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这位年轻艺人的职业生涯仿佛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复杂光谱——从偶像工业的流水线产物,到主流媒体的座上宾;从粉丝经济的受益者,到文化传播的参与者;从娱乐符号,到某种程度上的时代精神载体。在这一过程中,"任凭
王一博再次登上央视舞台的消息,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这位年轻艺人的职业生涯仿佛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复杂光谱——从偶像工业的流水线产物,到主流媒体的座上宾;从粉丝经济的受益者,到文化传播的参与者;从娱乐符号,到某种程度上的时代精神载体。在这一过程中,"任凭风风雨雨,我自岿然不动"这句古语,意外地成为了解读王一博现象的最佳注脚。
当代中国偶像产业已发展为一个精密运转的文化机器,其生产流程之标准化、推广手段之系统化、变现渠道之多元化,足以令任何文化研究者叹为观止。在这个体系中,王一博最初也是作为一件"文化商品"被制造出来——经过严格训练,具备唱跳能力,拥有符合大众审美的外形,被赋予特定人设,然后通过选秀节目推向市场。这套工业化造星流程本应生产出高度同质化的娱乐产品,但王一博的特别之处在于,他逐渐突破了这套体系的桎梏。
风波是每位流量明星必经的成人礼。在注意力经济的残酷法则下,流量明星往往陷入"被捧杀"的悖论——媒体和公众先以狂热追捧将其推上神坛,又以加倍苛刻的标准等待其跌落。王一博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考验:演技争议、文化水平质疑、绯闻传言……这些风波本可能如狂风骤雨般摧毁一个年轻艺人的职业生涯。但耐人寻味的是,王一博并未被这些风波吞噬,反而在舆论的淬炼中展现出一种奇特的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从何而来?表面看是团队危机公关的娴熟运作,深层看却反映了王一博作为文化符号的适应性进化。他没有困守在"完美偶像"的人设牢笼中,而是逐渐展现出多维度的文化身份——舞者、演员、摩托车赛车手、潮牌主理人。这种多元身份的构建,使他不再仅仅是粉丝经济的提线木偶,而开始具备文化生产者的主体性。当一位流量明星能够超越"被消费"的客体地位,主动参与文化意义的创造,他便获得了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资本。
央视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象征性舞台,其嘉宾选择从来不是纯粹的娱乐决策,而隐含着文化政治的深意。王一博多次亮相央视大型晚会,甚至参与《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作品,这一现象值得玩味。主流媒体对流量明星的接纳,反映了一种文化策略的调整——试图将年轻人的注意力从纯粹的娱乐消费,引导至更具建设性的文化参与。而王一博能够成为这种策略的载体,恰恰证明他已在一定程度上被"主流化"了。
这种主流化过程不是单向的收编,而是双向的文化协商。一方面,主流文化通过吸纳流量明星来增强对年轻群体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像王一博这样的艺人也在借助主流平台实现身份转型,从娱乐偶像蜕变为文化使者。他在央视舞台上的表演,不再只是粉丝经济的变现,而成为了代际文化对话的媒介。这种转变使他获得了超越一般流量明星的文化合法性,也是他在风波中能够屹立不倒的结构性原因。
王一博现象最深刻的启示,或许在于揭示了当代中国流行文化自我更新的能力。在一个被认为浅薄、浮躁的偶像工业中,竟然孕育出了能够与主流文化对话,甚至承载一定时代精神的符号性人物。这提醒我们,文化演进从来不是线性单一的,即使在最商业化的领域,也可能产生具有文化深度的可能性。
"任凭风风雨雨,我自岿然不动"——这句古语原本形容的是坚定的人格操守,而今用在一位流量明星身上,看似违和,实则暗合。因为文化的生命力恰恰体现在这种适应与转化的能力中:将古老的智慧赋予新的载体,让商业的符号承载文化的深度,使娱乐的表象下流淌时代的真意。
王一博的央视舞台,因此不仅是一个明星的复出,更是一则关于中国文化弹性的寓言。在这个注意力极易分散、价值极易解构的时代,能够"岿然不动"的,终究是那些能够在商业与文化、娱乐与意义、流行与经典之间架起桥梁的人与作品。风波会过去,舞台会变换,而文化自我更新的能力,才是真正恒久的明星。
来源:张强说娱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