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赵露思的新综艺《小小的勇气》可是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浪 ,这档综艺打着心理疗愈的旗号,让赵露思深入乡村,和村民、孩子们一起生活,本想着是一场温暖治愈的旅程,没想到却引发了诸多争议。评论区里言语不善的不少,一个字、一个举止在那里抠。
又是那个电视台,前不久综艺节目《再见爱人》引起收视和议论狂潮,哪个电视台不激灵一动!
最近赵露思的新综艺《小小的勇气》可是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浪 ,这档综艺打着心理疗愈的旗号,让赵露思深入乡村,和村民、孩子们一起生活,本想着是一场温暖治愈的旅程,没想到却引发了诸多争议。评论区里言语不善的不少,一个字、一个举止在那里抠。
从心理专业角度来看,节目里赵露思多次倾诉自己因工作压力大导致生病,像每天只睡2小时,还出现各种躯体化症状 。这本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大众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可在村民朴素的环境里大谈自己的艰辛,就像网友说的,有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这不仅很难让村民感同身受,还可能让观众觉得是在“卖惨”。举个大家身边的例子,学校班里学习拔尖学生的压力,普通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如果那次这个学生考试觉得没考好,在试卷发下来之前,他都羞于见人,甚至梦想晚上发大水把学校淹了,这样就看不到试卷了,但他可不会想,连他都没考好,更不用说其他同学了,可他只会与自己较劲,不会拿别的同学说事。现在看来,多大点事啊,可那时他心里就过不去。这普通学生哪体会得了,正是他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加上老师、家长的期盼和目光,就使他有“赵露思”那样的状况。
“真正的心理疗愈,应该建立在平等的理解和共情之上,而不是这种单方面的输出。”这句话也未必,我们都知道旅游的好处,在没有熟人、没有工作的地方,反而身心能够得到放松。在落差较大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只要抱着对这里的人和事秉持好奇而尊重的心态,尝试了解和学习我们不熟悉的东西,就不会管外人说不说“何不食肉糜”。现在的人对于差异较大的人难以持“好久不见”的胸怀,肝胆就那么大。
节目中赵露思和村民之间的互动,也凸显出她对普通人生活的陌生。比如问山区孩子知不知道艺术照,这一行为暴露了她和大众生活的脱节。在心理学里,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连接,需要对彼此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和尊重。如果一方完全不理解另一方的世界,那这种交流就很难达到疗愈的效果。其实,这个节目真疗愈吗?疗愈是个幌子吧,赵露思也其他综艺节目的参加者一样能自主吗,大多数都身不由己,就像赵露思长期身不由自那样,要不那能压垮掉式的,其实很多玩命工作的人大都会出现要奔溃的那个时刻,关键是向内心处找,先找那个“自我认同感”。
再一个呢,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大多数的父母自己都欠缺,一身的创伤,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小孩要自己带的道理真不多。小孩在六岁前,若有几年不在父母跟前或者没有得到父母真正的关爱,那个安全感缺失会使得她就像现在的赵露思那样,有的孩子不敢穿行在高楼之间,不敢从人群中走过,不敢拒绝,不敢独自到银行兑换支票,如果在青春期没自愈,创造力就不够肥沃。
不过呢,赵露思勇敢地在节目中袒露自己的病情,呼吁大家关注心理健康,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只是节目在呈现和策划上,似乎没有找准方向。一档好的心理疗愈综艺,应该是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制造更多的争议。希望以后的综艺在涉及心理健康主题时,能多一些专业考量,少一些尴尬的“表演”,真正给观众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启发。最后,我们祝福赵露思吧,一个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精彩光影的人,我们一定会祝福她的!
来源:风铃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