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圣依真人秀:被74岁老母嫌弃,离婚带儿回娘家,27年前真相曝光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7 12:02 1

摘要:她说,母亲当时规划好了女儿的人生道路,起码是一个高级白领,在上海高级写字楼里上班。

近日,42岁的黄圣依在社交媒体晒出一张老照片。

她官宣要携手74岁的母亲参加《是女儿是妈妈2》。

照片上,15岁的黄圣依留着短发,一脸的稚气,被母亲搂在身旁。

那个时候起,黄圣依的相貌就很出众,只是眉宇间透着一股倔强。

在日后的岁月中,这股倔强就演变成了叛逆。

她说,母亲当时规划好了女儿的人生道路,起码是一个高级白领,在上海高级写字楼里上班。

然而,让母亲没想到的是,叛逆的黄圣依放弃了母亲设想好的任何一条人生之路。

事业是这样,爱情是这样,当然还有结婚、离婚……

如果没有去年那档《再见爱人》,看到黄圣依与杨子婚姻状况,很多人可能还在误解黄圣依。

也许,我们还要多问一句,误解她的,是不是还有她的母亲?

黄圣依说,这次与母亲的旅行有三个目的:

要与母亲没有保留地分享尘封已久的往事,要让母亲能敞开胸怀接受女儿的过去与现在。

而对于现在离开扬子,回到母亲身边生活的黄圣依来说,找到与母亲相处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黄圣依也是一个母亲,离开杨子的富贵家族,孩子回归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与外婆外公的“一家三代”生活也需要关系的平衡。

这条动态迅速引发热议,人们看到的不只是“星女郎”的回归,更是一个女儿跨越二十年的成长剖白。

为了自己,为了父母,更是为了孩子。

黄圣依的母亲邓传理,蕙质兰心,知书达理。

黄圣依的生平介绍里说她出生于“书香门第”,这个“书香”就是指的她的母亲。

邓传理的人生,就堪称独立女性的范本。

80年代便任《新民晚报》编辑,出版多部散文集,书法作品被博物馆收藏。

还在女儿读小学的时候,她就已经为其规划好了人生“蓝图”。

从全国考生都羡慕的上海名校毕业,进入世界500强的外资企业当高级白领,再做一个贤妻良母,在家相夫教子。

这是那个时候上海很多“土生土长”的女生标准的成长路线。

但黄圣依的叛逆从15岁便初现端倪,她觉得母亲还停留在上世纪海派“老弄堂式”的想法。

她想自己去闯世界,走自己想要的光彩人生,读书在她眼里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

上天赐予她美貌,也给了她利用这个资本的机会。

她偷偷报考上海电视台主持人选拔夺冠,后又不顾父母反对北漂考入电影学院。

直到她“万里挑一”,被星爷相中,成为《功夫》里的哑巴女孩。

就在她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时,她又与“伯乐”星爷解约,闹上了法庭。

当她的人生开始出现“混乱”时,她从来没有想过家中母亲会流多少泪。

在节目录制中,黄圣依也还原了当年那个执拗、任性的自己。

她回忆说,在21岁时就曾对电话那头的母亲大喊:“我要和他在一起,哪怕全世界反对!”

母亲则哽咽回应:“我只怕你将来后悔时,妈妈已经不在了。”

这段对话似乎早就预言了此后二十年的命运。

隐婚生子、背负“小三”骂名,黄圣依用自己的青春与爱,苦撑着豪门婚姻生活的体面。

光环渐渐逝去,她在那个“土豪式”的家族中,也失去了话语权。

只是她从来不知道,自己压根就成为不了这个家的“女主人”。

在她婚姻走到尽头时,她选择了离开,带着孩子回到父母身边。

母亲虽然嘴上还有些唠叨,但还是张开双臂拥抱身心俱疲的女儿。

黄圣依说,哪怕自己人生再落魄,母亲始终未曾说过那句话。

“我早说过,你不听!”

因为,无论你是富贵或贫穷,生病与健康,母爱都会悄悄跟在你身后,从来没有舍弃过你。

她从来没有怨言与生气,有的只是中国式父母常有的“恨铁不成钢”。

在黄圣依人生至暗时刻,邓传理的选择出人意料。

2009年,当女儿因情感风波被全网攻击时,她带着亲手抄写的《心经》飞赴北京。

陪在女儿身边,她只字不提过往对婚姻的反对,还有那引起负面新闻。

每天清晨,她都煲一锅女儿最喜欢的上海腌笃鲜。

2018年黄圣依参加《妈妈是超人》,因与儿子疏离遭质疑,还被吐槽“只会炫富,不会教育孩子。”

看到这些批评女儿的评论,邓传理连夜撰写育儿手记快递到剧组。

黄圣依曾对着镜头表达对母亲的敬爱,“妈妈就像一棵树,我飞累时总能找到归巢。”

录制综艺节目时,她也展示过母亲送她的“人生错题本”,里面工整记录着她每次跌倒后的反思建议。

像是2015年拍戏受伤时写着“学会示弱不是失败”,2020年直播带货翻车后标注“真实比完美更重要”。

这份持续二十年的“纠错档案”,成为她离婚后重启人生的密码,也告诉她女人离婚了,并不代表失去了重新获得幸福的机会。

2024年,黄圣依在《再见爱人4》中承认与杨子婚姻破裂,坦言“在自欺欺人的爱情与婚姻里弄丢了自己”。

令人意外的是,41岁的她并未陷入“中年女星困境”,反而开启事业狂飙模式。

出演话剧《阮玲玉》场场爆满,监制女性题材电影《她的城》,更以素颜晨跑照片登上健康杂志封面。

而与母亲同住同游的日常在综艺中也处处体现着温情。

清晨6点,邓传理在书房挥毫泼墨,黄圣依对着镜子练习台词,仿佛时光倒流到了二十五年前。

母女共读《红楼梦》,为“宝黛是否真爱”争得面红耳赤。

也许,这就是母女俩一辈子的情缘,二十几年前断片了,女儿像小鸟一样飞走了。

如今,小鸟又飞回来了,重启当年中途散场的母女大戏。

母亲终于放下“完美女儿”的执念,女儿也读懂沉默背后的深爱。

与母亲重新住在一起,明显发生变化,应该是在对子女的教育态度上的转变。

在婚姻存续期间,黄圣依对孩子的教育呈现典型的“精英化”倾向。

她曾为5岁小儿子安麟制定严苛课程表,涵盖钢琴、英文阅读等,甚至因每天仅安排10分钟练琴时间被网友质疑“不懂教育”。

在陪伴层面,黄圣依早期因事业与婚姻纠葛严重缺位。

安迪三个月大时被送至奶奶家抚养,母子关系疏离到连“妈妈不陪你会孤单吗”的提问,安迪回答“我习惯了”。

节目中母子默契测试仅得28分,买衣服时安迪拒绝牵手、拍照时抵触互动,暴露出“物质富足、情感贫瘠”的育儿困境。

结束与杨子的婚姻后,黄圣依的教育理念发生显著转变。

她不再执着于课程表的“标准化配置”,转而注重通过生活体验激发孩子内驱力。

例如,当安迪抗拒学英语时,她未采用说教或强制练习,而是带其出国沉浸式交流,让孩子因沟通障碍主动学习。

这种“体验式教育”与她早年因拍摄性感照片被公司解约的叛逆经历形成呼应。

她开始允许孩子通过试错寻找自我边界,也让其试着理解母亲和家人。

此外,她与母亲的冲突也成为教育反思的契机。

离婚后搬回娘家时,母亲邓传理曾指责她“打乱生活节奏”,甚至公开嫌弃其“制造废物”。

这种高压互动,让黄圣依意识到原生家庭控制欲的负面影响。

她开始打破代际循环,在综艺中与儿子共同完成书画创作时,不再强调技法规范。

而是鼓励“自由表达”,试图以平等对话取代过往的权威指令。

她自己也在与母亲的“和解”,新关系的尝试中,试图重构“三代人的生存模式”。

也许,当年自己的叛逆与误解,成了她心底里的一个痛。

她不想让这个痛,带给下一代,更不想看到另一个“黄圣依”。

当节目组问及是否期待新恋情时,黄圣依的回应清醒而从容。

“18岁时以为爱情是救生圈,现在明白自己才是灯塔。”

这句话,也是她在母亲为其整理的“人生错题本”中领悟的。

回顾黄圣依与母亲的故事,就像是撕开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复杂肌理。

母亲用半生才学会“放手”,有时还会“恨铁不成钢”。

女儿用二十年懂得“回头”,站在儿时走过的路上,新升起太阳光照见自己与儿女的倒影。

这或许正是《是女儿是妈妈2》的价值所在,母爱与理解从来不是用来制造催泪弹的,而是呈现或者重建,这世上最真诚和无私的关系。

在黄圣依的母女关系中,我们看到没有迟到的道歉,只有及时的拥抱。

不必活成对方的期待,只需在理解中各自精彩。

也许,当74岁的邓传理与41岁的黄圣依在西湖边重拍那张老照片时,她们终于活成了平行生长的两棵树.

根脉相连,枝叶相望。

那份爱,从来没有缺席过,只有你曾经抛弃它独自上路,头也不回地去追求青春。

来源:夜半人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