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红书知乎到微博虎扑,为什么人人都讨厌麦琳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2-02 18:46 8

摘要:以上每一个缺点已经被各种自媒体文章逐帧扒了个遍了,我也不再重复。只说下将观众对她的厌恶推向高潮的“熏鸡事件”,以防有人不了解背景。在葛夕当导游的日子,麦琳明知大家的总资金只剩下 364 块,却执意花140元买了两只熏鸡,不仅如此,结账时再次被奶皮子吸引,不顾反

从登上热搜那天起,麦琳已经被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骂了个遍了。

骂麦琳不仅是流量密码,甚至还成了政治正确。但我不想去骂她,倒不是因为喜欢她,只是落井下石去跟风批判一个普通人没什么意思。

我只是好奇,为什么麦琳可以获得所有人的讨厌。甚至连一身爹味的杨子都不行?

总是充满分歧和对抗的互联网,是如何在批判一个个体身上,达成了滚滚洪流般的共识的?

先说结果,麦琳本身作为一个各种人格缺点融合体,水果台有选择的剪辑和观众的心理投射共同造成了这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围剿”。

按照传播学三要素,也就是信源、信道、信宿(受众)这三者的共谋,任何一个部分缺失都无法产生目前这种沸腾般的舆论化学反应。

先说信源,也就是麦琳本身,她身上的确集齐了很多性格缺陷,比如善妒、欺软怕硬、PUA、言行不一、恩将仇报、爱哭卖惨等。

以上每一个缺点已经被各种自媒体文章逐帧扒了个遍了,我也不再重复。只说下将观众对她的厌恶推向高潮的“熏鸡事件”,以防有人不了解背景。在葛夕当导游的日子,麦琳明知大家的总资金只剩下 364 块,却执意花140元买了两只熏鸡,不仅如此,结账时再次被奶皮子吸引,不顾反对,又花38块钱买了一袋奶皮子。

至此已经够令人厌恶的,但更过分的是,在男士们质疑为什么要花钱买熏鸡时,她却恶人先告状,说是别人乱花,还大言不惭的标榜,幸亏有她力挽狂澜,才剩下“四十多”。

这还不算完,之后在车上时,她再次得了便宜还卖乖,说自己没乱花钱都是给大家买的,在被指出她非要买的奶皮子后,还是嬉皮笑脸逃避正面回应。

高潮是在晚上,在大家吃饭时,她再次无视自己的自私,反而嘲笑葛夕留几手没管好钱,当了也几天导游支付密码还不知道(后来据节目组的人爆料,之前手机是没有密码的,麦琳自己设置的,还不主动告诉其他人。)

回顾整个事件,其实花200多买点自己喜欢吃的也不算啥,第一天的时候杨子也用公费买过烟花,留几手也买过烟,但麦琳的问题在于,利用葛夕的善良和宽容获得想要的东西后,却反手一刀,怪对方没管好钱。把自己的自私和贪婪变成别人无能的罪证。

事成后还小人得志,狂笑不止。

熏鸡事件融合了中国传统叙事中最令人讨厌的恶人品质,比如自私贪婪,恩将仇报,颠倒黑白等等。

这些缺点的本质都是源于她的自卑,因为自卑,她对身边所有女性都抱有敌意和攀比心理——从葛夕、黄圣依到她口中的好朋友的太太,为了找到自信,她只好不断地将自己与其他女性进行比较,从外貌、经济条件到家庭地位,以此寻找任何层面的优越感,来掩盖内心的自卑。比如最开始,故意在其他嘉宾面前牵手、秀恩爱,炫耀李行亮千里送青团等。在寻找失败后,她又会陷入自我怀疑、焦虑,于是通过折磨自己伴侣、反复挑战对方底线的方式,确认自己的价值。

这样一个缺点融合体的化身,自然会获得互联网公愤。

然而,麦琳这样性格的人在生活中其实也不少,之所以只有麦琳能引起公开讨伐,是因为水果台放大了她的性格缺点。这种放大并不仅仅指水果平台的影响力,还包括剪辑中对麦琳性格弱点的突出。

我猜测,水果的工作人员最开始并没有想给麦琳这么大篇幅,我们也能从节目进程中观察到这一点,第一期其实吸引最多骂声的是杨子,但从第三期开始,麦琳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时长变多的同时,我相信对她性格的呈现方式也是经过刻意筛选的。

同样的内容,剪辑方式、节奏不同、包括节目加的字幕不同,呈现的效果都会有很大差异,但有经验的水果无论是出于流量还是自身的好恶,选择了最能体现麦琳缺点、最能激发观众愤怒的叙事方式。

镜头是一种权力,行藏用舍都大有讲究。客观上,麦琳在互联网上被讨伐,水果台要承担一半责任。但是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没有讨论这一点,因为在传播中,我们总是忽略信道的作用,这很正常。想想你曾经奉为圭臬的一个育儿或健康常识,你还记得是在哪里看到的吗?

最后说说受众,为什么四分五裂的互联网此次前所未有的统一,在对麦琳的讨厌上,形成高度共识。对她的讨伐,甚至难得团结了小红书,知乎,微博,虎扑这几个以往观点迥异的平台,堪称当代中文互联网奇观,顶级统战利器。

这其实是一种投射效应。

不少观众在弹幕中写道:“这不就是我朋友吗!”、“这不就是我老板吗?”

很多人在观看麦琳表演的同时,会想起生活中类似的遭遇,但在正常的社交场中,大家不太会倾向于直接表达,作为会考虑后果的成年人,大部分人都会如葛夕、黄圣依一样,对麦琳进行忍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况有些麦琳是你的上司、亲人,不忍不行。

然而看节目就不一样了,网友们通过葛夕的遭遇,联想起自己曾经遭受的委屈、愤懑,于是将这种愤怒和厌恶一股脑投射到麦琳身上。而且由于互联网是匿名的、远离现场的,这种安全感让人们可以放心地通过键盘讨伐一个陌生人,而不用承担任何后果。

其实麦琳对于网友而言完全是一个陌生人,熏鸡也并不是花了网友的钱,他们本不该如此讨厌麦琳。但情感投射是非常可怕的一种心理力量,观众讨厌的不是麦琳,而是所有自私善妒、颠倒黑白、爱哭卖惨的人。

还的《还珠格格》中的恶人容嬷嬷吗?饰演她的李明启就曾经因为这个角色,被无数人围攻,辱骂。有一次在超市购物时,甚至被人丢臭鸡蛋。这还是在观众明知道她只是演员的情况下。观众是讨厌李明启吗?不是的,他们讨厌的是用针扎紫薇的容嬷嬷而已。

而《再见爱人》是一档真人秀,本色出演的麦琳收到的厌恶投射自然变本加厉。她的出现,唤醒了很多人对于人际关系中类似遭遇的集体回忆,戳中了人性中最敏感的痛点:被背刺、恩将仇报、情感控制,以及对正常社交边界的漠视。

杨子也有他的缺点,充满爹味,无视规则,但他不太会影响其他人,主要的加害对象是自己的伴侣。留几手也是一样的,他们的缺点在人际交往中不太容易形成共识厌恶。而且,在对这两个人物的剪辑中,节目组刻意保留了一些与他们缺点对冲的部分,但后期在麦琳身上,节目组放弃了任何对冲努力,而是集中塑造一个令人讨厌的人格。

最后导致节目中呈现出的麦琳(而不是真实的人麦琳),精准踩中人际交往中几乎所有雷区。

节目中的她,成了我们生活所有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的最大公约数,对公平、边界和真诚肆意践踏,事后狂笑。

这种熟悉的压迫感和委屈感,唤醒了无数观众曾经被伤害的记忆,于是她的形象变成了一个靶子,一个情绪黑洞,吸收了全部人际关系中被压抑的负面情绪。

大众对麦琳的厌恶还有一个二阶导,那就是为什么她这样一个自私、嫉妒、缺乏同理心的人却有一个这么爱她的老公和200平的大平层,凭什么?为什么自己如此努力、忍让,考虑别人感受,却只能拿着一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甚至遇不到一个爱自己的人。

未必是嫉妒,但这种不公平感也是很多人讨厌她的原因。

然而,总会有一些人更像麦琳,而不是曾经被像麦琳的人伤害吧?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觉得自己身边的人像麦琳。为什么这部分人没有出来为麦琳说话呢?很简单,越是像麦琳的人,越要在这种讨论中骂的更狠,以示与麦琳划清界限。

当然也有一部分从麦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人,没有参与谩骂,而是暗中观察,偷偷反思,意识到如果像麦琳一样,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包括我自己就在看节目的过程中有过多次自我反思,以麦琳、杨子和留几手为鉴,之后多考虑别人感受。

哦,观众对麦琳的讨厌还有一点,是爽文叙事期待的落空。

自古以来,主流故事范本都是正义获得伸张,沉冤得以昭雪、恶人得到报应、好人得到嘉奖。如今爆火的各种短剧,全是爽文叙事,越看越上头,这就造成了人们对爽文叙事的天然期待。

理性分析一下就知道,李行亮是不会跟麦琳离婚的,但在最近一期发现两人和好后,网友还是破大防,正是因为习惯的主线叙事被打破,导致习惯的“恶人终会得到惩罚”的期待落空。

水果台的剪辑,无论有几分真实,已经把李行亮塑造成一个无父无母、钱财都被老婆掌控、生活得无比压抑的可怜人,观众对于李行亮的遭遇是非常同情的,从心理上将他和麦琳切割,变成了李行亮的精神娘家人,从而希望他能摆脱麦琳“魔爪”。殊不知李行亮跟麦琳才是一家人,于是观众才会在两人和好时有种被愚弄的感觉,感到一片同情心错付。

夸张点,如果电视剧编剧敢这么写,会被人寄刀片的。但这是真人秀,节目组表示没剧本,没办法,观众只能找正主撕了。

最后我想说,麦琳李行亮的这次黑红,看似矛头只对麦琳一个人,对李行亮大家都是同情,但实际上,这对李行亮的职业生涯也是毁灭性的。我们喜欢明星偶像是为什么?因为他善良、能忍,好被拿捏吗?不,我们喜欢他也是因为一种情感投射,无论对方是演员还是歌手,舞台上的聚光灯效应,赋予了明星无限魅力,让我们觉得对方是理想中的人格化身。

我们喜欢他们、崇拜他们,想要变成他们,是因为他们看起来闪闪发光,拥有我们不具备的美好品质。但是谁会喜欢一个在生活中完全没有主导权,天天被老婆压制和PUA的艺人啊?更别提他后面不计前嫌,与麦琳重归于好,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下,说的夸张点,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我翻了翻李行亮的抖音,很多都是跟女儿弹唱的视频,如果不是因为节目中的表现,你会觉得温馨美好,真是一个温柔有才又爱孩子的好爸爸呀。

如今再代入尴尬到能抠出四室一厅的“心肝肝”、“我喜欢你”、“抱摔事件”,李行亮多年苦心营造的人设,轰然倒塌。

总结下,舆论对麦琳的围攻是信源、信道、信宿的一次“合谋”,的确有点过了。但这也是她和丈夫参加这个节目之初应该预料到的一种结果,流量是有代价的,既想赚关注度的钱,又不愿意承担聚光灯带来的负面,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儿。

但对麦琳的“围攻”对全体社会社交道德提升来说却是好事儿,因为这是一次是非观的投票,是一次无比真实的案例分析。

相比法律,道德总是模糊的,违背道德是缺乏审判的,吃亏的往往是善良的人。

(水果台塑造的)麦琳用自身表现告诉你人际关系的雷区在哪里,观众用唾沫告诉你对触碰雷区的态度,这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润滑度。

所以,谢谢麦琳。

也希望我们都不要成为麦琳。

来源:诸葛闹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