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小伟后来回忆,“她总是一个人发呆,我就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带早餐。”
2009年,云南大理,一次偶然的聚会。
一个刚经历情伤的女演员,躲在角落里抽烟。
她叫高圆圆,刚刚结束一段感情,整个人透着疲惫。
这时,一个高大帅气的男人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茶。
轻声说:“少抽点,对嗓子不好。”这个男人叫于小伟。
谁也没想到,这段始于一杯茶的缘分。
竟成为娱乐圈最意难平的爱情故事之一。
分手12年后,曾被贴上“高圆圆前男友”标签的男人。
凭《庆余年》里的沈重、《好团圆》中的江宏斌等角色惊艳观众。
于小伟完成从“绯闻男友”到实力派的华丽转身。
2009年的云南,是于小伟和高圆圆的命运交汇点。
高圆圆刚结束与音乐人张亚东的5年恋情,整个人瘦了一圈。
于小伟后来回忆,“她总是一个人发呆,我就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带早餐。”
这个细节很“于小伟”。
他从小在天津音乐世家长大,却叛逆到给亲妈打低分被学校记过。
他当过调酒师,因为拒绝富婆骚扰丢了工作。
但对待在意的人,他永远细腻到骨子里。
恋爱公开后,两人甜得冒泡。
高圆圆拍戏时,于小伟会带着保温桶探班;
她被媒体围堵,他一把揽住肩膀护着离开。
最绝的是,这个曾经的理发店老板,居然自学成了高圆圆的专属发型师。
“他剪刘海比造型师还稳。”高圆圆曾在采访中偷笑。
但现实比偶像剧残酷。
高圆圆事业如日中天,于小伟却还在演配角。
聚少离多,成为了两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电话打不通,信息回复不及时,曾经的甜蜜被现实的冷漠所取代。
有次狗仔拍到他们吵架。
高圆圆拖着行李箱走在前面,于小伟默默跟在三米外。
这张照片,后来被解读为“女强男弱”的悲剧。
2011年,两人官宣分手。
那天于小伟煮了碗泡面,吃着吃着就哭了。
朋友问他原因,他只说:“我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
分手后的于小伟,活成了娱乐圈的“清教徒”。
12年零绯闻,连狗仔都懒得跟拍他。
有次记者追问感情状况,他直接怼回去:“你们能不能关注下我的戏?”
转机出现在2019年。
43岁的于小伟被家人安排相亲,对方是个圈外白领。
第一次见面,姑娘说了句让他愣住的话。
“我看过你演的《门第》,罗小贝她爸死的时候,我哭湿半包纸巾。”
这个细节击中了于小伟。
后来他总说:“能记住你角色的人,比夸你帅的珍贵一万倍。”
婚礼简单到寒酸。
没有明星宾客,婚纱照是在家门口公园拍的。
但神奇的是,婚后于小伟事业突然爆发。
《庆余年》沈重的阴狠、《好团圆》江宏斌的隐忍,让他彻底甩掉了“花瓶前男友”标签。
更玄学的是儿子出生后。
有次拍《大唐狄公案》,妻子突然发来儿子咿呀学语的视频。
第二天,他居然一条过完了所有情绪戏。
“现在想想,家庭才是最好的演技培训班。”他笑着说。
很少有人知道,于小伟是中戏高职班的“高龄考生”。
1976年,他出生在天津,父母都是做音乐的。
哥哥和姐姐坚持弹钢琴、学唱歌。
就他调皮捣蛋,还叛逆。
高中毕业后,于小伟走进社会。
他开始受到现实的毒打。
当过调酒师,开过理发店,尝试过很多工作。
但没有哪个工作,能让他安定下来。
偶然间,一个朋友提醒他,不如去演戏。
这句无心的话,照亮了他。
于是,发奋之后,23岁的他考上中戏高职班。
那时,他的同学陈数都已经接戏了。
有次排练,老师当众骂他:“你这种野路子,永远演不了正剧!”
这句话刺激了他,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毕业后,他白天跑龙套,晚上对着镜子练台词。
把《霸王别姬》程蝶衣的片段翻了100多遍。
真正的转折在2013年。
37岁的于小伟,突然消失三个月。
后来粉丝才知道,他自费去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
“每天早课要念莎士比亚,我英语差,只能凌晨四点起来背词。”
这段经历异常艰苦,但于小伟从此脱胎换骨。
在学校,练眼神,背台词,他都力求最好。
平常去剧院观察表演,看经典电影,研究演绎。
终于,于小伟的演技有了质的飞跃。
《门第》里有个长镜头,他饰演的罗胜利。
得知父亲死讯,从震惊到崩溃的7秒表情变化,被北电教授拿来当教材。
“那场戏我用的是英国学的‘情绪记忆法’。”他透露。
于小伟的手机壳上刻着一行英文,“Late bloomer”(晚熟者)。
这很符合他的节奏。
28岁才演上男主,48岁迎来爆红。
有次采访,主持人问他焦虑吗?
他指了指窗外的梧桐树,“你看它长得慢,但能活几百年。”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他坚持着“笨功夫”。
为演《庆余年》沈重,他增肥20斤后突然减肥,就为演出角色病态感;
拍《大唐狄公案》打戏,他拒绝替身,结果左脚骨裂还坚持拍完。
这种“轴”换来的是业内尊重。
导演汪俊评价他:“现在愿意为角色毁容的演员,不超过五个。”
回看于小伟的人生:
20岁,在理发店给客人洗头;
30岁,被称作“高圆圆男友”;
40岁,才被记住角色名字。
48岁,终成“叔圈顶流”。
这让我想起他在微博写过的话。
或许真正的逆袭,从来不是突然爆红,而是像他这样。
在无人问津时打磨自己,在标签缠身时保持清醒。
来源:步凡寻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