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演员曾黎因团队工作人员倒卖粉丝礼物事件陷入舆论漩涡,随后因公关策略的“傲慢”与“甩锅”操作,导致核心粉丝脱粉、路人缘崩坏。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明星团队管理的漏洞,更成为粉丝经济时代信任危机的典型案例。
2025年3月,演员曾黎因团队工作人员倒卖粉丝礼物事件陷入舆论漩涡,随后因公关策略的“傲慢”与“甩锅”操作,导致核心粉丝脱粉、路人缘崩坏。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明星团队管理的漏洞,更成为粉丝经济时代信任危机的典型案例。
事件始于3月26日,一名粉丝发现曾黎团队将粉丝耗时3个月手工制作的定制徽章以800元高价挂上二手平台,且卖家账号关联曾黎工作室IP,同时售卖未拆封的粉丝信件、鲜花礼盒等物品。面对质疑,工作室迅速回应称系“员工个人行为”,已开除涉事者并报警,但未提供报警回执等证据,声明中甚至出现公司名称错误等低级问题,被批“敷衍”。
然而,事件并未平息。4月29日,涉事粉丝突然发布手写致歉信,称自己“未知全貌”导致曾黎名誉受损,而工作室转发该信并强调“真相还原”。此举引发公众哗然,网友直指团队“逼迫受害者道歉”,曾黎本人在评论区仅以“抱抱你”回应,被批“轻描淡写”。
曾黎团队的公关策略被舆论总结为“捂嘴三连”:秒删质疑帖、清空闲鱼记录、敷衍式私信沟通。更致命的是,团队将责任全推给“临时工”,却未反思礼物管理流程的漏洞,甚至对揭露问题的粉丝采取法律手段,导致核心支持者脱粉。该粉丝曾参与曾黎24次线下活动,制作近200个安利视频,最终以“缘分已尽”告别,凸显了情感纽带的彻底断裂。
法律界人士指出,若员工行为属实,工作室作为用人单位需承担管理失职的连带责任;公关专家则批评团队“切割式回应”加剧矛盾,应主动担责而非让粉丝“既受伤又背锅”。
此次事件折射出娱乐圈长期存在的潜规则——明星团队将粉丝心意商品化。从顶流小生后援会举报应援物资被倒卖,到女团成员礼物被标榜“真人亲签”售卖,情感价值被明码标价已成行业痼疾。曾黎团队事件之所以引发众怒,在于其“素食女神”“人淡如菊”人设与行为的割裂:镜头前呼吁“别送礼”,私下却默许团队变现;声称“珍藏每份礼物”,实则未拆封即转卖。
重建信任需制度性变革:定期公开礼物处理流程、建立可追溯的登记制度、引入第三方监督。明星若仅靠“佛系”人设吸引粉丝,却无真诚的行动匹配,终将反噬自身。正如网友所言:“当真心被标价,所谓‘双向奔赴’不过是消费陷阱。”
曾黎团队的“傲慢公关”不仅丢了粉丝的心,更揭开了内娱“情感剥削”的冰山一角。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唯有以制度守护真诚,用担当回应热爱,才能避免“韭菜论”成为粉丝经济的终极注解。
来源:金豆头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