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9日,长沙五一广场的巨型LED屏幕上,原本滚动播放的“感谢甲亢哥,让世界看见长沙”的致谢标语突然被撤下。这一戏剧性反转,将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的长沙行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这场从“全网热捧”到“争议撤屏”的转折,不仅暴露了城
2025年4月9日,长沙五一广场的巨型LED屏幕上,原本滚动播放的“感谢甲亢哥,让世界看见长沙”的致谢标语突然被撤下。这一戏剧性反转,将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的长沙行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这场从“全网热捧”到“争议撤屏”的转折,不仅暴露了城市形象营销的深层矛盾,更引发了对文化交流中“真实”与“剧本”的广泛讨论。
作为YouTube粉丝超3800万的国际顶流,甲亢哥的中国行自启动以来便自带流量光环。他在上海、重庆、成都等地的直播因“市井烟火气”和真实互动广受好评,单场观看量突破760万次。4月7日,长沙站直播开启后,当地文旅部门高调预热,甚至计划通过城市地标大屏向甲亢哥致谢,彰显其“国际化网红城市”的开放姿态。
然而,这场精心策划的“流量盛宴”却在执行中逐渐失控。直播首日,甲亢哥在岳麓山、太平街体验非遗文化、品尝湘菜,展现了对长沙的热情。但随后的行程中,争议接连爆发:文和友创始人翁东华在直播中强行挤走素人主播,自称“我是大老板”,并要求甲亢哥食用其过敏的槟榔,引发网友批评“缺乏尊重”;芒果台主导的直播被指广告过多、互动僵硬,与甲亢哥一贯的“无剧本”风格格格不入。
4月8日晚,长沙某商业广场按计划点亮致谢大屏,但评论区迅速被“商业操作过度”“假互动真作秀”的质疑淹没。次日凌晨,大屏内容悄然撤下,官方未公开解释原因,仅以“技术调整”回应媒体询问。
此次撤屏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城市形象宣传中“真实体验”与“剧本设计”的冲突。甲亢哥的直播魅力源于其“街头乱闯”的随机性与无滤镜的真实感,例如在重庆轻轨站因兴奋跳跃被路人提醒、与绍兴女生在游轮上敞开心扉等场景,均因自然生动而成为传播亮点。然而,长沙站的直播却被网友诟病为“宣传片式打卡”:从文和友的强制推销到非遗体验的流程化安排,甚至纪念礼物被质疑涉及版权问题,种种细节被批“只顾展示光鲜,忽略真实互动”。
更引发争议的是,当地部分商家与机构将甲亢哥视为“流量工具”。例如,文和友创始人的言行被指“借势营销”,而节目组安排甲亢哥与大张伟合唱《阳光彩虹小白马》时,刻意避开歌词中可能引发文化误读的“内个内个”片段,被网友调侃为“沉默的艺术”。这种“选择性展示”虽避免了争议,却也削弱了跨文化对话的真诚性。
事件发酵后,舆论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网友认为长沙“用力过猛”,批评其“将文化交流异化为商业表演”;另一派则辩护称,城市营销需要策划,“甲亢哥的流量效应已为长沙带来巨大曝光”。值得注意的是,甲亢哥本人未直接回应争议,但其在直播尾声的感言——“这可能是我中国行最后一场直播,很舍不得”——被解读为对长沙行程的微妙态度。
撤屏事件背后,折射出中国城市在国际传播中的共性挑战:如何在“流量至上”与“文化尊重”之间找到平衡?甲亢哥此前成功的关键,恰恰在于以平民视角展现“会变脸也会扫码骑车”的中国青年,以及“治安好到保镖只能拍游客照”的市井生活。这种真实感无需刻意包装,反而更能打动海外观众。
反观长沙的“翻车”,暴露出部分机构对“国际传播”的误解:将网红视为宣传工具,而非平等对话者;追求“完美形象”,却回避文化碰撞中的摩擦与调整。正如学者所言:“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敢于展示未经修饰的日常,而非仅呈现精修过的‘样板间’。”
长沙撤下致谢大屏的举动,或许是一次迟到的危机公关,但也为城市形象营销敲响警钟。在全球化语境下,国际传播的胜负手不在于“砸钱请网红”,而在于能否以平视姿态接纳多元视角,让世界看见一个“会痛会笑”、鲜活立体的中国。甲亢哥的中国行尚未结束,但这场“撤屏风波”留下的思考,远比一块LED屏幕的明灭更值得铭记。
来源:余昌平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