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活不过五年?广电指导委员怒批:现在不救,全行业等死!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07 15:26 1

摘要:夏晨书是一位资深的传统影视从业者,在影视领域深耕近二十载,曾创作和制作过多部电视剧及电影作品,如《对峙》《枪火》《新警事》系列等。对于近年来兴起的微短剧浪潮,作为传统影视人的夏晨书态度鲜明且冷峻:“我并非不看好微短剧行业,而是认为其发展态势堪忧。”在他看来,当

在当今这个注意力以“秒”为衡量单位的时代,微短剧正以一种颠覆性的姿态,在内容产业中掀起波澜。

夏晨书是一位资深的传统影视从业者,在影视领域深耕近二十载,曾创作和制作过多部电视剧及电影作品,如《对峙》《枪火》《新警事》系列等。对于近年来兴起的微短剧浪潮,作为传统影视人的夏晨书态度鲜明且冷峻:“我并非不看好微短剧行业,而是认为其发展态势堪忧。”在他看来,当下的微短剧创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更像是一种博彩心理作祟,从业者大多被利益所驱使。

夏晨书:曾是著名编剧、制片人,创作和制作过多部电视剧和电影作品,其作品有《对峙》、《枪火》、《新警事》系列等。

夏晨书提出的观点颇为独特,给出了与主流观点大相径庭的趋势预测——微短剧行业的存续周期仅余三五年。在整个对话过程中,他多次着重强调“责任”以及“监管”的重要性,反复批判“无底线之恶”的现象,并直陈当下存在“审美降级”的问题。

在他看来,当前的微短剧制作公司仿若马路边的彩票站一般,各方皆怀揣着中大奖的侥幸心理;而承载微短剧的各类平台,正利用算法对创作进行不当干预,其中历史虚无主义以及三观有偏差的内容,极有可能对下一代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身为教育部广电与网络视听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夏晨书多次呼吁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其表示:“长剧发展时期,得益于广电总局的严格把关,然而短剧却长期处于无序发展的态势,倘若再不加以管控,文化层面的失序相较于经济领域的失序,后果将更为严重。”

横店变竖店:一场缺乏技术含量的产业狂欢。

在影视行业格局的演变中,横店的长剧市场呈现出极度萎缩的态势,其市场份额已几近可被忽略。曾经活跃于横店影视圈,依靠此地谋生的一群边缘人士,如今使得“横店”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转变,仿佛从原本的影视产业集聚地变成了一种别样的存在,被戏称为“竖店”。

在与流媒体网的交流过程中,夏晨书以简洁而精准的表述,勾勒出微短剧行业的发展现状。曾经作为中国影视工业核心地带的横店,承载着无数影视创作的辉煌与梦想,如今却逐渐沦为微短剧流水线式的“加工厂”。在夏晨书的专业视角下,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产业降级的缩影”,深刻反映出影视行业结构与模式的显著变化。

从行业准入门槛的角度来看,微短剧制作领域可谓低至极致。仅需两台二手的5D Mark II摄影设备、一台普通笔记本电脑,再加上从拼多多平台采购的服装、化妆及道具,预算仅仅2.5万元,便足以支撑起一家微短剧影视制作公司的组建。这种近乎“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与传统影视工业所遵循的严谨标准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传统影视制作中,剧本研讨会是精心打磨剧本、汇聚各方创意的重要环节,分镜设计则关乎影片的视觉呈现与叙事节奏,场记板更是保障拍摄流程规范与后期制作的必备工具。然而,在微短剧的制作中,这些关键环节都被大幅简化甚至省略,一部剧的拍摄周期短至三天即可完成。

再看内容生产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流水线化特征。霸道总裁、重生逆袭、甜宠虐恋等题材,已然成为微短剧创作中的万能公式。随着科技的发展,AI生成工具在内容创作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创作者只需输入特定的关键词,如“穿越”、“虐恋”等,工具便能自动组合生成一二十种故事大纲。在此基础上,人工再添加诸如跳崖、车祸、扇耳光等能够在开场前三秒就制造冲突的元素,以满足吸引观众的需求。在这种高效的生产模式下,一个编剧在短时间内,单日便可产出多个完整的剧本,充分体现出微短剧内容生产的快速与批量化特点。

当“竖店经济”的准入门槛降至全民皆可参与的程度,微短剧行业便演变为一场激烈的流量竞争博弈。据业内分析,当前市场约90%的资金被投向流量推广,而仅剩10%用于内容制作。夏晨书指出,行业初期参与者受益于平台政策红利,确实实现了盈利。然而,随着市场涌入者激增及内容供给过剩,流量推广成为触达用户的必要手段,且其成本已攀升至总投入的90%以上。此模式衍生出一种非典型现象:某部制作成本仅3万元的微短剧,其流量推广费用可能高达数十甚至上百万元,但若获算法推荐,则有望实现平台百万元级别的分账收益。

夏晨书表示,行业普遍抱有“以小博大”的投机心态,即“期望手持彩票能中头奖”。这种博彩心理不仅体现在制作方策略上——拍摄十部作品中,即便九部沦为市场炮灰,只要一部成功便能覆盖全部成本;同时也反映在观众行为层面,他们热衷于剧中“意外降临的好运”情节,尤其是现实生活中境遇不佳的群体,更寄望于通过虚构剧情获得改变命运的契机。

“当一个行业里所有人都在博概率的时候,这个行业就毫无价值可言。”夏晨书表示,“当下的微短剧行业缺乏确定性,唯一的‘确定性’似乎就是各方在比谁的底线更低。”

微短剧的无序扩张正引发一系列复杂问题。其中,算法主导下的创作困境尤为突出。夏晨书指出,微短剧市场面临被抖音、快手等少数平台垄断的局面,与传统长剧时代存在几十家播出平台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微短剧的发展前景完全受少数平台制约,这严重压抑了创作热情。

夏晨书还以“抖三秒”现象为例阐述问题:“将所有人、财、物资源都聚焦在前三秒,后续创作乏力,剧情只能仓促收尾,这样的内容能产生何种社会价值?如今大量的微短剧,有几部真正在市场上引起反响?这是极为严峻的状况。

当前,平台流量规则对内容生态的潜在扭曲引发了广泛关注。以备受争议的“霸总剧”为例,其剧情往往传递出令人不安的价值观,如金钱至上、婚姻物化等。更为严峻的是,创作主体的能力缺失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微短剧创作者缺乏经典文学素养,甚至未深入研读网络文学原著即仓促改编。与传统影视人的“墓碑意识”相比,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短期的商业利益,忽视了作品的长远价值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创作理念的差异,导致微短剧内容生产陷入低俗化、焦虑化的恶性循环,难以为社会提供积极的价值引导和解决方案。

在影视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经典影视剧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回首往昔,当我们处于20岁的青春年华时,所观看的电影往往出自50岁创作者之手。这些作品蕴含着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中我们能够探寻到人生前行所需的警示、方向以及希望。

如今,短剧创作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即观众在观看完短剧后,应当明晰希望之所在,而非将希望盲目寄托于类似博彩思维的虚幻情境中。夏晨书指出,过去的长剧能够让观众从中获取到充实的获得感,而当下的短剧却使观众在观看结束后,内心满是紧迫感。究其根源,在于当下缺乏沉下心来精心雕琢内容的创作态度,这已然成为目前国内内容市场存在的显著问题。

更为严峻的是,当创作过程被数据游戏所裹挟,其输出的产物便难以再称之为文化,甚至可能沦为侵蚀精神的“砒霜”。与此同时,算法驱动的分发机制进一步加剧了这一不良态势。平台依据用户的点击偏好来推荐内容,这使得创作者为了迎合算法逻辑,不断刻意放大极端情绪。长此以往,这种创作方式必将引发文化生产领域的深层危机。例如,一些短剧传递出诸如遇到霸总就能改变命运、读书不如整容等“快速成功幻想”,这些错误观念极易导致观众价值观出现偏差。

夏晨书指出,泰国三分钟公益广告可引发社会深度反思,而我国部分微短剧却传递出相信运气重于努力的错误观念。其强调,文化产品的行业若走向慢性自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因其会深刻影响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走向。

短剧精品化的可行性

在谈及短剧精品化转型这一议题时,夏晨书表达了悲观态度,认为应先达到合格标准再谈精品化。在他看来,“精品化”在当下行业环境中是投机者的伪命题,当整个行业把“文化表达”当作经济账本上的负资产,任何关于转型的口号都缺乏实际效力。他还深入剖析了精品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多重困境。

监管层面在微短剧领域面临重建生态的挑战,尽管广电总局的介入为行业规范化带来希望,但监管主要聚焦内容方向,难以全面把控创作者。以往长剧时代的劣迹艺人封杀制度、剧本分级审核等机制虽能遏制价值观偏差,却在微短剧领域遭遇量级碾压下的监管困境,仅能排查敏感词,无法确保价值观正确。同时,60分底线要求仅保障内容不触红线,难以激励文化提升。创作方面,快钱逻辑导致文化贫血,行业内缺乏对深层文化表达的追求,均聚焦于短期收益。尽管传统电视台开始涉足微短剧制作,但受限于流量算法,其内容多满足社会责任底线,离精品尚有较大差距。

尽管他注意到部分平台正致力于优质内容的传播,“近期我在出差途中,观摩了某地微短剧的创新尝试,我认为他们的选题颇具前瞻性,但尚处探索初期,其持久性尚存疑虑。”一旦认真创作难以获得相应回报,便易引发劣质内容驱逐优质内容的恶性循环。针对“微短剧+文旅”等政策导向,夏晨书坦诚表示“理念先进,然实施层面尚显不足。”他指出,往昔诸多经典影视作品往往能带动取景地的旅游热潮,诸如济州岛因《浪漫满屋》而声名远播,反观国内文旅题材微短剧,却常沦为超长版宣传广告。若创作初衷仅停留于“获取政府资助”,则任何创新尝试都将流于形式,沦为笑谈。

夏晨书认为,微短剧并非无法产出精品,只是难度颇大。任何优秀的文化产品,其制作流程必然越精细越好;流程越繁琐,创作者对作品的雕琢便越深入。当前微短剧行业的症结在于,制作过程过于粗放简略。“你期望以2.5万低成本投入的制作方去精雕细琢,这显然不切实际。当内容产品的门槛降低至此,行业的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众多精通长视频制作逻辑的传统影视从业者纷纷涉足微短剧领域,夏晨书指出,这类群体有望成为该行业中最终站稳脚跟的中坚力量。他们承袭了传统长剧制作的“生存法则”,拥有成熟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强大的风险抵御机制,并且,由于长期受到广电总局严格审核的洗礼,这些团队对政策边界有着高度的敏感性,能够有效规避审查风险。夏晨书进一步阐述,传统影视公司入驻后,倾向于将微短剧视为一种多功能的工具,用于内容拆分、流量引导及二次开发变现,同时也可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策略,推出适应短剧市场的产品。他强调,仅凭互联网背景的企业难以持续,因为观众的品味日益挑剔,难以被简单内容所吸引。高达90%以上的投资流向模式,使得资金实力薄弱的公司难以维系,特别是那些将微短剧作为唯一盈利来源的企业,其生存空间正逐渐缩小。

微短剧行业 “自我消耗式增长”的倒计时阶段

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当前微短剧行业预计将不复存在,并被新兴产品所取代。夏晨书在提出这一预测时显得十分笃定。他认为,尽管该行业表面上繁荣昌盛,实际上却正遭受“自我消耗式增长”的困扰——无论是生产模式、商业模型、内容生态还是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都在快速侵蚀其持续发展的基础。夏晨书预计,该领域将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

产业转型:随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力度,劣质内容将被清除;

自然选择:鉴于观众对现有形式感到厌倦,新的内容形式将会取而代之。

尽管不可否认现阶段微短剧依旧保持着极高的热度,某些平台如红果短剧甚至已经实现了月活跃用户数亿的成绩。然而,夏晨书对于红果短剧的长远发展持悲观态度,“这类平台注定只能短暂绽放。它们本质上是依靠财务手段获利,最终目的是在资本市场中套现。但在内容创新方面,则没有任何持久发展的潜力。”

夏晨书指出,为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破垄断、引入充分竞争是首要任务。他强调,若微短剧分发平台能增至30家,市场格局将显著不同。良性的竞争环境将促使从业者真正聚焦于优质内容的创作。夏晨书呼吁行业同仁正视自身责任,强调文化产品对民族认知的深远影响,并警告持续追求短期爆款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历史负担。

尽管夏晨书的观点或许显得尖锐,但它们深刻揭示了行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当流量导向掩盖了文化责任,算法推荐取代了人文关怀,微短剧能否自我革新,实现无论横屏竖屏皆具水准,长短平台皆出精品的目标?这一答案并不掌握在平台或资本手中,而是取决于每一位行业从业者的选择。

来源:剧供需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