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好的人生》结局:最不值得同情的人,不是邱丽苏,而是丁致远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07 10:57 1

摘要:惨的是:公司欠下700万外债,面临破产,而她自己则落得个众叛亲离,孤助无援的下场。

相比胡曼黎的人生巅峰,邱丽苏最后的结局,不仅惨,而且还可怜。

惨的是:公司欠下700万外债,面临破产,而她自己则落得个众叛亲离,孤助无援的下场。

曾经跟她花前月下的丁致远无视她的处境要跟她离婚;

对她唯命是从的助理,自从公司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处处看她脸色过日子的住家保姆宁愿放弃两个月的工钱也要回老家。

可怜的是:在她最困难的时候,身边竟然无一可靠的人。

无论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还是曾经多次被她拿捏地丁致远和薛晓舟,都拒绝帮助她。

催债人员更是直接无视她是一个孕妇,毫不留情地到处围堵,甚至上门威胁,破门而入,翻箱倒柜,把房间弄得一片狼藉。

此外,她最看重的孩子不仅早产,而且还可能因为宫内窒息太久,造成脑损伤。

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邱丽苏的下场,都是她自己造成的,是她应得的。

正如《尚书》中所写:“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一个人的结局是好是坏,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

为什么胡曼黎落难时依然有那么多人愿意相信她,帮助她,而邱丽苏走投无路时众人却冷眼旁观,落井下石?

究其原因,有三点:

其一,胡曼黎懂得资源互换,而邱丽苏则资源独占。

从剧中可以看出,胡曼黎并不是一个自私的人,甚至为人十分大方。

当她被公司开除,并被禁业两年时,她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利用自己手里的人脉和资源跟薛晓舟达成合作。

当儿子丁达尔的学校有好的内部学习资料和方法时,她也会第一时间发在家长群里,与大家积极讨论、互动。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基于互惠原则,即个体会权衡付出与回报,预期自己的行为在未来得到他人回馈。

胡曼黎的行为看似是在利他,实则是在利己。

反观邱丽苏,自始至终都只想着如何利益最大化,如何霸占所有资源。

这一点,从邱丽苏在薛闰年去世后,把公司大权握在手里,还逼薛晓舟放弃价值800万房子的继承权就可以看出来。

从本质上讲,邱丽苏就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

司马迁曾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与人之间永远是相互的,甚至可以说是靠利益来维系的。

邱丽苏不主动去资源互换,不愿意资源共享,当她落难时,别人自然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她身上。

其二,胡曼黎做事喜欢留一线,而邱丽苏则处处把事做绝。

俗话说得好,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一个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

否则,当自己落难时,别人非但不会出手相助,反而还会落井下石,趁机报复。

胡曼黎在卖保单时,无论最终能否与对方达成合作,都会与对方保持友好的关系,不会因此记恨对方。

而邱丽苏做事从来不考虑后果。

当初,丁致远的二叔二婶进城看病花了二十万,用曾经的小恩小惠对丁致远死缠烂打。

丁致远四处找人借钱,求助无门时想找邱丽苏帮忙,可邱丽苏的做法却是对丁致远赤裸裸地羞辱。

倘若当初邱丽苏没有把事做绝,那么后来丁致远也不会宁愿把二十万拿去给胡曼黎的父亲交养老费,也不把钱留给她去坐月子。

其三,胡曼黎与人打交道靠的是真诚,是付出,而邱丽苏靠的则是算计,是利用。

如果说胡曼黎与邱丽苏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那就是胡曼黎虽然世俗,但与客户相处时却是带着诚意的,处处为客户着想,不会为了一时的利益,做出损人利己的事。

所以,就算胡曼黎不能再卖保险了,但只要是胡曼黎介绍的人,客户都是十分信任的。

而邱丽苏则是一个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当初,李奋斗想让丁致远写推荐序,邱丽苏明知丁致远看不上李奋斗,却还是故意设局让丁致远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邱丽苏连跟自己同床共枕的人都可以算计、利用,更何况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

所以,一旦邱丽苏的公司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时,那些与她合作的人,对她的信任就会瞬间瓦解,其他公司也会终止与她的合作关系。

当然,邱丽苏的遭遇是不值得同情的。

但要说全剧最不值得同情的人是谁,那还得非丁致远莫属。

美国有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当现实与自我认知产生割裂时,人往往会通过否定过去来缓解焦虑。”

为什么胡曼黎明明如此能干,可丁致远却丝毫不珍惜?

丁致远的答案是,胡曼黎不仅文化水平低,而且太世俗,跟她在一起没有共同话题,不能在精神上产生共鸣。

可在心理学上,丁致远的行为其实是自我认知失调。

即当个体在获得社会地位跃升后,原有的婚姻关系与新的自我认知产生冲突。

要知道,丁致远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界的名人,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胡曼黎。

如果不是胡曼黎奔波操劳,赚钱养家,照顾儿子,打理家里家外,丁致远根本不可能静下心来做他想做的事。

可丁致远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后,又开始追求起了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共鸣。

他想要有人能跟他探讨文学,有人能理解并支持他的事业。

可只有中专文凭的胡曼黎很显然跟他不在一个层次。

所以,丁致远在精神上出轨了。

面对胡曼黎的质问,丁致远却说:

“最近这几年我倒是越来越怕你了。只要你一接近我,我就紧张,我怕你整天在我耳边叨叨什么房子、车子、票子,那些我最厌恶的话题。”

可正如胡曼黎所说:“房子你没住吗,车你没开吗,钱你没花吗?”

此时的丁致远或许早已忘记了:

如果不是胡曼黎挣钱养家带孩子,供他读书,他根本不可能有如今的成就;

如果不是胡曼黎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将他捧成名人,他可能什么都不是。

丁致远自诩名人,可他的忘恩负义,本质上就是道德人格未随知识增长同步提升。

培根曾说:“知识本身并非美德”。

丁致远就算在文学上成就再高,再怎么受人追捧,可他抛妻弃子,逃避对家庭的责任,他的人格始终是残缺的。

丁致远后来为什么想要跟已经怀孕的邱丽苏离婚,然后跟胡曼黎复合?

是因为他良心发现?还是因为他真的重新爱上了胡曼黎?

其实都不是。

如果说丁致远跟胡曼黎的婚姻是一潭死水,那么丁致远跟邱丽苏的婚姻就是摇摇欲坠地空中楼阁。

丁致远本以为邱丽苏会是他的灵魂伴侣,可现实却狠狠地给了他一巴掌。

相比胡曼黎,邱丽苏的事业心明显更重。

而且,邱丽苏表面上捧着、哄着丁致远,背地里却丝毫不愿意和丁致远有一点利益上的牵扯。

只可惜,丁致远直到经历了二叔二婶的无理取闹,父母的不明事理之后,才逐渐看清邱丽苏的真面目。

尤其是没有了胡曼黎的操持,丁致远才发现自己连带二叔二婶去医院看病这种小事都搞不定。

此时的丁致远,或许心里对胡曼黎曾经的付出会有一丝愧疚,但更多的却是看到了胡曼黎的价值。

胡曼黎和邱丽苏完全是不一样的人。

胡曼黎可以做到家庭事业同时兼顾,而邱丽苏不仅一心扑在公司上,怀孕后更是对丁致远提出各种要求,让丁致远根本无法专心做自己的事。

所以对比之下,丁致远才会感到后悔,想要回到从前平静的生活。

面对邱丽苏歇斯底里地质问,丁致远是这样说的:

是我当初的日子过得太好了,我觉得这样好的日子,是稀疏平常的,是我应得的,所以我不满足,所以我总盯着她的缺点,无限地放大放大再放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丁致远和邱丽苏其实是一样的人。

同样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感恩,永远想的都是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对别人的付出视若无睹。

但相比邱丽苏的道德破坏,丁致远的左右摇摆,毫无责任感可言,更是让人怒不可遏。

电视剧的最后,由于邱丽苏早产,孩子一生下来就不健康,丁致远并未如愿跟邱丽苏离婚。

而这也就意味着丁致远这辈子都不会再有机会跟胡曼黎复合。

或许这就是上天对丁致远和邱丽苏最狠的惩罚。

两个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人,相互捆绑,相互折磨。

而邱丽苏破产之后,丁致远更是不得不扛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那些曾经让他厌恶的车子、房子、票子也会成为他事业上的“沉重枷锁”,即便内心再不情愿,也只能被现实裹挟着。

但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人必须为自己犯的错买单。

丁致远的结局并不值得同情。

来源:岁寒三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