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6年,央视版《西游记》第四集《困囚五行山》以其震撼的视觉呈现和深刻的精神内核,成为整个系列的经典篇章。这一集不仅是原著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的影视化再现,更通过镜头语言的精妙运用,构建了一个关于反抗、救赎与觉醒的寓言体系。当孙悟空被如来
五行山下的困兽与觉醒:论86版《西游记》第四集的精神隐喻
1986年,央视版《西游记》第四集《困囚五行山》以其震撼的视觉呈现和深刻的精神内核,成为整个系列的经典篇章。这一集不仅是原著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的影视化再现,更通过镜头语言的精妙运用,构建了一个关于反抗、救赎与觉醒的寓言体系。当孙悟空被如来佛祖的五指化作的五行山镇压时,这场看似简单的神魔对决,实则暗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体与秩序、自由与约束的永恒命题。
一、视觉符号的权力隐喻
在云南石林的取景地,剧组用钢筋水泥搭建的20米高五行山模型,内部安装液压装置模拟山体崩塌。这个庞然大物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镇压工具,更成为封建皇权的视觉象征。如来佛掌心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以黄色压帖的形式从云端飞落,恰似帝王的诏书具有绝对权威。孙悟空被压山下时,镜头反复聚焦他外露的头颅和挣扎的手臂,这种"困兽犹斗"的画面,与天庭"安天大会"上众神举杯欢庆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暗示着个体反抗在体制面前的无力。
导演杨洁在处理五行山场景时,采用了交叉蒙太奇手法:一边是孙悟空在山下承受五百年的孤寂,土地公定期投喂铁丸铜汁;另一边是天庭的歌舞升平,玉帝与王母觥筹交错。这种剪辑方式强化了"体制内狂欢"与"体制外受难"的二元对立,使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孙悟空作为反抗者的悲剧性。
二、孙悟空的精神嬗变
六小龄童在本集中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从大闹天宫时的桀骜不驯,到被压山下的愤怒绝望,再到遇见唐僧时的隐忍期待,演员通过眼神的细微变化展现了角色的精神成长。当孙悟空发现自己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撼动五行山时,他的眼神从最初的怒火中烧逐渐转为空洞麻木,这种"哀莫大于心死"的状态,恰是体制对个体意志的彻底碾压。
剧中新增的"牧童送桃"情节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那个摘桃子给孙悟空吃的小孩,成为黑暗中唯一的温暖符号。当孙悟空用牙齿咬开桃子,汁水顺着胡须滴落时,这个细节暗示着他作为生命体的本能尚未完全泯灭。这种对人性光辉的保留,为后来他皈依佛门埋下伏笔。
三、佛法与权力的共谋
如来佛祖在本集中的形象耐人寻味。他表面上是佛法的化身,实则扮演着封建皇权维护者的角色。当孙悟空质疑"皇帝轮流做"时,如来搬出玉帝历经一千七百五十劫的资历,强调现有秩序的合理性。这种话语策略与封建帝王宣扬"君权神授"如出一辙,揭示了宗教与权力的合谋关系。
五行山的设计更暗含五行相克的哲学思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禁制,既是对孙悟空"心猿"的束缚,也是对人性欲望的规训。当观音菩萨奉如来法旨前来点化孙悟空时,她并没有直接解除禁制,而是要求他皈依取经,这表明佛法的救赎并非无条件的宽恕,而是将个体纳入新的秩序体系。
四、当代语境下的精神镜像
本集播出三十余年后,观众在弹幕中发现了新的解读维度:五行山的量子锁定技术、生物识别系统等"黑科技"设定,被调侃为古代版的"系统管理员密码"。这种戏谑式的解构,折射出当代人对科技异化的焦虑。而孙悟空被压山下五百年的遭遇,更被视为职场PUA的典型案例——画饼、打压、孤立、驯化的过程,与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形成互文。
导演杨洁在拍摄时坚持实景取景,辗转云南石林、镇江焦山等八地,这种对真实性的追求,使剧中的山水草木都成为文化符号的载体。当孙悟空在五行山下仰望天空时,云南石林的奇峰怪石构成了一幅牢笼般的画面,这种视觉压迫感,与现代人在钢筋森林中的生存状态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
86版《西游记》第四集《困囚五行山》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将一个神魔故事升华为关于人类精神困境的寓言。孙悟空的反抗与救赎,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对整个封建秩序的深刻反思。当他最终戴上金箍踏上取经之路时,这个曾经的"齐天大圣"完成了从反抗者到秩序维护者的转变,而这种转变背后的精神阵痛,至今仍在叩击着每个观众的心灵。正如剧中插曲《五百年桑田沧海》所唱:"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这种对自由精神的永恒追求,正是《西游记》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