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性价比”成为货架前的核心决策词,中端品牌迎来破局窗口期 —— 如何让 3-4 元的冰淇淋既撕掉“廉价”标签,又避开“高端化”溢价陷阱?
● 作者 | 李东阳 来源 | 首席营销官
2025年的中国冰淇淋市场,正在上演一场“冰火两重天”的消费理性觉醒。
自“雪糕刺客”出现之后,消费者对高价冰淇淋的警惕性与日俱增,动辄十几元的轻奢雪糕逐渐退热;
而低价市场因原料成本受限,商家陷入"价格战一品质降"的恶性循环,让消费者在“买贵怕踩坑,买便宜怕吃亏”的纠结中徘徊。
当“性价比”成为货架前的核心决策词,中端品牌迎来破局窗口期 —— 如何让 3-4 元的冰淇淋既撕掉“廉价”标签,又避开“高端化”溢价陷阱?
伊利牧场给出了非常“有料”的解法:品牌官宣杨迪为代言人,同步释出穿越短剧风格 TVC《有料就要爆》,以“梗王卖料”反差组合拳,击穿传播圈层。
这场将“产品力”玩成“社交梗”的营销战役,不仅让伊利牧场在中端市场站稳“质价比”C位,更重新定义了冰淇淋营销的“有料”法则。
当“梗王”遇见“料王”一场有笑有料的精准联动
伊利牧场选择杨迪,绝非流量逻辑下的盲选,而是对“代言人即品牌人格”理念的践行。作为娱乐圈“长在笑点上的男人”,杨迪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综艺中随手抛梗的喜剧天赋,更在于镜头内外始终如一的“不端着、不装蒜”的真实感——
这种“高性价比快乐输出者”的人设,与伊利牧场“3 元档吃到真材实料”的品牌主张形成精准共振。从受众匹配度来看,伊利的核心消费用户恰好与杨迪的粉丝圈层重合。
(杨迪名场面)
作为横跨综艺、短视频平台的国民级笑星,杨迪既用接地气的幽默感触达注重质价比的城市白领,又以贴近潮流的玩梗能力渗透小镇青年群体,成为品牌“拒绝套路、真诚做产品”的活体注解。
当杨迪在镜头前展现不加修饰的真实喜感,消费者自然能联想到伊利牧场冰淇淋“真材实料不花哨”的产品内核。
在品牌营销战略的延续性上,此次合作其实是一次精准的策略升级。
继2023年借草莓音乐节打入年轻潮流圈层、2024年通过新青年音乐节深入二三线下沉市场后,2025年伊利牧场转向“有料”营销赛道,而杨迪的加盟正是“亲民化”策略的自然延伸,不仅降低了品牌与大众的沟通成本,更通过“梗王”与“料王”的身份嫁接,将产品卖点转化为社交货币,让品牌形象在轻松诙谐中深入人心。
在品牌TVC的创意呈现中,杨迪的三重身份成为产品“有料”特质的趣味注脚:
古代神捕篇,化身“杨大人”侦破冰品失窃案,在悬疑喜剧的反转剧情里,通过“香气四溢的果实”“饱满多汁的果肉”等细节描述,带出“邂逅莓好”冰淇淋“甄选丹东草莓+3.8倍蛋白浓缩乳”的核心卖点,最后以魔性舞蹈高呼“如此美味如此有料”,将产品的高品质感转化为记忆点十足的喜剧场景。
民国特工篇中,当“满口果仁”冰淇淋变身神秘间谍交易品,杨迪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无厘头台词演绎“特工验货”名场面,一句“真是意想不到的有料”既呼应产品“新疆葡萄干搭配多种果仁”卖点,又强化“3元价格档享高端品质”的性价比认知。
现实代言人篇,杨迪褪去角色扮演,回归真实身份,一句“伊利牧场冰淇淋,是真的有料”掷地有声,将前期铺垫的戏剧化卖点收束到品牌核心诉求——用“梗王”的真诚背书,夯实“料王”的产品信任。
这种“把产品卖点编成段子”的创意手法,让硬广蜕变为“快乐内容”:当消费者被杨迪的喜剧表演吸引时,产品的“真材实料”“高性价比”等核心优势已随笑点潜入认知。
本质上,伊利牧场与杨迪的合作,是一次“人格化营销”的教科书级实践——
让代言人成为品牌价值观的具象载体,让产品卖点成为快乐传播的原生素材,最终实现“品效合一”的营销破圈。
伊利冰品首部冰淇淋 穿越短剧的破圈逻辑:从「品牌造梗」到「用户玩梗」
伊利牧场的营销野心,藏在对“内容形态”的颠覆式创新里。
当行业还困在“高端感TVC”的同质化红海中,《有料就要爆》短剧以「悬念前置-内容爆点-裂变扩散」的传播节奏,完成从“品牌自嗨”到“用户共创”的跃迁。
短剧上线前,品牌上线代言人剪影的悬念视频,搭配“爆笑整活”、“综艺天才”的关键线索,瞬间激活网友的列文虎克式考古热情。微博评论区秒变解密现场,这样的互动形成了“用户驱动内容解密”的参与感。
同步释出的5支“抽象派”产品种草视频,更是神来之笔。5款雪糕被赋予“特工”的戏剧化身份,用抽象魔性的旁白打造反常规产品的说明书,在“特工局长”杨迪的官宣登场前,将粉丝们的期待值拉满。
而5分钟的正片中,以微短剧+广告片的杂交形态,打通古今三重场景,每一幕都是“产品卖点×喜剧梗核”的精准爆破。
脑洞炸裂的短剧上线后,多位百万粉丝博主主动“接梗” 转发,片中的各种笑点变成流量孵化器,吸引了大波路人群众的关注。
在这波流量热潮中,用户的玩梗热情也被彻底点燃,形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梗文化” 狂欢。
这种“品牌抛梗 - 博主接梗 - 用户玩梗” 的完整链路,让《有料就要爆》超越传统广告,成为现象级社交事件。伊利牧场也真正实现了从 “品牌输出” 到 “全民共创” 的破圈。
为了加速传播裂变,官方还趁热打铁推出了杨迪的魔性表情包,让用户自发传播“有料”梗;
同时,在社媒上晒出花絮视频,上线了多款产品周边,让广告热度得以延续。
当“有料”从品牌口号变成网友玩梗热词,营销的目的已然达成——不是说服用户接受广告,而是让用户在玩梗中,主动成为品牌的自来水。
这种“内容即传播力”的破圈逻辑,为快消品营销提供了新思路:当产品卖点能被装进有趣的故事壳,当品牌内容能成为社交平台的谈资,营销的边际成本将趋近于零,而传播的涟漪效应,才刚刚开始。
让“有料”成为方法论!伊利用“加减法”撕开市场的破局口
在冰淇淋市场陷入“高端概念虚浮、低端品质妥协”的两极困境时,伊利牧场精准撕开市场的破局口,以“加减法”为核心策略,将质价比从营销口号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体验。
而破局的底层逻辑,是通过对价值要素的精准取舍,让“有料”从产品卖点升维为品牌破局的方法论。
“加法”并非简单堆砌,伊利牧场通过物理、情感、社交三个维度的价值叠加,构建起立体化的“有料”认知体系。
产品维度上,拒绝用文案吹嘘“高端原料”,直接将3.8倍蛋白浓缩乳、丹东草莓等核心配料TVC中抖出,让原料可视化,让“料足”成为肉眼可见的品质宣言。
情感维度上,签下“真实、不做作”的杨迪,将其人设与品牌深度绑定。让“有料”不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变成“快乐、实在”的情绪共鸣——消费者买的不仅是冰淇淋,更是一份“杨迪同款的无负担快乐”。
社交层面,围绕“有料”设计一系列话题与玩法,让用户参与内容共创,使“有料”从品牌单方面输出,转变为全民社交话题。
而“减法”则主要表现为剔除冗余要素,直击消费核心诉求。
当高端冰淇淋在包装设计、概念营销上砸钱时,伊利牧场把成本花在刀刃上,用上新疆葡萄干、丹东草莓等优质原料,坚守3-4 元“价格防线”,砍掉虚浮溢价,回归消费本质。
同时,摒弃"轻奢匠心""臻稀工艺"等晦涩话术,改用杨迪式直白表达:TVC 里没有复杂品牌理念,只有“料多到吃不完”的真实体验;
社媒上也没有参数罗列,只有“杨迪同款有料冰淇淋”的轻松玩梗,让品牌从“端着说话”变成“蹲着聊天”。
结 语
伊利牧场× 杨迪的案例,说明代言人不是流量工具,而是品牌价值的人格载体。
杨迪的“有料”,本质是伊利牧场“质价比”的人性化表达,两者共同回归“真实”的价值内核。
同时,内容是流动的社交货币,在注意力碎片化时代,优质内容必须具备“可分享的快乐”与“可感知的价值”。
伊利牧场短剧之所以破圈,在于将产品卖点转化为“探案梗”“特工梗”,让广告成为用户主动转发的“社交谈资”。
当行业还在为“如何让冰淇淋看起来更贵”发愁时,伊利牧场用“有料营销”证明:真正的性价比不是低价促销,而是让消费者清晰感知“每一分钱都花在料上”。
这种回归产品本质的营销哲学,或许才是穿越消费周期的永恒爆点。
来源:首席营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