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节目刚播完"甲亢哥"的专题,转头就把他身边的翻译李美越打了个"马赛克",这脸挡得比葫芦娃救爷爷还严实,直接上演现实版"消失的翻译官"。
央视《新闻周刊》这波"打码操作"属实把网友整不会了。
上周节目刚播完"甲亢哥"的专题,转头就把他身边的翻译李美越打了个"马赛克",这脸挡得比葫芦娃救爷爷还严实,直接上演现实版"消失的翻译官"。
事情得从这位叫李美越的网红翻译说起。
原视频里她给"甲亢哥"当翻译,好家伙那叫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把人家吐槽美国物价的话翻译成"中国物价更高",把"甲亢哥"说美国房子便宜翻译成"中国人买不起房"。
这添油加醋的本事,连隔壁《甄嬛传》的浣碧看了都得喊声"祖师爷"。
4月1号李美越倒是反应快,赶紧发视频喊冤:"真不是故意黑中国!都是节目效果闹的,文化差异你们懂不懂?"
这回应一出,网友直接炸了锅。
有人搬板凳看戏:"合着文化差异是这么用的?那我说地球是方的也是文化差异?"也有人翻旧账:"早不回应晚不回应,非挑愚人节,搁这玩行为艺术呢?"
要我说这事儿可不止翻译翻车这么简单。
李美越作为坐拥百万粉的网红,接这种国际翻译的活儿,专业度得先打个问号。翻译讲究"信达雅",她这倒好,直接给整成"魔幻现实主义"。
更离谱的是,把锅甩给"文化差异",敢情文化差异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再说回央视这波"打码操作"。
作为国家级媒体,对节目内容严格把关本无可厚非,但一码了之就显得有点"此地无银"了。李美越翻译有没有问题?有。该不该处理?该。
但直接"物理消失"是不是太粗暴了?这操作像极了小时候考试写错题,老师直接给你涂个大黑疙瘩,连改错的机会都不给。
其实这事儿背后折射的是文化输出的尴尬。
这些年咱们拼命讲中国故事,结果让个翻译给整成了"事故现场"。
李美越们以为加个滤镜就能让世界爱上中国,殊不知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敢让老外看见真实的市井烟火,听见原汁原味的方言俚语,而不是活在精修过的"样板间"里。
最讽刺的是,"甲亢哥"原意是吐槽美国,经过李美越这么一"润色",倒显得中国满身不是。
如今李美越的账号评论区已经沦陷,央视的"打码"视频也在热搜挂了好几天。
这事儿给所有文化工作者提了个醒:文化输出不是美颜相机,真实比完美更动人。
毕竟,连故宫的琉璃瓦都会掉漆,何必强求每个中国故事都完美无瑕呢?
来源:甲基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