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星,从 1989 年小虎队巡演时粉丝骑车追踪开始,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热度不减。然而,追星行为看似充满激情与美好,实则有着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本质问题与潜在风险。
追星,从 1989 年小虎队巡演时粉丝骑车追踪开始,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热度不减。然而,追星行为看似充满激情与美好,实则有着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本质问题与潜在风险。
从本质上讲,追星很像一场高风险低回报的投资。粉丝们投入大量的情感与金钱,满心期待能与偶像产生某种联结,可这种付出往往难以得到等量的回应。比如,有些粉丝为购买偶像周边、高价门票,不惜节衣缩食,甚至透支消费。在一场场应援活动中,花费大量金钱购买礼物、制作宣传物料,只为让偶像在公众面前更具排面。可即便如此,偶像可能根本无法注意到这些个体的付出。从情感投资来看,粉丝将喜怒哀乐与偶像紧紧捆绑,偶像的一点动态都能引发他们情绪的巨大波动。但这种情感寄托一旦过度,当偶像出现负面事件或者与粉丝预期不符的行为时,粉丝内心的情感世界就可能瞬间崩塌,陷入痛苦与迷茫。
在这个过程中,粉丝常常陷入情感与金钱的双重矛盾。一方面,他们难以割舍对偶像那份炽热的情感,觉得偶像的存在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力量与希望;另一方面,不断攀升的追星费用让他们经济压力倍增,甚至影响到自己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就像有些学生粉丝,为了给偶像打榜投票,购买昂贵的数字专辑,导致自己生活费紧张,不得不减少必要的生活开支,这显然是一种不健康的追星状态。
而在明星光环笼罩之下,他们的真实人生往往被大众忽视。许多人认为明星的生活满是奢华与风光,可实际上,褪去光环,他们也是普通人,同样要面对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与现实压力。以大 S 和
参加的《明星夫妻的世界第二季》为例,节目展示了他们在厨房准备餐食、闲聊互动等日常场景,打破了大众对明星生活不食人间烟火的刻板印象。还有明星白敬亭,在娱乐圈以热爱球鞋出名,粉丝笑称他爱鞋如命,以至于在三环内都买不起房,这也侧面反映出明星也会面临像普通人一样的房贷车贷等现实问题。他们在名利场中同样要为了生存而妥协,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般轻松自在。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该清楚,自我成长远远优于盲目追星。投资自己,提升自身能力,远比一味追逐偶像要有价值得多。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关注偶像的八卦绯闻,不如静下心来阅读书籍、学习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素养。把追星投入的金钱用于参加培训课程、健身锻炼,让自己在身体与精神层面都能得到成长。毕竟,生活的本质是回归平凡,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柴米油盐的日常,能保持健康平安,实现自我价值,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追星可以是生活中的调味剂,但绝不能成为主导生活的主菜,理性看待追星行为,才能让我们在享受娱乐的同时,不迷失自我。
来源:飞扬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