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位71岁的小提琴家陈顺平,2022年因为腹痛难忍,跑到医院却被拒诊。实在没办法后,他回到家中,痛不欲生,决定以跳楼了却痛苦,还留下遗书。家属发出长文哀悼,字字心痛,只愿悲剧不再上演,就医能更加人性化。
有一位71岁的小提琴家陈顺平,2022年因为腹痛难忍,跑到医院却被拒诊。实在没办法后,他回到家中,痛不欲生,决定以跳楼了却痛苦,还留下遗书。家属发出长文哀悼,字字心痛,只愿悲剧不再上演,就医能更加人性化。
2022年4月13日晚上,上海的一个音乐家突然腹痛,然后慢慢的转变为剧痛,还呕吐,整个人像是被抽去了骨头一般。
家人发现之后,急忙拨打120,还把他送去了同济医院。因为医院人满为患,所以拒绝接诊了。
没办法,家人又着急忙慌把他送到第十人民医院,可是医院却并没有开门。因为一个区域的医院是有限的,没有办法,他们只能把陈顺平送回家,希望情况能慢慢地好转。
事实和他们期待的相反,陈顺平的疼痛一次比一次剧烈。第二天早上,他实在忍不住了,就留下两页遗书,转身就跳楼了。
遗书中说:他十有八九是得了胰腺炎。他实在是忍不了了,只能以这种方式结束生命。
家属发文讲述了事件经过,但也声明了不会再追究责任,只希望社会能关注这样的问题,让悲剧不再上演。
事件发酵之后,同济医院回应,急诊一直在正常接诊,并没有出现他们说的那种情况。前面提到的第二个医院也说:急诊还是在运行之中的。中间到底出现了什么信息差错,或许只有经历了那一夜的人才清楚。
2022年的上海,上海71岁的陈顺平是一位艺术家,早已退休了,但是还经常去社区,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玩音乐。他这个年龄,按道理来说,应该有许多上了年纪的小病症。
可他每天都会按时运动,也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只是4月13号晚上9点多,突然感到腹部有一阵隐痛,参考以前几十年的经验,他以为是没消化好,就先忍着看看。
可他却觉得越来越痛,还频繁呕吐,就想着这下得去医院了。他老婆马上联120想要急救车前来接人。
可当时,医疗资源也不是很充裕,对方回答说:“你们需要排队等电话。”
陈春平的夫人非常气恼,她急着说:“难道要在家等死吗?”客服也说:我们也没办法,只能等着。
好不容易等到凌晨12点,救护车终于来了。他们以为这下就好办了,没想到,到了同济医院急诊部的时候,门口却有护士说:“急诊室里面人太多,不能进入急诊。”
这一下可把陈夫人急坏了,她苦苦哀求护士:“能不能通融一下,因为丈夫实在疼得受不了了,希望能先解决一下当前的问题。”
可是护士非常冷漠的说:“没办法,这是医院的规定。”东方不亮西方亮,他们赶忙又把陈先生送到第十人民医院去,结果这家医院没开门。
救护车里面的医生,在简单检查之后下判断说:“陈先生的这个病没什么大碍,可以先不用去医院,回家买一个叫匹维溴铵片的药片吃,就可以缓缓了。”
当时大半夜,除了医院,他们也找不到其他药店开门了。或许是他们自己也掉以轻心了,没有非常看重这件事,也没有去全城其他地方,找24小时营业的店铺。
所以他们在想不到办法之后,就决定回家了,想着应该能撑到白天,再去其他医院试试。
陈顺平回家之后,还是咬牙忍着痛,不想让家人担心,家人安心睡下后,他一个人在夜里,捂着腹部辗转难眠,倒吸凉气,感觉五脏六腑都扭曲、痉挛了。夜晚他一直发出呻吟。
陈夫人一夜未眠,用各种办法希望他好受一点,一直到早上7点,感觉陈先生要稳定一点了,她才心惊胆战地入睡了。
陈先生觉得自己纵然有钢铁意志,都坚持不下来这个痛。他回顾了一生,只留下两页遗书,里面写到:我要提前走了,因为医院拒绝给我看病,我实在忍不了胰腺炎的痛苦了。
陈夫人只睡了一个多小时,醒来之后发现丈夫不见了,还看到茶几上摆着两页纸。突然想到他可能自杀了。
陈夫人赶忙跑下楼,发现了丈夫的遗体,他血肉模糊,毫无声息,陈夫人崩溃了,嚎啕大哭。
事发后,陈顺平的儿子在微博上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他说:“父亲是离开四楼的家后,往上爬了两楼,然后从窗户上一跃而下了。”
许多人不理解陈先生的做法,他们认为再忍忍,或许就能等到光明。可健康的人没有经历过,所以也无法想象,究竟是怎样的痛苦,会让如此有韧性的中国人,宁愿死也要摆脱折磨。
究竟是怎样的痛苦,让注重面子与生死尊严的中国人,选择了这样一种不体面的方式。
其实,如果医院能给点止痛药,陈顺平或许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更让人揪心的是,人死后,医院的冷冻库都没位置,只能立马把人送去殡仪馆火化,更别说葬礼等流程了,就连下葬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
他们在当天下午3点多,就匆忙将陈顺平送去火化了,甚至无法通知亲朋好友。生命走得如此匆匆,好似没有留下半点痕迹。
事发后3天,同济大学医院回应:“目前医院急诊和发热门诊一直在正常接收病人,而且是24小时开放的,并没有急诊不接收普通病人的情况。”
可是第十人民医院也并没有关闭急诊,这家医院一直在接收病人,与他们说的情况并不相符。
不论如何,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健康是没有小事的,身体的一小次报警都是在向我们求救。我们应该抓住征兆,防范患于未然。
除此之外,遇到困境时,我们要积极寻找多种解决方式就医,遇到挫折之后,可以联系其他人想解决办法,求助于社区医院等,或许就有转机,轻易放弃才是真正的绝路。
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为社会规则积极发声,不管是医疗还是其他的不公现象,我们都应该合理监督、推动规则的完善。因为,社会的木桥,说不定就在身边的一条木板上出故障。
文献来源:
2022年04月20日 来源:医学界,上海小提琴手之死:医院在院感风险和急诊救治之间如何平衡?
来源:鉴史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