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由孙俪、董子健主演的都市剧《蛮好的人生》在优酷站内热度突破10000,成为2025年第三部破万剧集,同时以央视八套收视率峰值破3%的成绩登顶收视榜。这部聚焦保险行业的作品,以“海派生活+职场逆袭”的叙事模式引发全民追剧热潮,但剧中对保险行业的专业细节处理
近期,由孙俪、董子健主演的都市剧《蛮好的人生》在优酷站内热度突破10000,成为2025年第三部破万剧集,同时以央视八套收视率峰值破3%的成绩登顶收视榜。这部聚焦保险行业的作品,以“海派生活+职场逆袭”的叙事模式引发全民追剧热潮,但剧中对保险行业的专业细节处理却掀起行业争议,成为近期舆论焦点。
一、热度破万:现实主义题材的突围与创新
1. 内容创新与观众共情
该剧以39岁保险经纪人胡曼黎(孙俪饰)的人生低谷为切入点,通过“婚姻背叛+职场陷害”的强戏剧冲突迅速抓住观众眼球。剧中“胡曼黎跳河逼宫”“小三公开挑衅”等情节多次登上热搜,单集播放量峰值突破5000万。不同于传统职场剧的“开挂逆袭”,胡曼黎的成长路径更贴近现实:被开除后摆摊卖保险、与年轻对手薛晓舟(董子健饰)从敌对到共生,这种“非典型逆袭”引发观众对中年危机的共鸣。
2. 海派文化的影像书写
作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该剧通过外滩、石库门、兰桥菜场等标志性场景,构建出“看得见的城市肌理”。孙俪饰演的胡曼黎在剧中灵活切换普通话与沪语,用“活络脑子”的市井智慧化解客户矛盾,方言运用成为拉近观众距离的重要手段。导演汪俊表示,这种“城市影像志”的创作手法,旨在让上海成为“无形的主角”,展现其“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质。
二、行业争议:专业细节失真与行业形象博弈
1. 保险操作合规性引发从业者抗议
剧中胡曼黎为促成保单,多次采用“赠送意外险”“替客户签字”“伪造体检报告”等违规操作。例如,她为魏总父亲投保意外险时未获被保人同意,且自掏腰包续费五年,这一情节被保险从业者批评“抹黑行业”。有七年从业经验的业内人士指出,根据《保险法》,投保人必须与被保人存在特定关系(如亲属),且需被保人知情确认,剧中行为涉嫌违法。
2. 金融产品描述的准确性争议
剧中涉及的“增额终身寿险”“保险金信托”等专业产品引发观众热议。例如,男主角薛晓舟提到“300万可设立保险金信托”,但实际监管要求家族信托门槛为1000万元,保险金信托虽降低至100万元,但剧中描述仍存在概念混淆。此外,剧中对“减保”规则的解释也被指出不全面,实际操作中每年减保比例通常限制在20%以内。
3. 行业协会与市场的双重态度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虽称该剧为“行业正名之作”,但保险公司借势推出同名产品“蛮好的人生”年金险的行为,被质疑利用影视进行过度营销。有观众认为,剧中将保险销售简化为“人情话术”,与行业近年来推动的“专业化转型”背道而驰。
三、争议背后:行业生态与影视创作的碰撞
1. 保险行业的形象困境
长期以来,保险从业者在影视作品中多被塑造成“卖人情”“打擦边球”的形象,如《天真遇到现实》中的杨天真。《蛮好的人生》虽试图通过胡曼黎与薛晓舟的“新老冲突”展现行业复杂性,但细节失真仍加深了公众对行业的刻板印象。有保险代理人表示,该剧播出后,客户咨询时频繁提及剧中情节,对正常业务造成干扰。
2. 现实主义创作的边界探索
编剧费慧君坦言,创作初衷是“通过保险写人性”,而非聚焦行业规则。导演汪俊则强调“温暖现实主义”,希望用轻喜剧消解生活苦难。这种创作理念与行业期待产生冲突:保险从业者希望作品展现行业专业性,而影视创作者更注重戏剧张力。例如,胡曼黎为客户接送孩子、处理家庭纠纷等情节,虽增强了角色亲和力,却被批“混淆了保险与家政服务的边界”。
3. 观众认知与行业真实的割裂
调查显示,60%的观众认为剧中保险销售方式“夸张但合理”,25%的观众表示“对保险行业产生新认知”,但仍有15%的观众因剧中情节对保险产生抵触。这种认知差异反映出影视传播的双刃剑效应:既可能普及风险意识,也可能放大行业偏见。
四、行业启示:从争议到反思的进化
1. 影视创作的专业性提升
剧中争议凸显了行业剧创作的难点:如何在真实性与戏剧性间找到平衡。有律师建议,未来涉保险题材作品可引入行业顾问,确保情节符合法规。例如,剧中“保险金信托”情节若能明确区分“家族信托”与“保险金信托”的差异,可避免误导观众。
2. 行业与影视的良性互动
太保寿险等公司与剧集的联动营销,虽引发争议,但也为行业提供了创新传播路径。若能将产品植入与风险教育结合,而非简单的品牌曝光,或将实现“内容即科普”的双赢。
3. 观众风险意识的觉醒
剧中通过“独居老人医疗困境”“单亲妈妈教育焦虑”等案例,传递了“保险是风险缓冲垫”的理念。有观众表示,追剧后主动了解增额寿险、保险金信托等产品,这或为行业带来潜在客户。
《蛮好的人生》的热度与争议,本质是现实主义创作与行业生态的碰撞。该剧以保险为切口,撕开了都市生活的真实褶皱,却也因专业细节的疏漏陷入舆论漩涡。这一现象提醒影视从业者:行业剧的价值不仅在于戏剧冲突,更在于对行业精神的准确传递。而对于保险行业而言,如何借势影视作品重塑形象,而非被动应对争议,或将成为未来破局的关键。
来源:巫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