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娱乐圈再起波澜,知名艺人白敬亭与“春山学”博主方某的网络侵权纠纷案引发全网关注。法院判决后,方某拒绝履行公开道歉义务,白敬亭团队果断申请强制执行,一场关于名誉权与网络暴力的较量,最终以法律的名义落下帷幕。
近日,娱乐圈再起波澜,知名艺人白敬亭与“春山学”博主方某的网络侵权纠纷案引发全网关注。法院判决后,方某拒绝履行公开道歉义务,白敬亭团队果断申请强制执行,一场关于名誉权与网络暴力的较量,最终以法律的名义落下帷幕。
事件回顾:从“春山学”到法律战
2024年农历春节期间,一则名为“占春山”的短视频在网络上悄然发酵。博主方某及李某等人通过逐帧分析春晚节目《上春山》,恶意曲解白敬亭的舞台表现,捏造“故意制造演出事故”“争抢舞台C位”等不实言论,并利用技术手段将白敬亭的肖像丑化为“小丑”形象。这些视频迅速引发争议,甚至误导部分公众对白敬亭的品行产生负面评价。
面对网络暴力,白敬亭团队并未选择沉默。2024年年中,其律师团队正式对两名博主提起诉讼,指控其侵犯名誉权与肖像权。2025年5月6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开判决结果:方某需删除全部侵权内容,首页置顶公开道歉72小时,并赔偿1.5万元精神损失费及5000元律师费。然而,判决生效后,方某始终未履行道歉义务,其B站账号自2024年7月起已停更,相关视频也被删除。
强制执行:法律武器下的“硬核”维权
5月7日,白敬亭团队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方某履行判决。法院随即发布公告,对方某进行司法督促。这一行动迅速登上热搜,网友纷纷点赞:“终于有人为明星撑腰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此案并非孤例。此前,白敬亭方已起诉另一名“春山学”博主李某,法院同样判定其侵权成立。两起案件的判决,不仅为白敬亭正名,也向全网释放出明确信号:任何针对公众人物的恶意攻击,终将付出法律代价。
舆论风暴:支持与争议并存
案件曝光后,舆论场迅速分化:
支持派认为,白敬亭的维权行为为娱乐圈树立了榜样。“明星也是普通人,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权!”“这种‘黑粉’就该拉黑!”
争议派则质疑法律程序的“过度使用”。“粉丝经济时代,艺人动辄起诉,是不是有点敏感?”也有声音认为,部分网友对“春山学”的解读本属娱乐范畴,不应上升到法律层面。
对此,法律专家指出:“网络侵权的界定需结合主观恶意与客观影响。本案中,博主通过技术手段丑化他人肖像、散布不实信息,已构成法律意义上的侵权,维权完全合理。”
背后深意:从个案看网络生态治理
此案的胜诉与强制执行,不仅是白敬亭个人的胜利,更折射出当下网络环境治理的迫切性。
对艺人而言:网络暴力已成为职业风险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北交所上市公司中超八成盈利,但艺人的“无形资产”却极易因网络谣言受损。白敬亭的行动,为行业提供了“法律维权”的范本。
对公众而言:此案再次敲响警钟——“键盘侠”并非无害,随意造谣可能面临高额赔偿与公开道歉。
当法律成为底线,明星与网友如何共处?
白敬亭的这场“硬仗”,或许只是网络维权的冰山一角。随着《民法典》对名誉权保护的强化,更多公众人物或将选择用法律捍卫权益。但问题的核心仍在于:如何在自由表达与尊重他人之间找到平衡?
来源:橙梨子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