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清明假期,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再度以一场“古今对话”惊艳观众。节目以《清明上河图》为灵感核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景拍摄与非遗文化元素的融合,将北宋汴京的市井繁华与当代春日的生机盎然交织成一幅“会动的画卷”。
热点概况:虚实交融的国潮盛宴,解锁清明的诗意与烟火
2025年清明假期,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再度以一场“古今对话”惊艳观众。节目以《清明上河图》为灵感核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景拍摄与非遗文化元素的融合,将北宋汴京的市井繁华与当代春日的生机盎然交织成一幅“会动的画卷”。
技术赋能古画重生
节目创新运用“画中画”形式,让演员“穿越”进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通过虚拟特效,虹桥上的行人、汴河中的货船、街边的茶肆仿佛“活”了过来,观众跟随镜头从画外走入画内,体验北宋市井的烟火气与现代踏青的春日活力。例如,《早春奇遇》节目通过动态复现《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结合昆曲与古琴演奏,带观众感受“大宋美学”的雅致与灵动。
文化符号的多元碰撞
从《簪花仕女》的唐代仕女舞到《烈火战马》的抗美援朝历史重现,节目既挖掘传统文化符号,又融入现代叙事。非遗元素如信阳毛尖炒茶技艺、普宁英歌舞等被巧妙嵌入表演,既展现技艺之美,也传递“慎终追远”的节日内涵。压轴曲目《故土清明》更是以深情的歌词与画面,勾起观众对故乡与先人的思念,弹幕刷屏:“听得人泪目”。
-全民参与的“春日仪式感”
节目特别设置“春信使者”环节,邀请超模陆仙人、旅游博主汪梦云等化身“春日代言人”,在田野、园林中演绎春装时尚,号召观众“把春天穿在身上”。此外,线上互动活动“云烟成雨”征集网友的清明故事,将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串联,形成情感共鸣。
态度/观点:这不是一场晚会,而是一次文化觉醒的宣言
1. 技术只是手段,文化才是灵魂
当其他晚会还在堆砌流量明星时,《清明奇妙游》用技术为传统文化“破圈”开路。无论是《伊州长歌》中唐代《捣练图》与新疆木卡姆音乐的跨时空对话,还是《伏羲画卦》里仰韶文化与上古神话的交织,都证明了一点:真正的文化自信,不需要浮夸的包装,只需将历史的基因解码成当代人能共情的语言。
有网友评论:“河南卫视的导演组怕是挖到了中华文化的‘源代码’!”这种“源代码”,正是对传统文化内核的深刻理解——它不刻意复古,而是让历史与当下自然对话。正如节目中AI技术重现的志愿军战士冲锋场景,科技没有冲淡历史的厚重,反而让英雄精神更鲜活地直击人心。
2. 清明的意义,在“祭”更在“继”
节目跳出了“扫墓+踏青”的单一叙事,用多元视角诠释清明。青年歌手周洁琼的《好春光》唱出万物生长的欢腾,野乐队的《竹枝词》用中年人的沧桑嗓音诉说“被春天治愈”的力量,而《中华战舞》中各行各业的舞者以英歌舞呐喊出“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的凝聚力。
这些设计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清明节不仅是缅怀过去的时刻,更是激发当下生命力的契机。就像节目中那句台词:“逝去并非失去,放下是为了带着爱更好地生活。”
3. 文化破圈的关键,在于“共情”而非“说教”
《清明奇妙游》的成功,在于它从不居高临下地“教育”观众。无论是让李清照在花下对词的俏皮场景,还是《陇上踏歌行》中农夫劳作时哼唱的民谣,都将文化融入生活细节。观众在弹幕里调侃:“原来古人放假也爱春游自拍!”这种轻松的表达,反而让年轻人主动去了解背后的历史典故。
结尾:当传统文化成为“顶流”,我们该怎样接住这波流量?
《清明奇妙游》的火爆,印证了一个趋势:年轻人不是不爱传统文化,而是厌倦了刻板的灌输。当节目用“穿越”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用AI让英雄“复活”,用国潮音乐让诗经“唱出来”,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方式。
清明假期,有人在踏青时哼起《竹枝词》,有人因《故土清明》拨通了家乡父母的电话,这就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样子。或许正如网友所说:“河南卫视的晚会,让我们在Wi-Fi信号里找到了文化的根。”
评论区互动:
“如果让你穿越进《清明上河图》,你最想体验哪个场景?是虹桥看船,还是酒肆听曲?留言分享你的‘宋朝一日游’计划!”
来源:一切都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