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引人民日报怒赞,各地文旅疯抢,昭示着娱乐圈风向彻底变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7 04:52 1

摘要:2025年劳动节期间,人民日报在文章《在劳动中放歌》中点名表扬了歌手刀郎。

文|南风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2025年劳动节期间,人民日报在文章《在劳动中放歌》中点名表扬了歌手刀郎

53岁的刀郎再次成为了娱乐圈的焦点,不是靠炒作,也不是靠流量,而是靠他扎根民间二十多年的音乐创作和真诚表达。

与此同时,刀郎的全国巡演每到一地,都引发当地文旅的疯狂追捧。

这种现象或许意味着,娱乐圈的风向正在发生着某种深刻的变化。

刀郎的音乐之路,堪称中国流行乐坛最富戏剧性的传奇之一。

2003年,刀郎凭借专辑《西域情歌》叩开歌唱界的大门。

一年后,《2002年的第一场雪》横空出世,专辑销量突破270万张,创下了即便今天看来依旧惊人的成绩。

刀郎用他沙哑沧桑的声音,唱出了大西北的苍茫,唱出了普通人的情感共鸣。

那时候,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到刀郎的歌声。

然而圈内的老一辈人物并不喜欢刀郎,音乐圈中各种“大腕”纷纷对他进行嘲讽批评。

有人说“刀郎的音乐不具备审美价值”,有人称刀郎的歌是“流行音乐悲哀的表现”,甚至有人放话“刀郎要是上春晚,我就把电视砸了”

一个人批评,只能代表其个人观点,一群人的批评,代表的可就是“权威”了。

一些不明所以的听众本来很喜欢刀郎的歌,可听到那些“权威”的声音之后,也逐渐羞于表达对于刀郎的喜爱。

逐渐地,刀郎被贴上了“土”“俗不可耐”“不入流”的标签。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刀郎选择了沉默和隐退。

这一退,就是十多年的时间。

有人以为自己的攻击起效了,以为刀郎彻底告别娱乐圈了。

殊不知这十多年的时间中,刀郎没有放弃音乐,而是选择深入民间进行采风,潜心创作。

2023年,刀郎携《罗刹海市》王者归来。

这首歌以其辛辣的社会隐喻,以及独特的音乐风格,瞬间席卷各大音乐视频平台,声势完全不输当年的“那场雪”。

此后他的全国巡演展开,火爆程度更是不可描述,线上观摩人数超过五千万,线下更是一票难求,所到之处全城狂欢。

他的听众,从背着书包的学生,到拄着拐杖的老人;从穿着工装的工人,到西装革履的老板,跨越了各个年龄和各个阶层。

这种夸张的吸引力,恰恰证明了他的音乐触及了中国人共同的情感记忆。

《人民日报》更是用一整篇文章称赞刀郎,把他称作是“一种传奇”

官媒的这一表态,不仅为刀郎二十多年的音乐生涯正名,更标志着主流文化对于“人民艺术”的认可。

艺术的价值,终究还是要由人民来评判。

如果说《人民日报》的点赞是对刀郎音乐艺术的官方认证,那么各地文旅部门对刀郎的追捧,则是市场对于“刀郎IP”最直接的肯定。

就比如2025年2月的那场济南站演唱会,已经成为了现象级事件。

演唱会门票被瞬间抢空,其他人看到的可能只有会场中山呼海啸的声浪,可文旅局看到的则是数不清的潜在游客,是即将席卷整个山东文旅的消费热潮。

为了吸引顾客,济南文旅的“宠粉”操作可谓是教科书级别:

开通歌迷公交专线,地铁加码运力,歌迷凭借演唱会门票可享受酒店折扣等。

甚至还打开了“西柳”体育场供没能去到演唱会现场的歌迷休息,免费提供热粥热水等服务,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歌迷朋友们在寒风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这番操作下来效果也是显著的。

仅仅演唱会持续期间,济南的酒店订单、景区门票等一系列消费都得到了巨幅提升。

毕竟喝了人家的粥,也算是吃人嘴软,不顺便旅个游都不好意思。

其他地方的文旅局看到“刀郎效应”如此显著,也纷纷推出刀郎相关的活动,比如唱《沂蒙山小调》可免门票,推出一系列与歌曲相关的文创产品。

淄博的蒲松龄故居也因为刀郎的原因而游客量大增。

这种让游客“为情怀买单”的能力,正是各地文旅追捧刀郎的原因。

新的风尚即将来临

央媒也好,文旅局也罢,他们的动作都是一种官方行为,这背后所展现出的是一种价值的导向。

“刀郎现象”的背后,或许昭示着娱乐圈的新风尚即将到来。

过去的十多年,流量至上的娱乐工业制造了大量的“虚假繁荣”。

数据注水、热搜买卖、饭圈控评、舞台假唱等现象已经逐渐成为圈内常态。

那些有流量的明星被推到台前吸金,而真正有才华的创作者却被边缘化。

这样的背景下,刀郎的回归恰逢其时。

他的音乐没有过于华丽的包装,也没有热搜营销,有的只是对于普通人生活的真实观察和情感表达。

就像是《人民日报》所提到的那首《川江号子》,纵然音乐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改变,可依旧唱出了人们心中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唱出了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内涵。

观众的审美正在回归理性,正在摆脱资本投喂的文化快餐,也正在对所谓的“权威”声音产生质疑。

这时候官方的背书,正是对他们内心想法的一种支持。

从此观众不必再拘泥于“专业评委”们口中的好与坏,大家终于能够产生自己的判断。

另一方面,“刀郎现象”反映的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增强。

《罗刹海市》取材自《聊斋志异》,《沂蒙山小调》改编自山东民歌,这种本土化表达在全球化语境中显得独特而珍贵。

当越来越多观众厌倦了千篇一律的韩式偶像和欧美模仿秀,刀郎用最“中国”的方式唱出了中国人的感情。

这种文化认同感正是其广泛吸引力的核心所在。

官方对于刀郎的肯定,其实也是在告诉大家:流量至上的时代即将过去,文化强国就要用这些中国故事和中国表达来实现。

结语

从被音乐圈排挤,到获得《人民日报》等官媒的多次点赞。

刀郎用自己长达二十多年的音乐生涯,映照出了娱乐产业的蜕变轨迹。

当演唱会上数万人大合唱响彻夜空,当各地文旅局争相邀请,当刀郎再次唱起那些陌生又熟悉的旋律,我们清晰地知道:

未来的舞台,属于那些能够唱出民族精神、唱出劳动者心声的歌者。

部分参考资料:

当刀郎的歌声响起,全城都沉浸在这场音乐盛宴|文化营城 龙岗实验——羊城派

「深圳特区报」一场演唱会折射出城市精细化服务水平——深圳特区报

在劳动中放歌——人民日报

来源:先锋谷影视娱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