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凤的最后谢幕,辕门外再无穆桂英,见证了马金凤一生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1-26 18:10 1

摘要:2022年的五月,雨密风骤,坏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就在人民艺术家秦怡刚刚离世不久,5月29日清晨7点15分,豫剧界又传来一则噩耗——百岁艺术家马金凤先生也离我们而去了。

2022年的五月,雨密风骤,坏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就在人民艺术家秦怡刚刚离世不久,5月29日清晨7点15分,豫剧界又传来一则噩耗——百岁艺术家马金凤先生也离我们而去了。

这个消息犹如一记重锤,让豫剧迷们的心瞬间沉到谷底。"辕门外再无穆桂英",网友们的感叹道出了所有人的不舍与惋惜。

此刻,仿佛还能听到马老先生那震撼人心的唱段:"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熟悉的唱腔萦绕耳畔,却再也无法在舞台上重现。

好在马金凤将她毕生珍视的艺术瑰宝都留给了后人。天波府的穆桂英、花打朝的程七奶奶、花枪缘的姜桂芝。。。这些鲜活的角色永远定格在戏迷们的记忆中,成为永恒的艺术明珠。

就在离世前半年,2021年12月,马金凤刚刚庆祝了自己的百岁寿诞。那时的她,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说起戏曲来依然神采奕奕。

"我是党的女儿,我想为党再唱一百年!"这句充满深情的话语,成了她留给世人的最后心愿。

回首马金凤的一生,从旧社会饱受欺凌的戏班童伶,到新中国备受尊重的人民艺术家;从颠沛流离的苦孩子,到享誉海内外的豫剧泰斗。

她用自己的艺术人生,见证了中国戏曲的沧桑巨变,也为中国戏曲的发展贡献了毕生心血。

如今,这位豫剧界的"常青树"终于歇息了。但她留下的艺术精髓,她创造的"帅旦"表演体系,她培养的众多优秀弟子,都将继续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绽放异彩。

这或许就是对一位艺术家最好的告慰——她的艺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马金凤走了,但她是带着圆满离开的。她实现了自己"唱一百年"的心愿,将最美的艺术奉献给了观众,将最真的情感献给了党和人民。

说起马金凤的代表作,就不得不提那部让她声名鹊起的《穆桂英挂帅》。这出戏不仅让她成为豫剧界的一代宗师,更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还要从上世纪50年代初说起。那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马金凤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虽然她只是个戏曲演员,但也想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于是,她萌生了改编传统剧目《老征东》的想法,把它重新创作成了新版豫剧《穆桂英挂帅》。

1953年11月开始,马金凤带着这部戏踏上了巡演之旅。南京、上海、杭州。。。整整7个月的时间,她走到哪里,观众的掌声就响到哪里。

1954年2月,她更是登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号"炮舰,为战士们进行慰问演出。

而这部戏最惊艳的时刻,发生在上海演出期间。当时,京剧大师梅兰芳就坐在台下。台上的马金凤一开嗓,梅兰芳就被深深震撼了。

那种强烈的家国情怀,那种酣畅淋漓的唱腔,让他当场决定要把这部豫剧改编成京剧。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马金凤受宠若惊,立即提出要拜梅兰芳为师。梅先生欣然应允,这段师徒情谊也成为了戏曲界的一段佳话。

1959年3月,梅兰芳终于将《穆桂英挂帅》搬上了京剧舞台,同样好评如潮。

《穆桂英挂帅》为什么能这么火?因为马金凤在这部戏里创造了奇迹。她打破了传统戏曲中青衣、花旦、武生的行当界限,开创了全新的"帅旦"表演体系。

她把梅兰芳的眼神、盖叫天的台步、程砚秋的水袖功夫都融会贯通,让穆桂英这个巾帼英雄形象更添魅力。

如今,梅兰芳和马金凤,这两位舞台上的"穆桂英"都已离我们远去。但她们为中国戏曲艺术留下的璀璨明珠,永远闪耀在艺术的星空中。

每当人们听到"辕门外那三声炮"的唱段,马金凤那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形象,仍会在脑海中栩栩如生地浮现。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这就是马金凤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穆桂英挂帅》,则成为了她最完美的舞台绝唱。

要说马金凤的戏曲人生,得从1922年11月说起。那年,在山东曹县,一个叫崔金妮的女娃降生了,谁也没想到这个苦命的孩子日后会成为响当当的豫剧大师马金凤。

命运对她来说,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5岁就开始学艺,这个年纪的孩子本该在父母膝下撒欢,可她却两次被卖进戏班,三次改姓,颠沛流离。

要不是她的母亲四处打听,苦苦寻找,最后哀求戏班班主把女儿赎回,可能就没有后来的豫剧大师马金凤了。

说来也是心酸,学戏并不是小金妮的选择。更要命的是,她小时候嗓子还不好。但在那个年代,不唱戏就没饭吃,这成了她和母亲生存的唯一希望。

于是,小小年纪的她就开始拼命"开嗓",起五更睡半夜,硬是把金嗓子给练了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12岁的马金凤就担当起了主演,一时间轰动了四村八乡。但这样的成就,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恐怕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真正的好日子,是在解放后才开始的。从一个在旧社会被人瞧不起的"旧戏子",到新中国受人尊敬的文艺工作者,马金凤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站在舞台上唱戏了。

在党的关怀下,她还有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正是这种巨大的人生转折,让她对党、对国家始终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

这段坎坷的童年经历,不仅没有压垮马金凤,反而让她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舞台机会,更执着地追求艺术的完美。

这或许就是她后来能在豫剧界走得如此之远的重要原因吧。1958年,马金凤光荣入党。从此,她不仅是一名艺术家,更是一名共产党员。这个身份,让她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金凤创作演出了许多现代豫剧。《李双双》里的李双双、《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金环、《红嫂》里的红嫂,每一个角色都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新,更饱含着她对新时代的热爱和歌颂。

"不管遇到天大的事儿,都不能让观众失望啊!"这是马金凤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不是说说而已,更是用行动来证明。

有一次,她在农村演出归来,遇到一对翻山越岭来看戏的父子,因为来晚了没赶上演出。马金凤二话不说,就地为他们演唱起来。

这样的故事,在她的艺术生涯中并不罕见。

成名后的马金凤,生活依然简朴得让人心疼。新衣服舍不得买,平日里就靠青菜、豆腐和鸡蛋面汤过日子。为了保护嗓子,她更是严格自律:不抽烟不喝酒,从不碰辛辣油腻的食物,连年轻演员爱吃的冰棍、冷饮都碰都不碰。

但只要一登台,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这种反差,正是她对艺术的无比珍视和对观众的深深敬意。

2008年汶川地震,正在住院的马金凤执意要交特殊党费,支援灾区。2020年疫情爆发,98岁高龄的她再次主动捐款支持抗疫。

她说:"现在国家遇到这么大的事儿,作为一名老党员就应该做出贡献。

从戏台上的风华绝代,到生活中的朴实无华;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到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马金凤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她的心中装着党,装着国家,装着人民,也装着她深爱的豫剧艺术。这份真挚的情怀,让她的艺术生涯熠熠生辉,让她的人生价值永远闪亮。

从上世纪50年代起,马金凤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身份——豫剧界的"铺路石"。她说,艺术不能只留在自己手里,要让它活在更多人心中。

她的"马派"表演独树一帜:把梅兰芳的传神眼神、盖叫天的稳健台步、程砚秋的灵动水袖,都融入自己的表演体系中。

这种博采众长又自成一派的艺术风格,成就了豫剧界的一座高峰。

如今,柏青、关美利、刘冰、谢延巧等优秀的豫剧演员,都是她一手培养的弟子、马派传人。在她从艺60周年的时候,马金凤还在现代豫剧《情系小浪底》中甘当绿叶,专门为扶持新人赵晓梅。

她常说:"艺术要年轻,戏曲要传承。

马金凤的弟子们都说:"马老师这一生都心系豫剧,心系舞台,坚持为人民唱戏。"这句话道出了马派艺术的精髓——既要有精湛的艺术功底,更要有赤诚的为民之心。

如今,豫剧五大名旦已成为历史,但马金凤留给中国戏曲界的不仅是一个"帅旦"行当,更是一种开拓创新、薪火相传的精神。

她用毕生心血浇灌的豫剧艺术之树,正在她的弟子们手中继续茁壮成长。

马金凤走了,但她的艺术精神永远活在戏曲舞台上。每当听到那熟悉的豫剧唱腔,我们都能感受到她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这或许就是一位艺术家最好的传承——让艺术生生不息,让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不会忘记这位豫剧泰斗,正如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她为中国戏曲艺术倾注的满腔热忱。愿豫剧艺术后继有人,愿马派精神永放光芒。

来源:综艺梦想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