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直播毁掉三个月努力?”当《双轨》剧组工作人员为博流量虚构“虞书欣不敬业”的谣言时,这位95后小花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这已是她半年内第三次因剧组管理漏洞遭遇无妄之灾——从班底更换争议到杀青宴泼水风波,再到如今的直播造谣,流量时代的艺人名誉权,正沦为某些人收
“一场直播毁掉三个月努力?”当《双轨》剧组工作人员为博流量虚构“虞书欣不敬业”的谣言时,这位95后小花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这已是她半年内第三次因剧组管理漏洞遭遇无妄之灾——从班底更换争议到杀青宴泼水风波,再到如今的直播造谣,流量时代的艺人名誉权,正沦为某些人收割关注的牺牲品。
虞书欣的遭遇堪称流量时代艺人困境的缩影。2024年12月,网传《双轨》剧组泄露原始片段、更换班底,她凌晨发文“成长路上总有委屈”被解读为遭霸凌;2025年杀青宴上泼水互动,又被恶意剪辑成“用奶茶羞辱导演”;此次工作人员直播造谣,更让含冰拍戏的敬业行为被抹黑。每一次事件中,她不得不通过剧组声明、导演澄清、律师函等方式自证清白,形成“被造谣-自证-再被造谣”的恶性循环。
涉事工作人员“努力的大冬瓜”的道歉信揭露了行业乱象:“为营造直播效果主观臆断”。在短视频时代,碎片化信息往往先入为主。数据显示,娱乐类谣言传播速度是辟谣信息的6倍,而艺人名誉权维权平均需耗时8个月。此次事件中,即便剧组迅速发布声明,#虞书欣不敬业#话题仍登上热搜,阅读量超2亿。当“黑红也是红”成为某些人的生存法则,艺人的职业声誉成了最易收割的流量密码。
《双轨》剧组声明中三次强调“追究法律责任”,但现实往往残酷。我国《民法典》虽明确保护名誉权,但艺人维权面临取证难、周期长、赔偿低等困境。某律所报告显示,2023年艺人名誉权案平均获赔仅3.7万元,而舆情造成的商业损失常超千万。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营销号利用“免责话术”反复试探法律底线,形成“造谣-道歉-再造谣”的灰色产业链。
这场风波暴露出剧组管理的系统性缺陷。保密协议形同虚设、工作人员培训缺失、舆情响应滞后……《双轨》事件并非个案,近三年超60%的剧组纠纷涉及信息泄露。反观韩国KBS电视台实行的“全员沉默期”制度,或值得借鉴——拍摄期间禁止任何非官方信息披露,违者承担巨额违约金。
流量不该是噬人的猛兽,创作更不应沦为谣言的温床。虞书欣们在寒冬里含冰拍戏时,值得被记住的不该是营销号剪辑的片段,而是那份“遇水则发”的赤诚。当法律的重拳追上流量的脚步,或许我们终能明白:真正的娱乐精神,始于对每一个职业的尊重。
来源:初夏已至讲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