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长短之争,李京盛、赵依芳、曾映雪、郭靖宇等行业大咖怎么看?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07 20:38 1

摘要:主编温静导读:今年的春交会上,长剧与短剧的关系及市场竞合再次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业界普遍认为,长剧和短剧并非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它们各有优势和受众群体,在未来的剧集市场中,更可能呈现出一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态势。平台和创作者应摆脱围绕剧集篇幅的浅层争论

主编温静导读:今年的春交会上,长剧与短剧的关系及市场竞合再次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业界普遍认为,长剧和短剧并非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它们各有优势和受众群体,在未来的剧集市场中,更可能呈现出一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态势。平台和创作者应摆脱围绕剧集篇幅的浅层争论,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聚焦内容表达的核心诉求,根据故事本身的需要来决定剧集的长短。对此,李京盛、赵依芳、曾映雪、郭靖宇等行业大咖有哪些最新思考?

作者:朝明

当下的剧集市场,长剧与短剧的竞争态势愈演愈烈,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从市场来看,爱优腾芒等几大视频平台全面拥抱短剧;央视及湖南、东方、浙江、江苏、北京等五大一线卫视也对短剧有所布局。短剧来势汹汹的发展势头,也让长剧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 短剧资金投入少、制作周期短、回本快

短剧的迅速崛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市场角度来看,短剧具有明显优势。长剧集生产周期长,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一次资金循环,且资金回笼慢,难以满足资本市场对效率和回报速度的要求。加之影视剧制作成本不断攀升,行业整体回报率却未见提升,亏损成为常态。相较之下,短剧资金投入少、制作周期短、回本快,能快速满足资本对于收益的渴望,自然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

在用户观剧习惯方面,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愈发碎片化,难以抽出连续的长时间观看长剧。短剧“三秒入戏、十秒反转”的快节奏叙事,能在短时间内给予观众密集的刺激和爽感,恰好契合了碎片化的时间模式。

再看内容创作层面,短剧在剧情上注重强冲突、强情节,通过不断设置反转和悬念,快速抓住观众眼球。而长剧在传统创作模式下,部分作品存在剧情拖沓、注水严重的问题,观众常常需要忍受漫长的铺垫和无聊的情节,才能迎来精彩部分,这无疑会消磨观众的耐心。

| 长剧能够构建一个宏大且细腻的情感宇宙

尽管短剧发展迅猛,但长剧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长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够构建一个宏大且细腻的情感宇宙,让观众实现深度的情感沉浸。在长剧中,创作者有充足的篇幅去塑造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展开复杂多元的剧情线,展现深刻的主题和社会价值。

例如《人世间》,凭借其史诗般的格局,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跨越几十年的生活变迁的刻画,映射出时代的沧桑巨变,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度思考。这种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的传达,是短剧因时长限制难以做到的。

从艺术创作角度,长剧更像是一场精心雕琢的交响乐,每个音符、每个乐章都经过深思熟虑的编排,讲究起承转合、节奏韵律,注重氛围的营造和情绪的层层递进。而短剧则类似一首节奏明快的流行小曲,以简单直接的旋律迅速抓住听众耳朵。两者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面对短剧的冲击,长剧不能坐以待毙,而是需要积极探索破局创新之路。在叙事节奏上,长剧可以借鉴短剧的优点,减少拖沓和冗余情节,增强剧情的紧凑感和节奏感,让剧情的刺激点分布更加均匀。

在故事题材和内容表达上,长剧要勇于突破传统套路,挖掘新颖题材,进行深度的内容创新。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口味的日益多元化,对剧集的创新性、艺术性和情感共鸣的需求愈发强烈。长剧创作者应关注社会现实和观众的深层情感需求,以独特视角讲述故事。同时,要避免过度依赖IP改编,积极开发原创优质题材,像行业剧、主旋律剧等都还有很大的创作空间等待挖掘。

今年的春交会上,长剧与短剧的关系及市场竞合再次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业界普遍认为,长剧和短剧并非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它们各有优势和受众群体,在未来的剧集市场中,更可能呈现出一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态势。平台和创作者应摆脱围绕剧集篇幅的浅层争论,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聚焦内容表达的核心诉求,根据故事本身的需要来决定剧集的长短。

从行业发展的宏观角度看,长剧与短剧之争,既是挑战,更是行业变革的契机。通过这场竞争与融合,整个剧集行业将在创作理念、制作模式、市场运营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革新与升级,从而创作出更多优质的内容,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推动中国剧集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 李京盛长剧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微短剧也要避己之短,扬己之长

中广联合会副会长、首视协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以“2025:长短之变”为主题进行演讲,聚焦长剧与微短剧的产业生态与内容形态变革,剖析两者的优势互补与共生路径。

李京盛从产业形态、内容形态切入,对比长剧与微短剧的长短优劣,指出长剧存在制作周期长、成本高、观看门槛高等问题,而微短剧以“短平快” 填补市场空白。他强调两者并非对立,应通过扬长补短实现共生共融,共同构建多元市场格局。

第一:从产业形态上来看,目前长剧之短和短剧之长,长剧之短是长剧目前发展遇到的瓶颈和弊端。短剧之长是指,微短剧目前所具有的优势,长剧之短跟短剧之长不是时间长短。

微短剧的迅速兴起首先是弥补了长剧之短,长剧创作目前三个短板:

1:制作时间长,在一个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一个快速的观众审美口味迭代的时代,产品生产的时间过长,会形成作品话题热度的流失,这种情绪热情的衰减,舆论关注度的转移和内容新鲜度的损耗,长剧最短从备案、剧本、拍摄、送审到播出,整个过程一年半甚至两年。这样的长的周期,在一个变化不十分迅速的时代我觉得还有优势,现在不一样,现在切切实实感受到时间流逝之快。长剧生产时间过长造成作品市销对路从最初抓住选题,到把作品拿到市场上给观众看,有时候就已经过时了。

2:目前资金投入量过大,造成了资本风险度过高,资本回收的压力大,利润回报率的降低,从经济角度现在的长剧创作也陷入一种尴尬。

3:长剧的观看时间成本过高,长就造成观看时间成本增高,就造成弃剧,很多人研究这个现象。现在剧的完播率很少,弃剧现象,三集五集不看的现象很多,这里边固然有作品内容吸引力不够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时间成本,一个人现在在一个月时间完整看完一部40集的长剧,在这个剧面前领会它说的内容,这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时间成本高,也造成和降低了长剧传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目前长剧创作的长剧之短。

长剧当下暴露出来的三个短板是恰恰当下微短剧所拥有的三个优势。

1:制作周期短,带来的社会现象保持着敏锐和迅速观察反应能力,快,而且内容的保鲜度高,可以实现和人们的生活感受情绪起伏同步的地位。这个星期还在议论这个事情,下个星期或者下下个星期微短剧就出来了。

2:制作成本低,资金压力小,它就会为很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减轻压力,现在很多制作机构开不起机,它没有那么多钱。恰恰微短剧的小成本,让它可以维持运转。

3:微短剧的观看时间方便,提高了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当今的时间成本,人的体力、精力、脑力就是人的生命力,时间成本是最昂贵的一种奢侈品,每个人都感到现在没有时间,没时间交流,没有时间看剧,没时间聚会,都是这种状态。短剧的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它节约人的时间成本也是节约人的生命力。短剧就是以目前自己的三长,要攻破长剧目前有的三短。或者说这可能是短剧当下要乘势而起的原因和趋势,我考虑的第一个。

第二:从内容形态上看,长剧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让观众有弃长取短的倾向。前面讲产业形态的原因,内容上看,长剧让关注采取弃长取短的相应,一个是为长而长的内容注水,招人厌烦。第二是叙事的拖沓和节奏的缓慢让人难以忍受,第三题材的重复和循环令人失去兴趣和新鲜感。第四是长剧目前创作手法的固化和老套造成的审美疲劳,第五对当下社会情绪和年轻观众受众心理鉴赏口味的变化缺乏了解,让长剧有些市销失衡。这5点也是长剧之短,这是内容短。

长剧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显然并非只是简单剧集的长短之过,是在内容创新层面上的乏力所在,市场层面也确实给微短剧对长剧的偷袭成功制造了非常有力的突破口,让微短剧乘势而起的时机。长、短剧目前之间的对垒,如何持续?或者如何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是经过多次的研讨,大家可以达成的共识。

长剧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微短剧也要避己之短,扬己之长,这样才能形成长、短剧都有利的良性市场环境,市场格局和产业生态。我们要两种艺术形态都有各自的生产的空间和传播的渠道。两种艺术形态都有各自的创新发展的机会,也恰恰让影视产业走出当下困境,摆脱生存尴尬实现新突破的生机所在。

长剧之长和短剧之短,看二者之间的发展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长剧虽然有以上问题存在,但是作为一门有数十年发展历程的成熟文艺门类,目前依然具备微短剧目前不能企及,很长时间可能也不能企及和不能被替代的优势。多年来长剧培养起来的受众的观赏习惯和观赏需求,长剧所具有的成熟稳定的题材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厚重而丰富的内容承载力,以及社会、人生、价值等等深度的思考力和表现力,都是长剧在当下文化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和优势所在,这些都是在多年发展历程中积累不可能被一朝取代的文化资本和文化能量,在这个意义上,微短剧的发展不要只看自己的现在的这种趋势迅猛。

与此相比较,微短剧又鲜明暴露自己自身有许多努力克服的短板和弊端,比如内容上的肤浅和流俗,审美格调上的简陋,题材上的边缘化趣味,艺术大的粗俗与草率,还有对观众浮躁心态和不稳定情绪的一种简单的迎合和发泄。这些微短剧本身所存在的自身短,如果不能被迅速地克服和校正,必然陷入前景堪忧的一种境地。

第三:长剧与微短剧在当下如何实现共生共融?任何一种新的文艺样式和艺术门类或者节目形态的出现,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还有人们生存方式,生活习惯、审美口味、价值观变化的关系。文明的昌盛和文化的繁荣就是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丰富优质的文化选择。这个意义上,微短剧的兴起应该被看作是促进当今影视文化发展的一种活力,促进影视产业发展,丰富产品类型,提供多种文化娱乐方式,拉动和提升当下的经济,赋能百业千行的潜力正在日益得到显现。

正因为这点,所以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对微短剧的扶持和支持政策,各级政府都纷纷出台许多促进微短剧的发展规划,播出制作机构也在调整制定和加大微短剧的创作播出力度。许多创作者,特别年轻创作者也在积极地投身这个新兴行业。力求实现影视行业能够在产业生态,产品形态,作品样式,传播渠道和受众目标有新的突破。

微短剧正是这种兴起和成长中的一种新的文化产品,市场需求和观众接纳是出现发展的客观因素,目前要撼动长期以来被长剧统治的市场格局,并且争夺受众是一种客观事实,但是长、短剧之间的竞争并非通过彼此之间的生死杀伐来一决雌雄。也是产品多样和丰富来满足观众需求,如果说到竞争,二者之间其实也都可以借此实现双向突破,长、短之间既可以是节目形态上的互补互通,也是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互动互学的过程。同时加速长剧实现内容更新,可以加速短剧改变目前自己所具有的这些粗糙简陋的面目。

长剧跟短剧二者之间的竞争,应该是有这样的心态,首先长剧对短剧而言,要去除鄙视链,微短剧对长剧而言也要弱化和企图打破长剧实现的独霸市场的野心,要弱其志而强其骨。从现在的影视播出市场来看,长短剧之间,长期共存,互相启发,携手共进形成一个新的中国影视产业的节目形态和产业形态是完全可能的。

| 赵依芳:我们需要短剧生态与用户思维的破局者

当前,杭州科技六小龙火爆出圈,Deepseek、Sora、可灵等AI软件不断涌现,微短剧、网文、网游成为中国内容出海“新三样”。技术革新不仅驱动催生了《黑神话悟空》《哪吒》等全球爆款,也推动了影视创作呈现“由长变短,长中短共生”、生态持续重塑、产业加速重构的格局。这一系列颠覆行业的产业变革,极大地震撼了每一位影视人。

今年春交会期间,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赵依芳以“数智化时代影视工匠培养的新思路”为主题,结合华策30余年从业经验,围绕AI 技术驱动下的影视人才培养,分享 “科技+艺术” 融合的产教创新实践与战略布局。

对于长剧与短剧,赵依芳表示,短剧、微短剧等网络原生视听内容,从用户出发、注重体感、技术创新,迅速抢占用户市场,也快速经历从“次品→产品→作品→精品”的全链条迭代升级。

我们需要短剧生态与用户思维的破局者。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重塑了内容消费习惯,适应了当前从用户主体出发的创作思路,短剧要求创作者在有限篇幅内精准把握用户情绪,这要求人才兼具“快节奏创作力”与“长线IP运营思维”。今天的创作无论是短剧、微剧、长剧、电影等视听内容,都要求我们从用户角度出发,走进观众的情绪,走进他们的生活中和生命里。

今天,全球视听内容的国际传播越来越发挥着技术驱动的优势,微短剧等“新三样”迅速成为全球华语文化输出的代表,以视听内容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传播,完全可以更快更强地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今天的竖屏短剧,就是中国影视人在全球的创举。今天,优秀的微短剧创作者主体是90后和00后,他们懂用户、懂技术、创新灵活、低成本、高效率。

| 曾映雪真正的好故事从不受限于时长

面对行业变革,完美世界影视将持续深耕内容创新,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完美世界影视业务负责人曾映雪表示通过“长剧深耕、短剧精作、共生共长”三大策略,以匠心之道重塑剧集生命力。

曾映雪表示真正的好故事从不受限于时长,而是看能否在有限的篇幅里,让观众看到人性的真实、触摸情感的共鸣。这既是完美世界影视创作的初心,也是跨越媒介形态的生命力之源。

曾映雪提出,长短剧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共生,完美世界影视正在践行三个关键融合点。创作层面,长剧引入短剧的紧凑节奏,短剧借鉴长剧的情感深度;IP运营上,开发“长剧+短剧”联动模式;人才方面,鼓励团队跨项目实践,融合互联网思维与工业化标准。她强调,匠心精神需始终以观众需求为核心,追求艺术高度与创新突破。

| 郭靖宇:长剧团队入场短剧绝不是降维打击

春交会上,长信传媒董事长郭靖宇以《无名有酒凌风醉,短剧长春烟雨游》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结合长信传媒在长剧、短剧、IP衍生等项目开发历程总结经验,结合公司的项目储备,表明长信传媒将坚持IP系列化的决心,并结合案例分享了对行业未来趋势的观察与思考。

其中,在竖屏短剧方面,郭靖宇坦诚分享了团队在短剧开发中“踩过的坑”,表示用长剧逻辑和班底、在没有IP影响力的情况下硬拍短剧是不合理的。

郭靖宇表示,在任何时候,苍天不负苦心人,打造属于自己的原创IP,不要一直给网络小说打工,也不要一直给流量明星打工。长剧团队入场短剧,特别是竖屏短剧,绝不是降维打击,这一点行业已经达成共识,但仍有很多创作者昂着高傲的头,看不起短剧。

在郭靖宇看来产品和作品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对于大市场来说,对于就业来说,对于行业的产业化来说,产品重要还是作品重要呢?毫无疑问,作品很重要,产品更重要。微短剧的崛起预示着全民创作时代的来临,将成为大众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竖屏短剧产业发展迅速,预计今年市场规模六百多亿,甚至有人说可能会超过七百亿,观众已经习惯了用竖屏看剧,就像短视频一样,未来它的生命力可能会极其旺盛。郭靖宇指出:虽然竖屏短剧是产品逻辑,但必须承认它的艺术性。随着量越来越大,产值越来越高,出优秀作品甚至出精品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

竖屏更能突出人物,容易让观者在情感上共鸣,未来可能会形成一种新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也会被单独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去研究,到那个时候,产品与作品的界限就不再有了。而且竖屏短剧对行业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给了很多年轻人机会,人才永远是我们这个行业最重要的,郭靖宇表示:相信三十年后,集大成者的编剧、导演等大艺术家,年轻的时候都应该拍过竖屏短剧;竖屏短剧将使更多素人完成他们的艺术理想,甚至实现他们成为艺术家的梦想。

后记&观察:竞争中融合,差异中共存

当下的影视市场,长剧与短剧犹如两颗耀眼却轨迹不同的星辰,各自散发着独特光芒,同时也在激烈的竞争中相互影响,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这种竞争与融合,从行业、市场、平台、受众等多个维度深刻地改变着影视行业的格局。

行业层面,长剧一直是影视行业的中流砥柱,拥有成熟的制作体系、专业的创作团队以及深厚的艺术底蕴。一部优秀的长剧,能够像精心雕琢的史诗,凭借庞大的世界观架构、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细腻的情节铺陈,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剧体验,让观众深入角色内心,感受故事中的喜怒哀乐,领悟作品传达的深刻主题和社会意义。

而短剧的崛起,宛如一股新兴力量冲击着传统影视行业格局。短剧以其“短平快”的制作模式,资金投入少、制作周期短、回本快,吸引了众多资本和创作者的目光,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打破了长剧长期以来的统治地位,促使整个行业重新审视内容创作和市场需求的关系,推动行业朝着多元化、创新化方向发展。

市场层面,长剧和短剧各自拥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和市场定位。长剧凭借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度的情感表达,深受追求深度观剧体验、有较多连续闲暇时间观众的喜爱,如《庆余年》《琅琊榜》等凭借环环相扣的权谋斗争和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量忠实观众,成为长剧市场的经典之作,在市场上占据着稳定的份额。

短剧则凭借快节奏、强情节的特点,迅速抓住了年轻一代观众以及时间碎片化人群的心。在短视频平台上,大量短剧以精彩片段的形式广泛传播,吸引观众点击观看完整剧集,形成了独特的市场传播模式。

随着竞争的加剧,长剧和短剧在市场上也开始出现融合趋势。一些长剧开始借鉴短剧的叙事节奏,减少拖沓情节,增强剧情的紧凑感和吸引力。短剧则在内容上不断拓展深度和广度,走向精品化、多元化道路。广电总局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短剧行业规范化发展,促使短剧创作者更加注重内容质量和价值导向。

平台在长剧与短剧的竞争融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视频平台一直是长剧的主要播出阵地,但面对短剧的冲击,也在积极做出调整。一方面,对长剧进行“瘦身”,缩短剧集集数,提高内容质量。爱奇艺迷雾剧场、腾讯视频精品短剧等都是剧集缩减的成功案例,通过推出短小精悍的剧集,吸引观众关注 。另一方面,长视频平台也纷纷布局短剧业务,利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源优势,打造优质短剧内容,拓展业务版图。

短视频平台则是短剧的天然传播平台,凭借强大的算法推荐和社交属性,能够快速将短剧推送给目标受众,实现精准营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推出了大量精品短剧,制作水准不断升级,吸引了众多实力派演员和知名导演加盟,进一步提升了短剧的品质和影响力。同时,短视频平台也在探索短剧与长剧的融合模式,通过短视频片段为长剧引流,或者将热门短剧改编成长剧,实现内容的多元化开发和传播。

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是长剧与短剧竞争融合的重要驱动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观众的时间变得愈发碎片化,难以抽出大量连续时间观看长剧,短剧正好满足了他们在碎片化时间内获取娱乐的需求。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代人处理视觉信息的速度较20年前提升了37%,短剧快速刺激的内容形式更符合当代人的认知特点和观剧习惯。

但观众对于深度内容和情感共鸣的追求依然存在,长剧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无论是长剧还是短剧,都需要不断提升内容质量,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一些观众既会在闲暇时沉浸于长剧的精彩剧情中,也会在碎片化时间里刷短剧放松身心,这种受众需求的多样性促使长剧和短剧在竞争中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来源:传媒内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