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如果不大改,《刑警的日子》结局会看得观众“心肌梗塞”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07 22:30 1

摘要:比如何冰饰演的师傅嘴碎还有打骂式教育,其实很真实而且也非常有过去刑侦老片的感觉,然而有部分观众却觉得“爹味”重,不耐烦听他絮叨,觉得这是用力过猛,影响他们看案子。

文/景然

接地气人设,写实怀旧风,然而评价却是两极分化,这就是央视收视居榜首的新剧《刑警的日子》。

这部片子首播当日就以2.89的收视率成了央八最佳,剧很有过去老刑侦片的感觉,紧凑快速而且写实,可是这写实在很多新观众眼里反而成了槽点。

比如何冰饰演的师傅嘴碎还有打骂式教育,其实很真实而且也非常有过去刑侦老片的感觉,然而有部分观众却觉得“爹味”重,不耐烦听他絮叨,觉得这是用力过猛,影响他们看案子。

然而到了案情他们又觉得每一起案子都过于简单,没有悬疑味,产生这种想法其实是因为预期错了,这部剧并不重在写案子过程,重在写人性,写生活,题目《刑警的日子》就能看出来这部剧讲的其实是生活。

不是爽剧,现在絮叨都觉得不耐烦往后看下去恐怕更没耐心,说实话这部剧播出晚了因为某主要演员高某麟出现个人问题,这剧被压了一段时间,赶上了太多悬疑刑侦剧井喷。

因此让这部剧显得有些太平了,而且随着剧情发展如果都依照原著来的话,恐怕后续很多剧情会更让一些观众难受。

这部剧的原著叫《一个刑警的日子》,作者以自己23年的刑警生涯为蓝本,通过记录多个真实案件与其个人生活经历,最终呈现的一个充满挣扎与救赎的故事。

在大结局的高潮部分,主角刘子承与战友兆庭的对话成为全书的精神升华点,兆庭作为退役飞行员转行的刑警,以“撑住这片天”的信念感染了刘子承,使其重新认识到刑警职业的使命感,不仅是为社会安定,更是为下一代的安全与未来。

书中最后一幕,刘子承在夜色中奔赴新的案件现场,万家灯火映衬着他孤独却坚定的背影,象征着刑警群体“以平凡之躯守护平凡”的永恒命题,整部故事其实就是让读者对刑警的去魅,将他们的光环卸去,露出和所有人一样的平凡躯体,然后一点点将这些凡人呈现的价值和付出的代价悉数刻画出来。

因为是老刑警所写,因此《一个刑警的日子》最突出的价值就在于其“非虚构”真实的特质。

作者摒弃了刑侦题材常见的戏剧化夸张,转而以冷峻的笔触还原刑警的真实生态:

从“用鞋带绑犯人”的土办法,到办公室堆积如山的泡面箱;从因误判案件被停职的挫败,到婚姻破裂后的自我怀疑,这些细节构成了刑警生活的“祛魅”叙事。

而书中记录的15个案件均改编自真实事件,如“单亲妈妈运D案”“整容医院连环割喉案”等等,每一个案子不仅仅展现犯罪的人性之恶,更是通过刑警的视角揭露社会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

比如剧中开头的一名老年那什么从业者为供子女读书主动那个什么,还有某D贩因对心爱姑娘的愧疚而自首 ,这些案件背后的复杂性,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成为一部社会病理学样本。

有人说剧中看的絮叨或者有些人性让人烦闷,往下看下去主角的人生更会让人觉得压抑。

在书的结尾,刘子承经历了一系列人生重创,婚姻破裂、家人重病、职业危机,甚至一度陷入心理崩溃的深渊,最后在徒弟的唤醒与战友的激励下,他才可以继续坚守刑警岗位,并调整工作节奏,调往专案组以平衡家庭与职业责任。

书中对刑警职业代价的刻画堪称触目惊心,因为刘子承的婚姻破裂并非个例,而是整个行业的缩影,可惜这点对于当下的观众往往嗤之以鼻,他们觉得这是刻意的卖惨或者不够真实,这就是作品迟滞性带来的问题。

作者本身就是以自传式笔法剖析了职业信仰与家庭责任的冲突,比如主角妻子因他长期缺席而离开,孩子因缺乏陪伴变得疏离,甚至在家庭危机,比如父亲和姐姐都身患重病时,他仍不得不投身案件侦破,这些作者都有相对的参考原型,可是这些放到剧里,对于现代的观众就难免有些厌倦和逆反。

整部作品里,到处都有代价和价值的撕裂感,而这种对立矛盾在主角的“冤假错案”事件中达到了顶点,原著刘子承因误判险些被判渎职,其实中间有很多原因,但是根本无人会理解他的职业压力,无人去在意他普通人那一面的生活,最终他只能在师父的教诲中重拾信念:“只有社会安定,小家才能安全”。

原著对于这种矛盾刻画并非简单的去歌颂“牺牲奉献”精神,而是通过具体情境呈现出制度与个体的博弈,书中对于基层困境人性挣扎都有太多的描述,作者是试图通过个人经历来呼吁社会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生活保障,这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书中贯穿了刑警群体的“代际传承”主题。从刘子承的师傅传授“鞋带绑人”的实战技巧,到他自己成为严师教导徒弟,这种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责任与信仰的延续,通过主角对师傅很多行为的模仿和学习来刻画这种传承。

最后让这种传承超越了职业范畴,成为对社会正义的坚守,书中通过刘子承与战友兆庭的对话,将刑警的使命与军人的家国情怀并置。

兆庭的“替先走的哥们撑住这片天”的宣言,将个体职业升华为集体信仰,展现出了刑警群体“以命换命”的生存哲学,在此之外这部作品也对个体有着很深的理解,罪与罚的背后往往都没有那么简单。

主角刘子承在书中就多次陷入道德困境 面对因绝望犯罪的嫌疑人时,他要熟用“理法情”来平衡法律理性与人情温度。

很多时候明知其犯罪动机的悲剧性,却仍需依法逮捕,很多破案过程中他还要被迫利用嫌疑人的情感弱点突破心理防线,因此对个体被时代碾压的悲悯也会在刘身上呈现,每一次都是对刘的冲击,到最后是仍然还留有人情味还是被磨的彻底麻木就是他们面临的选择。

这些情节不仅展现刑警职业的复杂性,更引发了对法律人性和时代如山的思辨。

这部作品的作者特别擅长通过案件反观自身,当婷婷出轨,刘子承差点酿成大祸,之后因婚姻失败自问“我和罪犯有何不同”时,书中完成了一次自我解构:

刑警既是正义的执行者,也是被职业异化的普通人,这种双重身份的矛盾,使作品具备了存在主义文学的深度。

当然虽然本书的纪实性备受赞誉,但其文学性也确实有争议,一方面,作者采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却充满张力,如描写刘子承心理崩溃时“仿佛在地狱走了一遭”;

另一方面,部分章节因过于聚焦案件细节而略显琐碎,人物心理描写有时流于表面,而且这部剧对女性角色的刻画相对单薄,比如妻子方婷婷的形象,过于流于表面,因为一次次的失望就脱轨,多少还是有些戏剧化,这并未能充分展开对警嫂群体困境的深入挖掘,让作品有了瑕疵。

这部作品《一个刑警的日子》的价值就是它通过微观叙事映射宏观社会,从基层警察的生存状态到司法制度的隐性缺陷,从公众对警察的误解到职业信仰的当代意义。

作者以“在场者”视角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书中对“警察也是普通人”的反复强调,既是对职业英雄主义的消解,亦是对人性真实的回归。

因此这部作品最终呈现的,不是超级英雄的传奇,而是一群“在泥里打滚的普通人”如何以血肉之躯对抗黑暗,所以如果影视剧也按原著拍那么注定很难会让一部分喜欢爽路子的人失望,而且越往后会发现越看越“心肌梗塞”,人间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刑警也不能例外。

而作品就是借刘子承的故事证明,刑警的荣耀不在于你有多大的武力与智力,而是在于明知职业的残酷性后仍选择坚守,正如书中所言:“穿上警服时,责任已刻进骨头里。”

这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叙事,其实就是罗曼罗兰的那句真正的勇者就是认清生活后仍然选择热爱和面对的人。

因此这部剧虽然可能因为剧情有些老旧,角色有些老派作风,甚至有些悲剧性不被很多人喜欢,但是它是真实的,是怜惜众生的,因此不算孬剧,只能说生不逢时,可惜了。

来源:景然观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