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航班动态与民航局通报,2025年4月13日北京首都机场确实出现12级瞬时大风,导致多架次航班复飞。易小星等人乘坐的CA1837次航班在首次降落失败后复飞盘旋40分钟,期间最大垂直加速度达2.8G(超出普通客机颠簸阈值),符合航空器遭遇极端天气的物理特征
关于易小星“遗书事件”的客观解析与回应
一、事件核心事实
1. 空中险情真实性
根据航班动态与民航局通报,2025年4月13日北京首都机场确实出现12级瞬时大风,导致多架次航班复飞。易小星等人乘坐的CA1837次航班在首次降落失败后复飞盘旋40分钟,期间最大垂直加速度达2.8G(超出普通客机颠簸阈值),符合航空器遭遇极端天气的物理特征
2. “遗书”内容与动机
易小星在颠簸期间通过微信向制片人发送消息:“若出事,请确保《人生开门红》上映。赡养费已存父母账户。”该表述兼具职业责任感与家庭托付属性,既非传统意义上的遗嘱法律文件,也非轻生行为,而是突发危机下的应激反应
二、舆论争议焦点
1. “真性情”与“营销炒作”的边界
• 支持观点:导演在生死关头仍牵挂作品,体现影视从业者的职业信念(参考张艺谋2018年拍摄《影》期间带心脏监护器工作案例)
• 质疑声音:事件曝光时间(4月14日)恰逢其新片《人生开门红》定档五一(4月30日),存在借突发事件制造话题的嫌疑(类似2023年某剧组“意外泄露拍摄事故”的营销操作)
2. 公众心理投射差异
部分网民将此事与刘学州遗书事件(2022年)7、董玲教授坠亡事件(2021年)4类比,但本质不同:前者是突发危机中的应激表达,后者涉及长期心理创伤。需警惕过度关联可能造成的议题混淆
三、行业与社会的多维启示
1. 航空安全科普价值
事件推动公众关注晴空颠簸(Clear Air Turbulence)的不可预测性,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2024年因气候异常导致的严重颠簸事件同比增加37%,此次舆情客观上促进航空安全知识普及
2. 心理健康议题延伸
虽非轻生事件,但易小星“遗书”中“赡养费”等表述折射出中年人普遍存在的责任焦虑。建议公众在压力情境下优先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如全国心理援助热线12355),避免应激行为引发误解
3. 娱乐营销伦理反思
若确属无心曝光,制片方应避免后续借势炒作;若系策划传播,则需遵守《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第24条“不得利用灾难事故进行娱乐化营销”的规定
总结建议
对待此类事件应秉持三重原则:
• 事实核查优先:区分“危机应激表达”与“蓄意传播行为”;
• 心理关怀前置:警惕舆论狂欢对当事人造成二次压力;
• 行业自律跟进:影视宣传需恪守人文底线。
正如《人民日报》曾评:“在流量与良知的天平上,每一克投机都应被警惕。”6期待此事能以促进航空安全意识、强化心理健康关怀的正向价值收尾,而非沦为又一场“真相罗生门”。
来源:元气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