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她以高分从上海实验学校,考进北大光华学院,就读的是当时极其热门的金融专业。
文字 | 刘娜
首发公众号 |闲时花开董小姐的暗黑故事霸屏时,我就想写写陈如月。
准确地说,也不是写陈如月。
而是写一种闪着金色光芒的“中国希望”。
陈如月是上海姑娘,个子修长,不施粉黛,有种庄重又坚韧的美。
陈如月资料图片
2017年,她以高分从上海实验学校,考进北大光华学院,就读的是当时极其热门的金融专业。
虽然,因天资聪慧和刻苦认真,她学习起金融来也毫不费力,但在大二时,她还是在逐渐确认中看清了一个事实:
她不喜爱金融。
亦不能因为别人都说金融好,而绑架自我人生。
她更喜欢的是,与珍贵生命过招的医学。
医学能在面对面的链接中,给予他人切实的救治、帮助和希望。
陈如月想成为一名医生。
但当时,她已在北大读书两三年,转系换专业已不大可能。
她就选修了很多与生物学相关的专业课,努力向临床医学领域靠近。
那是2020年。
疫情大爆发,新冠病毒疯狂肆虐,白衣天使逆行出征,这片土地上的众多性命寄希望于医者的精诚和仁心、牺牲与付出。
资料图片
疫情,加速了陈如月迈向医学之路的步伐。
本科毕业后,她加入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李沉简教授的实验室团队,并申请了协和医学院的“4+4”试点班项目(4年非医学专业教育+4年医学教育),希望借此走向医学。
来自澎湃新闻当年的报道
非常遗憾的是:
她没有被录取,她落榜了。
暂时的失败对于王者来说,不过是重启再来一局的开端。
2023年,已从北大毕业两年的陈如月,决定再次回到校园,备战高考,就考医学院。
从临床医学扎扎实实的“5+3”或本硕博连读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达成自己的医学梦。
陈如月的母校——上海实验学校得知她为了学医,做出如此坚定又悲壮的决定后,愿意向她伸出双手——在高三教室里,为她保留一张清净的学习桌。
但。
令我最感动的,是陈如月的父母。
他们得知已从北大毕业两年的女儿要重新返回高三复读,且立志要学医时,不仅没有像别的父母那样觉得女儿胡闹,反而鼓励女儿:
“你想做什么,就去做,这样才不后悔。”
果然。
那些无畏无惧的小孩,都有隐形的翅膀,这翅膀就是父母毫无保留的爱与接纳。
陈如月资料图片
2024年6月,陈如月在上完第二个高三后,第二次奔赴高考考场。
过五关斩六将挤过独木桥,考上上海交大医学院,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医学生。
在上海交大医学院综评面试中,考官问了陈如月一个问题:
“你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考医学院,如果没有被录取,怎么办呢?”
25岁的女孩铿锵自信地回答:
“只要我成绩过关,进不了这家医学院,还能进那家,总有医学院大门愿意为我敞开。”
如今,上海交大医学院大一女生陈如月,正在厚厚的医学书和反复的实验课中,实现梦想,重构自己。
只为,早日成为用医术营救生命的“陈医生”。
她希望自己将来可以是一名急诊医生或重症专家。
这样,她就能凭借自己的智识和力量,将遭遇病厄与凶险的患者,从死之恐惧摆渡到生之彼岸。
我们都愿她的大愿,被庇护,得实现,惠众生。
董小姐和陈如月是同龄人。
这个春末夏初,很多人绝望于董小姐们的特权和捷径时,弃金融学医学的陈如月却告诉我们:
阴影之侧,便是光芒;悬崖之旁,就是高山。
这片土地之所以还有希望,是因为还有如月,还有很多陈如月。
他们未必都能考上名校,都能在复读后考985医学院,都是金光闪闪的学霸。
但他们都和陈如月一样,出身普通,一路苦读,内心坚定,不丢热爱,愿意为自己的热爱和一个行业的茂盛,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甚至,孤注一掷,永不妥协。
董小姐这样靠走捷径和后门上位的花架子,无法代表陈如月们,更不是陈如月们的对手。
陈如月们才是人群中的大多数,才是行业的顶梁柱,才是这片土地的希望,才能代表我们,才是我们最该关注和书写的人。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或几个董小姐的暗黑故事,而忽略陈如月们的光明叙事。
我们要给我们身边的陈如月这样的年轻人,信赖和成全、祝福和帮助、深爱和庇护。
我们要从久远历史和混乱当下,一再打捞出这样的认知:
这片土地的光荣与梦想,从来不属于董小姐们,而是属于一代代脚踏实地做着热爱且擅长的事情的人们。
是这样一代代心怀责任感、使命感与救赎感的人们,扛起了一个偌大的中国,并在我们心底,一再播撒下金黄的种子。
我们要把这些金黄的种子传承下去,一次次播撒到肥沃的土地上,用金色的果实教诲我们的孩子:
一定要挣脱一切外界的审判,回到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热爱且有益他人的事情。
一定要支持且善待一个行业中真正做事的人,他们是蝴蝶效应中能救我们命的人,是这个民族最后的扛旗者。
一定要在黑暗笼罩的时候去勇敢发光,黑暗给我们黑色的眼睛,就是为了让我们和更多人一起找到光明。
我们要和更多人站在一起,告诉我们的孩子: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