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纪录片配音曝光《布达拉宫》第二季引热议,文化魅力再升级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8 19:27 1

摘要:你敢信吗?那个演过《楚乔传》里厉害女将、《知否》里聪明主母的赵丽颖,这次居然给纪录片配音了!而且配的还是《布达拉宫》第二季——那个一听就满是历史感、平时年轻人可能连点都不想点的“高冷”纪录片。消息一出来,网友直接炸开了锅:“颖宝这是要从古装剧女王变成文化使者?

赵丽颖配音《布达拉宫》第二季:看流量小花如何把千年宫殿念成“顶流”

一、赵丽颖跨界配音,把千年宫殿念活了

你敢信吗?那个演过《楚乔传》里厉害女将、《知否》里聪明主母的赵丽颖,这次居然给纪录片配音了!而且配的还是《布达拉宫》第二季——那个一听就满是历史感、平时年轻人可能连点都不想点的“高冷”纪录片。消息一出来,网友直接炸开了锅:“颖宝这是要从古装剧女王变成文化使者?”

制作方为啥这么大胆“搞事情”?原来他们藏着一个大计划:《布达拉宫》第二季从2019年就开始准备,搞了整整6年,就是想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看懂这座千年宫殿的故事。但传统纪录片的旁白太严肃,年轻人不爱看咋办?那就找流量明星!赵丽颖的国民度有多高?《知否》播出时全家都追,《楚乔传》全网播放量超过400亿,她一开口,光靠粉丝就能拉来一大波观众。更关键的是,她的声音自带温柔属性,讲文成公主远嫁时,那细腻的语气,让历史一下子从书本里“走”到了大家眼前。

片子2025年2月16日在咪咕视频一上线,直接火爆了:热度呼呼往上窜,登顶平台总榜第一。抖音上她配音的片段被剪成各种版本,播放量超过1亿;微博上“赵丽颖 布达拉宫配音”的话题,一天之内就冲上热搜前10,相关热搜将近100次。B站有个UP主把她讲文成公主的片段和动画结合,播放量500多万,弹幕全是“原来历史这么让人感动”“颖宝声音自带故事感”。数据显示,看片的年轻用户占68%,好多00后都说:“本来是冲赵丽颖来的,结果被布达拉宫圈粉了。”

二、8K镜头+VR体验:老宫殿玩出新花样

你以为这只是个“明星配音加持”的普通纪录片?错了!制作团队简直把科技玩出了新高度,直接让布达拉宫从“高冷古迹”变成了“能摸能看的体验馆”。

首先是画面,用8K超高清摄影拍摄,连宫殿墙上的壁画纹路都能看得一清二楚,阳光照在金顶上,那金光闪闪的细节,每一帧都能截下来当手机壁纸。更厉害的是AI动画和数字建模:以前没开放的四大天王殿、红宫回廊,游客根本进不去,现在通过数字技术全还原了,你戴上VR眼镜,就能“走进”这些神秘区域,抬头就能看见壁画上的人物,就像穿越到了古代一样。制作团队为了建这个模型,花了18个月,采集的数据量有20TB——相当于存了10万部高清电影!光是金顶的鎏金工艺,就做了300多次渲染测试,就为了让屏幕里的金色和现实中看起来一模一样。

总制片人张爽还透露,第三季还要用XR技术,以后看纪录片,可能不光能看,还能“摸到”宫殿的石墙,甚至“参与”古代的仪式。现在的年轻人就喜欢这种:传统纪录片像上课,现在这种“能触摸的历史”,谁不想试试?北京798艺术中心搞了个VR展,10万人抢着去体验,好多人说:“比玩游戏还过瘾,原来历史能这么‘潮’!”

三、打破“寺庙”标签:布达拉宫原来是个“多功能城堡”

以前提到布达拉宫,大家都觉得是“神圣的寺庙”,但这部纪录片直接甩出一个冷知识:人家一开始是个“宫堡”!啥意思?就是说,布达拉宫最早是用来军事防御和办公的,宗教功能是后来慢慢加上去的。总导演王冲霄说:“我们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这座宫殿里住过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有血有肉,不是只存在于传说里。”

怎么体现“人间烟火气”?片子里有三个“法宝”:第一,搬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研究,明确“宫堡”定位,让学术成果不再藏在论文里;第二,聚焦小人物,比如修宫殿的工匠、整理古籍的传承人。有个片段拍四位藏族阿姨,几十年如一日手工研磨壁画颜料,她们的手因为长期接触矿物颜料变得粗糙,但调出来的颜色比机器还准,网友看了说:“原来非遗传承不是嘴上说说,是这些普通人的坚持。”第三,记录正在发生的事,比如藏民每年“泼甜墙”——用牛奶、蜂蜜调涂料刷墙,整个宫殿飘着甜香,画面里大人小孩一起干活,有说有笑,你会突然觉得:原来历史和现在,从来没断过。

还有个超厉害的叙事手法:“双时空”切换。一边用AI动画演文成公主嫁去吐蕃,松赞干布亲自迎接的盛大场面;另一边拍现在的工匠爬上金顶修屋顶,阳光照在他们的安全帽上。历史和现实就这么碰到一起,你会发现,以前觉得离得很远的古人,和现在这些为保护宫殿努力的人,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让文明一直传下去。

四、从西藏到全球:这波文化输出有点猛

都说“背后有支持好做事”,这部片子能成,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作为国家民委《百集专题纪录片·民族文化之旅》的重点项目,国家广电总局亲自指导,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各民族的文化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文成公主的故事,表面是讲一个人远嫁,背后却是汉藏两地技术、文化的大融合:她带去了中原的农耕技术,吐蕃的特产也跟着来到大唐,这就是千年前的互相交流!

国际传播也没落下!片子同步上线咪咕海外YouTube频道,外国网友看了很惊讶:“原来中国的宫殿这么美,还能用这么厉害的科技展示!”线下VR展更厉害,先在北京798火起来,接下来要去武汉、厦门,甚至泰国、印尼等11个城市办展。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副主任周宇打了个比方:“以前文物是‘高冷的展品’,现在变成‘能体验的数字资产’,老外看了也觉得新鲜,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输出。”

五、藏在细节里的用心:修宫殿比拍大片还认真

你以为纪录片只是随便拍拍?错了,制作团队顺便搞了个“文化遗产保护教科书”。比如修复壁画,用AI技术扫描破损的地方,然后一点点“补”上颜色,《文成公主进藏图》这么重要的壁画,修复后色彩还原度达到98%,几乎和刚画出来时一样鲜艳。记录金顶维修时,特意拍了工匠用151斤黄金鎏金的过程:先把黄金打成很薄很薄的金箔,再一点点贴在铜顶上,全程不用现代机器,全靠手工。导演说:“我们就是要让大家看见,保护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新’,而是用最传统的方法,尽量少地去干预文物,让老手艺一直传下去。”

这种“死磕细节”的认真劲,还影响了整个行业。西藏文旅厅看了片子,直接说:“照着这个模式,我们接下来要做《罗布林卡》《萨迦寺》的数字项目,让更多西藏的宝贝被大家看见。”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张雅欣说得实在:“以前总说年轻人不爱传统文化,其实是没找到合适的方式。这部片子证明,只要用心,老故事也能让年轻人喜欢。”

当流量明星撞上千年宫殿,是“破圈”还是“噱头”?

说实话,一开始听说赵丽颖给纪录片配音,我也有点疑惑:会不会只是靠流量吸引眼球?但看完片子发现,人家真不是随便来“刷脸”的。赵丽颖的配音,就像一根细线,把年轻人和厚重的历史连起来了——你先因为喜欢她点开,然后被宫殿的故事吸引住,这有啥不好?

更关键的是,这部片子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要想在现在“活下去”,就得学会“变通”。别总端着架子说“我历史悠久你必须尊重”,而是像布达拉宫这样,用8K镜头让你看到美,用VR让你摸到“历史”,用明星让你愿意靠近。有人可能会说:“搞这么多花里胡哨的,还是不是正经纪录片了?”但你想想,要是年轻人连点开都不愿意,再正经的历史又有啥用?

现在第三季还要上XR技术,我特别期待:当我们能“走进”布达拉宫,甚至“参与”古人的生活,那些曾经躺在课本里的知识,会不会变成刻在心里的感动?文化传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初心是好的,方法新一点、潮一点,又有什么关系?毕竟,让更多人爱上我们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事,不是吗?

来源:谭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