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最烂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07 09:33 1

摘要:类型上选择放松治愈的公路喜剧,题材上选了不痛不痒的少年追梦和中年危机的互救,不触及任何具体而微的现实困境,再加上片里反复出现的刺激人跟唱的那首《最炫民族风》,就像是一场走马观花的观光,要的就是下沉赛道的短平快体验,笑了闹了唱了就完事。

写在前面

今晚聊五一档最后一部,也是唯一豆瓣开分就不及格的一部: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

从拿国民度超高的这句歌词当片名,以及曾毅主演开始,就能看出这部铆足了劲往老少咸宜的合家欢方向发展,电影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类型上选择放松治愈的公路喜剧,题材上选了不痛不痒的少年追梦和中年危机的互救,不触及任何具体而微的现实困境,再加上片里反复出现的刺激人跟唱的那首《最炫民族风》,就像是一场走马观花的观光,要的就是下沉赛道的短平快体验,笑了闹了唱了就完事。

但无论从票房还是口碑,都能看出方向可能没错,执行上问题大了。

具体点说,相比一无是处的《猎金》,这部还算聪明,做的减法比较多,比如女性角色曼玉和 m omo 虽然跟两位男主有暧昧接触,但最终什么都没有发生,还呈现出她们对这两位并无多少兴趣。

全片也没有拿女性开过性别玩笑或性玩笑,更多的笑点还是被放置在男性这里,例如把曾毅角色的勃起功能障碍当贯彻全片的笑点和人物痛点。当然后面这种写法依旧是不高明,俗,只是不至于让人频频皱眉。

可虽然说它相对同档期电影可能没那么恶劣和陈旧,但也谈不上有更多的可取之处, 整个故事被简化到了一种完成度不高的地步, 不仅没有表达,情节,人物,喜剧部分都是各讲各的,只是强行拼接到一起,效果上很像同系列的短视频堆砌,看是能看完的,但看完也毫无收获,只感觉愈发空洞和无聊。

正文

具体聊之前,我们不得不先说一下短视频的特性,除去我们都熟知的碎片化,短视频令人沉迷的机制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它让观众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中:既是麻木的,又是时刻震惊和等待震惊的。

因为资讯的泛滥不断提高着人们情绪波动的阈值,而创作者为了唤起观众的反应,又不得不用尽手段强化内容的新奇度,因此呈现出一种吊诡的二律背反效应。

这部电影就是这样,为了尽可能刺激观众的情绪,让观众看到结尾,编剧几乎在每一段都塞满针对各年龄段观众的笑料或矛盾。

比如故事一开始就是一段强冲突,年轻人于虹因为想当说唱歌手,被父亲认为不务正业,于是把器材都扔了,东西被回收到各个垃圾站。

之后的发展不是按线性逻辑,去探讨父子俩的观念冲突、代际追求矛盾等,而是用一些更激烈的与人物和主题都无关的爽感段落来衔接, 让于虹去找器材时被路人拍下来,流量飙升,他成了不自知的网红,阴差阳错地进入了知名公司。

再往后就是他发生误解,以为跟父亲兄弟赵天涯赶羊去湖南,是公司的真人秀安排,就这么气昂昂上了路。

这些被放在故事里是无逻辑可言的,只是一段又一段无前缀的起伏和转折。

里面穿插的笑点也都是跟故事中人物无关的,起不到完整人物性格或者助益情节的作用,类似由肖央、王太利扮演的角色说 “都是兄弟,你拿筷子说什么事啊”,与戏外筷子兄弟组合互文,路上碰到有导游在靠操纵佛像来骗钱,还有王玉雯角色的名字叫 m omo (网络中想要隐身的人)。

都是我们能够一眼领会,但基本依托于刻板印象、既定事实、网络流行场域的东西,好不好笑很主观,就不多说了,但可以肯定是与故事相割裂的,对人物也不起正向效果。

这样的做法等于是一边推动,一边摧毁,让观众看下去的同时牺牲了所有的人物,以及情节必要性和合理性。

拿主角于虹和赵天涯来说,公路片的核心是旅程,旅程的核心自然是人,他们需要从物理意义和精神意义上,借助旅行完成某种成长。

但是这一成长链路没有完成,人物始终处于一种迁就冲突、迁就笑料达成的模糊状态,这也是为何两人都很难讨喜。

旅途遭遇的种种意外,其意义原本在于促使人物行动,行动再导致某种结果,最后反作用到人物内心,促成变化。

就像《人在囧途》里,城市精英李成功和挤奶工牛耿,两个身份迥异的人物因为意外而聚拢在一起,旅途中的遭际促使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比如由于生存条件愈发艰苦,李成功不得不向牛耿学习一些生存之道,后期身份更是发生了对调,李成功学习了牛耿身上的自满丰沛,回归家庭,而牛耿则受到启蒙,学着做起了生意,潮起潮落都密切围绕人物。

然而《天涯》只有意外,只有行动,缺少了结果以及与内心的联系。

比如他们为了帮助路人女孩 momo ,受邀参加婚礼,还被误认为偷羊贼,但误会澄清后事情就过去了,这段仅仅就服务于几个笑点的产生,以及一段 m omo 停留在口头的鸡汤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没法实现梦想呢”,对人物形象和内心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两人的应对也无益于人物性格,甚至是起反效果的,于虹对一车的羊,对赵天涯的举动,完全没有关心,总是直到事情发生,甚至变得很糟糕才反应过来。赵天涯看似沉稳,也总是顾前不顾后,处事鲁莽,看到羊跑了就去追,也没想过跟人说一声,两个人都凭直觉做事,显得十分幼稚和自我。

包括修车时遭遇讹诈,他们唯一的想法也只有开打,打完后赵天涯碰到了老情人,开始叙述旧情缘。于是这个情节也是废掉的,只有衔接上的意义,跟人物依旧脱钩,既塑造不了人物,也没法革新观众对人物的认知,全片几乎都是这种片段化的废戏。

里面频频出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作为公路片里承担隐性叙事的空间,也是跟人物割裂开来,仅是很片面的美景。

他们在草原的时候只是凑凑婚礼热闹,浮光掠影地看了看。后期羊跑了,也只是在秀美的山里设法赶羊,还莫名其妙来了一段村民帮忙的热血煽情。视野没有变得更宽阔,也没有经由大自然,赋予人物对自己,对生活任何新的看待角度。

让人感觉好像他们去哪个地方都一样,可能在城市里走走都差不多。

人物之间的情感,更是在这样的旅途里难以成立。尤其主角两人,相处只被压缩到短短几段。

于虹让赵天涯别抽烟,用吃口香糖代替,还有于虹谈到自己为何执迷流量,想当知名说唱歌手,也勾扯出了赵天涯的自嘲,说自己不举,五十岁都没结婚,总被兄弟求助但没人想跟自己吃饭,拿了再多司机荣誉,锦旗都没人可以分享。

这些在之前都没有过有效铺垫,没有任何一处表明于虹曾理解过赵天涯,所以选择关心他,愿意向他敞开心扉,或者反过来。让人很难信服。

那两个屡屡自嘲为牛马的摄影师,对于虹的感情也很突兀,对他们而言拍摄只是工作,还为了拍到真实反应吃了不少苦头,但他们却从未考虑过自己跟于虹的差距,在于虹需要安慰的时候,立即跳出来煽情, “你不认识我们,但你存在于我们每天的镜头里,我们早就拿你当兄弟了”,还不顾后果地一起反抗压榨的老板。

一切都机械僵硬得像是即兴而为,需要有感情,马上就有。需要升华,马上就升。需要批判控诉了,也马上来一段。

这些也自然让人物最后的所谓成长,结束旅途的回归,失去可共鸣的释放感。

于虹从执迷流量到开始接受歌红人不红,赵天涯从受困中年不举和孤独危机,到开始尝试唱歌,都是从世俗主流观念回归自我定义的表示。

然而是哪一刻让他们完成如此大的转变的?在嘈杂吵闹之中,他们真的有哪怕一个瞬间,曾思索自己的生活吗?我找不出任何答案。

就在对它的迷茫中写到这里吧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