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名嘴”到争议缠身,董倩经历了什么?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2-02 20:15 1

摘要:谁能想到那个在灾难现场步步紧逼、追问到受访者泪流满面的"央视名嘴"董倩,在2020年疫情期间,竟会在武昌医院已故院长刘志明遗孀家门前,放下了她标志性的"尖锐"?

谁能想到那个在灾难现场步步紧逼、追问到受访者泪流满面的"央视名嘴"董倩,在2020年疫情期间,竟会在武昌医院已故院长刘志明遗孀家门前,放下了她标志性的"尖锐"?

这位曾在汶川地震、天津港爆炸、凉山森林大火等重大事件中以"冷血"形象示人的主持人,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转变?

当她在《懂得》一书中剖白"步步紧逼,其实我于心不忍"时,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董倩的"冷血"标签并非一日形成。

还记得2008年那场让全国人民心碎的汶川地震吗?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废墟中一个小男孩刚被救援人员抱出来,身上还沾满了灰尘。

就在所有人都在为他的获救而欣喜若狂之时,董倩却拿起话筒,抛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问题。

"被压在废墟下是什么感觉?"她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把尖刀直戳人心。

这个问题一出现场瞬间安静了,连救援人员都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网友们炸锅了"这也太不近人情了吧"、"这孩子才多大啊"、"这也太残忍了"之类的评论如潮水般涌来。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2015年的天津港爆炸事故现场,她又来了。

面对一位刚从火场退下来的年轻消防员,董倩不问他的英勇事迹,不问他的救援过程。

她只是平静地看着这位浑身还带着烟火气的汉子,轻声问道:"如果你不幸遇难,父母该如何度过余生?"

这个问题像一记重拳,击碎了消防员的坚强外壳。

这个在爆炸现场都没有退缩的汉子,在镜头前红了眼眶,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网络上的声讨更猛烈了,"这种主持人怎么还能留在央视?""太不懂得尊重人了"。

但董倩依然我行我素,仿佛这些批评声与她无关。

2019年四川凉山森林大火夺去了30名消防员的生命,这些牺牲的英雄平均年龄只有27岁。

幸存的消防员们,有的还在医院包扎着伤口,有的刚刚送别战友。

而董倩又出现了,带着她标志性的三连问。

这一次一位坚强的消防员终于在镜头前崩溃,像个孩子一样失声痛哭。

这一幕再次引发轩然大波,"让董倩离开央视"的呼声达到了顶峰。

明明已经饱受争议,她为什么还是不改变自己的采访风格?

或许在她看来新闻不该是表面的歌功颂德,而是要直击人心最深处的痛。

她就像一个执着的外科医生,手起刀落目的不是伤害,而是要让人们看到伤口下的真相。

每一个尖锐的问题背后,都是她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

说起董倩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还得从她的成长经历说起。

1971年在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里,调皮捣蛋的董倩出生了。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她简直就是个"熊孩子"本孩。

上课打闹是家常便饭,作业能拖就拖是标配,考试成绩挂科边缘是日常。

老师看到她就头疼,同学们也对她敬而远之。

这样的"问题少女",谁能想到日后会成为央视的金牌主持人呢?

人生的转折往往来得猝不及防。

小学五年级那年,同学李明的一番话,给了她当头一棒。

"董倩做你现在这样的只顾玩乐而疏忽学习的人,将来必将会是毫无益处之人!"

这话像一记惊雷,炸醒了这个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小姑娘。

那天放学后她一个人坐在操场的长椅上发了很久的呆。

看着其他同学有说有笑地从身边经过,她第一次认真思考起自己的未来。

从那天起董倩像是被按下了"变身按钮"。

曾经的"课堂捣蛋王"摇身一变,成了"自习室常客"。

老师们都以为她是不是生病了,同学们也投来诧异的目光。

但她知道这不是生病,而是成长。

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一直延续到了高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然而青春的酸甜在这里又有了新的注解。

相比天赋异禀的同学们,董倩就像个"笨鸟"。

为了跟上大家的步伐,她把图书馆当成了家。

从早八点到晚十点,雷打不动的自习计划。

没有周末没有假期,甚至连食堂打饭都是冲刺式的。

宿舍舍友们戏称她是"修行僧",但她却乐此不疲。

这段苦学经历为她日后的新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或许正是因为懂得了付出的艰辛,她才更懂得如何挖掘事物的本质。

从北大历史系毕业后,董倩的人生迎来了新的挑战。

1993年她踏入了央视这个大舞台。

然而这里可不是什么新人友好的地方。

初来乍到的她犹如一只误入狮群的小白兔,连说话都不敢大声。

但是你以为她会怂?那你就太不了解董倩了。

就像在北大拼命学习一样,她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播音发声、新闻写作、节目策划,样样都要拿捏得死死的。

同事们都觉得她"有病",谁会把一个普通的播音工作当成生死大事?

但正是这股"较真劲",让领导注意到了她。

1997年机会来了。

《东方之子》节目需要一位出镜记者,领导二话不说就把她调了过去。

从此董倩的舞台更大了。

1999年澳门回归这个重大历史时刻,董倩又一次站到了聚光灯下。

第一次接触直播的她,紧张得手心直冒汗。

但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她,愣是把紧张转化成了动力。

这一仗打响了她的名声,也为她打开了更多的大门。

2000年她空降《新闻调查》,开启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仅仅一年后她主持的《婚礼上的诉讼》就拿下了亚太广播联盟电视信息类节目奖。

这个奖项在业内的份量,就像是演员拿了奥斯卡一样重量级。

2003年她又摘得了第五届主持金话筒奖的桂冠。

一时间董倩可谓是风头无两。

《央视论坛》找她,《新闻1+1》要她,最后干脆给她开了档个人秀《董倩面对面》。

这些成就放在现在的短视频时代,那就是妥妥的"顶流"待遇了。

但董倩并没有被这些光环迷花了眼。

她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倔脾气",该怼的时候一个都不放过。

在她看来做新闻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为了挖掘真相。

这种态度让她在央视站稳了脚跟,也为她赢得了"央视名嘴"的称号。

然而再锋利的刀锋,也有被生活磨平的时候。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

武汉封城的消息传来时,董倩第一时间赶赴前线。

这一次她要采访的是武昌医院已故院长刘志明的遗孀。

站在那扇门前手握话筒的董倩突然犹豫了。

门内是一位失去丈夫的妻子,一个失去父亲的家庭。

曾经的"犀利记者",这次放下了她惯用的尖锐提问。

她选择了静静倾听,用温柔的目光陪伴这位遗孀诉说悲伤。

这一刻的董倩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她柔软的一面。

在她出版的《懂得》一书中,她首次剖白了内心的挣扎。

"步步紧逼其实我于心不忍。"这句话道出了她作为新闻人的矛盾。

每一次尖锐的提问背后,都是她内心的一次煎熬。

她不是冷血而是太过在乎真相。

她不是无情而是太想让观众看到事件的本质。

这些年来她一直在寻找着一个平衡点。

如何在挖掘真相的同时,又能给予受访者最大的尊重?

如何在坚持专业操守的同时,又能保持人性的温度?

这个曾经被骂"没有同理心"的主持人,其实比谁都懂得换位思考。

在这个标题党横行的时代,董倩用她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新闻人。

她的转变不是妥协,而是成长。

她的坚持不是固执,而是责任。

那么当我们再次看到她锋利的提问时,是否能多一份理解?

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她选择做一个有温度的探索者。

这或许就是董倩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来源:娜娜大学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