戏
陈丽君,这位90后青年越剧演员,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定义传统戏曲的生命力。
她用“年轻人的方式”让越剧这门古老艺术在Z世代中焕发新生,其破圈密码不仅在于技艺的精进,更在于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一、破圈:从“转圈圈”到“滚楼梯”的现象级传播
2023年,陈丽君在越剧《新龙门客栈》中饰演的贾廷,以“转圈圈”的潇洒身段在短视频平台引爆流量,单条视频播放量超5亿次。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是传统戏曲程式与现代审美碰撞的产物——她将越剧小生的台步与街舞的旋转技巧结合,配合电影级运镜,让年轻观众惊呼“原来戏曲可以这么酷”。
而在2025年原创大戏《我的大观园》中,她设计的“宝玉滚楼梯”名场面更具突破性。为了呈现贾宝玉被父亲毒打后的绝望,她在40级台阶上反复滚落,膝盖淤青、手臂擦伤成为常态。这段长达3分钟的无台词表演,通过肢体语言传递出强烈的情感张力,被B站弹幕刷屏“每一帧都是演技”,相关片段在抖音衍生出20万条二次创作。
二、创新:重构戏曲与年轻人的对话逻辑
(1)内容现代化
• 题材跨界:从《新龙门客栈》的武侠IP改编,到《我的大观园》对《红楼梦》的解构,陈丽君团队打破“才子佳人”的传统叙事,融入悬疑、权谋等年轻人喜爱的元素。例如在《新龙门客栈》中,她饰演的贾廷亦正亦邪,既有越剧的儒雅,又有黑帮教父的狠劲,这种复杂人设吸引了大量“饭圈”粉丝。
• 技术赋能: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出中,她身着非遗苗绣定制礼服,搭配全息投影技术,让越剧唱腔与电子音乐产生奇妙化学反应。
这种“传统+科技”的混搭,被法国观众称为“东方美学的未来式”。
(2)传播年轻化
• 社交媒体矩阵:她在B站开设“君君的戏曲实验室”账号,用vlog形式揭秘戏曲幕后:从吊嗓练功到戏服制作,从角色分析到粉丝互动,每条视频都获得百万级播放。更推出“戏曲冷知识”系列,用脱口秀方式讲解“水袖功的108种玩法”。
• 跨界联名:与王者荣耀合作推出越剧主题皮肤,将孙尚香的形象与越剧花旦融合;与喜茶联名推出“越剧特调”,杯身印有她的经典剧照,线下门店同步举办戏曲快闪活动。
(3)体验沉浸化
在《新龙门客栈》的剧场设计中,观众席被改造成客栈大堂,演员在席间穿梭表演。陈丽君饰演的贾廷甚至会突然“挟持”观众作为人质,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互动,让年轻观众直呼“代入感太强”。某高校戏剧社社长评价:“她让戏曲从‘观赏’变成了‘参与’。”
三、坚守:在流量浪潮中守护艺术内核
面对“网红化”质疑,陈丽君始终保持清醒:“流量是手段,不是目的。”她坚持每天清晨5点练功,即便在综艺录制间隙也不忘压腿开嗓。2025年五四青年节,她在央视《开讲啦》分享了一段经历:为了演好《我的大观园》中贾宝玉的“哭灵”戏,她连续三个月每天研读《红楼梦》,甚至到精神病院观察患者的状态。这种“笨功夫”让她的表演既有情感爆发力,又不失戏曲韵味。
在越剧《凤求凰》的海外巡演中,她特意加入“戏曲工作坊”环节,教外国观众画脸谱、学台步。一位巴黎观众在体验后说:“原本以为戏曲是博物馆里的艺术,现在发现它能触摸、能感受、能参与。”
四、启示: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样本
陈丽君的成功揭示了传统文化破圈的三重逻辑:
1. 技术共情:利用短视频、直播、AR等技术,降低年轻观众的接受门槛。
例如她在抖音发起的“戏曲变装挑战”,吸引了500万用户参与,让戏曲成为Z世代的社交货币。
2. 情感共鸣:挖掘传统故事中的普世价值。在《我的大观园》中,她将贾宝玉的叛逆与当代青年的“躺平”焦虑对照,让观众看到“古今少年同此凉热”。
3. 身份认同:通过“国潮”概念重塑文化自信。她在巴黎穿苗绣礼服唱越剧的视频,被海外华人称为“文化战袍”,相关话题在微博阅读量超10亿次。
正如她在五四奖章获奖感言中所说:“戏曲不是老古董,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当我们用年轻人的语言重新诠释它时,它就能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陈丽君的实践证明,传统艺术的年轻化不是妥协,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文化觉醒。
来源:新篇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