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君翻车引热议:演员文化门槛该不该设?陈宝国道破行业隐忧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7 17:06 1

摘要:这年头,跨界演戏早不是新鲜事。戏曲演员转战影视圈被夸“下凡”,爱豆转型当演员被嘲“降维打击”,可不管哪个赛道,总绕不开一个灵魂拷问:现在的演员,文化水平到底够不够用?

陈丽君央视翻车引热议:演员文化门槛该不该设?陈宝国一语道破行业隐忧

这年头,跨界演戏早不是新鲜事。
戏曲演员转战影视圈被夸“下凡”,爱豆转型当演员被嘲“降维打击”,可不管哪个赛道,总绕不开一个灵魂拷问:现在的演员,文化水平到底够不够用?

最近,越剧新星陈丽君在央视《文化十分》栏目的一段采访,把这个问题又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位凭《新龙门客栈》爆红的青年演员,本该借央视舞台展现专业深度,却因一句“贾宝玉是贾家长子长孙”的言论,让全网直呼“翻车”。
更扎心的是,这可不是她第一次在镜头前暴露知识盲区——此前把“韬光养晦”读成“稻光养晦”,把角色“jué色”念成“jiǎo色”,粉丝还能用“口误”打圆场,可这次连《红楼梦》原著设定都搞错,实在让人捏把汗。

01 央视镜头下的“文化照妖镜”:陈丽君为何成了新靶子?

要说陈丽君的业务能力,圈内圈外都挑不出大毛病。
越剧舞台上的她,身段唱腔样样能打,可一到需要文化输出的场合,短板就藏不住了。
在解读《我的大观园》贾宝玉一角时,她信誓旦旦表示:“贾宝玉作为贾家长子长孙,承载着家族兴衰。”
这话一出,红学爱好者集体坐不住了——原著里贾宝玉明明排行老二,大哥贾珠早夭,大房还有贾琏这个堂兄,哪来的“长子长孙”头衔?

央视节目组反应倒是快,火速下架了相关片段,可网友的吐槽早已铺天盖地:“戏曲演员不读原著?”“这文化储备,对得起‘演员’俩字吗?”
其实,陈丽君的失误折射出更普遍的行业现象:当演员跨界成为常态,文化功课却成了“选修课”。

02 从杨洋到王一博:娱乐圈“文盲”标签为何撕不掉?

陈丽君不是第一个被扣上“文盲”帽子的演员,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往前数,杨洋在综艺里把“驾驭”读成“驾权”,王一博写错“到此一游”的“游”字,这些“名场面”至今仍在社交平台流传。
更魔幻的是,某短剧演员李沐宸曾公开道歉,承认自己“无缝进组导致演技退步”,这番操作直接撕开了行业遮羞布:当赶工成为常态,谁还有空沉淀自己?

央视曾发文痛批“绝望的文盲”,演员陈宝国更是一针见血:“建议设资格考试,让演员写论文谈表演心得。”
这话听着刺耳,却戳中了要害——现在选演员,看流量、看颜值、看粉丝购买力,唯独不看文化底蕴。
可问题是,演员塑造角色难道不需要理解人物逻辑?诠释历史题材难道不需要考证时代背景?

03 速食娱乐时代,演员该不该为“文化买单”?

有人替演员喊冤:“拍戏背台词就够了,又不是考状元!”
这话乍听有理,细想却站不住脚。
老版《红楼梦》剧组为何能成经典?因为演员集体闭关三年研读原著;游本昌演济公前,为何要住进寺庙体验生活?因为真正的表演需要文化滋养。

可如今呢?
剧组赶工期像打仗,演员轧戏如赶场,观众看剧只盯自家偶像镜头。
当行业陷入“流量至上-粗制滥造-观众买单”的恶性循环,演员的文化短板就成了必然结果。
就像李沐宸说的:“长期无缝进组,演技怎么可能不退步?”

更讽刺的是,某些制作方还美其名曰“市场选择”——观众爱看脸,我们就给脸;观众要快节奏,我们就砍文戏。
可他们忘了,观众不是天生低要求,而是被烂剧“驯化”了审美。
当《甄嬛传》十年后仍被盘出包浆,当《漫长的季节》靠演技封神,恰恰证明:观众永远渴望有深度的作品,只是市场不愿给好演员时间。

结语:演员的自我修养,该从哪一课补起?

陈宝国说的“演员资格考试”,真能解决问题吗?
恐怕未必。
但至少,它给行业敲响了警钟:演员不是流水线上的商品,文化底蕴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或许,我们可以借鉴韩国演艺圈的“演技学院”制度,要求新人完成系统培训;
或许,剧组该重拾“带薪研读剧本”的传统,让演员有时间揣摩角色;
又或许,观众该用遥控器投票,拒绝为“文盲表演”买单。

毕竟,当陈丽君们站在央视镜头前,我们期待的不仅是漂亮的唱念做打,更是一个演员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演戏先读书,这个道理,不过时。

来源:阿哲歪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